神禾塬大墓(神禾塬大墓主人是胡亥)

陕西长安神禾塬战国秦陵园遗址田野考古新收获

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历经4年的发掘于今年6月底我院完成了位于长安区神禾塬上西安财经学院新校区内的战国秦陵园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图一)。

该战国秦陵园遗址处于西安市长安区南郊神禾塬西北部地势高亢潏河环北、滈河居南正对秦岭山脉。陵园由兆沟、夯土陵墙围绕“亞”字形大墓而成四边设有门阙或门道共有5门。陵园被位于南部的东西向隔墙分为南、北两区。北区是以“亞”字形大墓为中心周绕13个从葬坑的陵墓区;南区主要以建筑遗址、灰坑等为主。据发掘资料可以认识到该陵园在构建大墓、从葬坑的同时修筑了南北排水沟然后修建围墙、隔墙、门阙和南区建筑等是规模很大而且有一定规划的建设工程。

“亞”字形大墓四条斜坡墓道东西总长约135、南北总宽约10米。墓室宽10∙5、长12∙1米近似方形椁室位于墓室中部四周用枋木堆筑椁壁有木质椁盖、底板和枕木因被盗焚棺椁关系已难详知。但从残余椁木印痕和炭灰榫卯结构观察似可见有棺椁三重应为内、外棺及椁。墓道、墓室填土均经夯筑坚硬致密夯窝直径在8厘米左右夯层堆积较为水平厚约0∙4~0∙5米。

墓室内的随葬器物大多被盗出土有刻字石磬、刻字茧形壶、青铜器、银饰、金饰、错金银饰、玉饰、琉璃以及大量棺钉等文物。墓室东南角处的盗洞内撒落金、银柄铁刀、青铜带钩、错银青铜底座、珍珠、玉璧、玉玦、玉瑗、玉环以及算筹、刻字陶罐等大量文物由此可见随葬的丰富程度。

从葬坑共13座分布于四条墓道周边最长63、最短8米宽度和深度一般在3∙5~5米之间多数带有斜坡道。一般都由枋木、底柎、立柱、横梁、棚木等构成立体空间(长廊)其内摆放车马、器物或兽、禽等陪葬物。绝大多数从葬坑曾被盗扰并有明显的大火焚烧痕迹。

从葬坑K7东西长28、南北宽4、深约4米。其内主要清理出了大量茧形壶多数刻有文字。文字内容有宫殿、官署、纪年、地名、工匠等。多数茧形壶为圜底个体较大长、高均达六、七十厘米。唯有一件茧形壶有圈足体较小长、高仅四十厘米许。这些茧形壶用途可能是盛装水、酒或者粮食等类物品所用推测该坑具有厨房或储藏功能。在全国的考古发掘中大型茧形壶如此大量的出现极为少见。

从葬坑K8有斜坡道长30、宽4∙1、深4米立柱、棚木上有漆绘装饰。依据残留迹象观察该坑内应有6套车马。但因盗扰严重唯在坑的东部清理出两辆保存较为完整的木车各有挽马六匹均应属所谓“天子驾六”的规格。其中的一号车车舆通长1∙75米后舆宽1∙5米车辕长约1∙95米车舆局部残留有漆绘图案。

该驾车的马身长约1.8、身高约1.7米。初步鉴定这些马的年龄约4~5岁应系殷商时中原马种的后代。一号车马附近出土有青铜、错金银、银、角、骨质等车马饰具等数十件有错金银铜转珠、鎏金铜泡、银带扣、银和青铜马镝、马镳及节约、银珞饰还有陶豆、骨管、彩绘象牙管等。

从葬坑K10无斜坡道长14∙3、宽4∙9、深约4米。该坑内清理出车两辆虽遭早期的盗焚及晚期墓葬的扰乱但仍可确定该两辆车的挽马均为六匹与K8坑所出的车一样属于“天子驾六”的规格。其中K10内一辆车侧发现有大量玉瑗、玉环等玉器证明其应属于“天子玉路以玉为饰”的性质可能是国内考古发现对文献记载的“天子玉路”的首次揭示。至此在该陵园发现的在驾状态的“天子驾六”已达4辆这对先秦时期“天子驾六”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考古资料。

从葬坑K12无斜坡道南北长14∙3、东西宽2∙5、深约3∙3米。该坑内清理出禽类、兽类的骨骸共计有16个个体包括豹、熊、长臂猿、羊、鹤等动物它们大都已经成年。其中一只豹子被圈在带铁条的木箱中另一只熊颈项部戴有铁链。从动物的类别分析该从葬坑可能是具有苑囿功能的珍禽异兽坑。

建筑基址位于陵园南区。主要建筑所在的夯土高台已被后期活动严重破坏顶部不见建筑痕迹现地面以下台基残高约60厘米。高台东、南两侧存有房屋倒塌堆积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数以百计础石规则分布夯土墙体亦有残存排水设施齐全。房屋西侧现存有一条通向陵园南北向中轴线上的西向道路。以础石和残留夯土墙体的分布状况分析该房屋建筑保留的部分初步可分为三个单元。以西端单元为例其内相邻两个础石之间距离为4米房屋进深约3∙5米。基址内出土的板瓦一般外粗绳纹内素面长58、宽39~42、厚约1∙5厘米。筒瓦一般外饰细绳纹绳纹分为三段内多饰麻点纹个别抹光长约53、宽约16、厚约1∙5厘米。瓦当均饰云纹当面十字分格中间区域为方形网格或菱形网格四周为云纹当面直径16厘米。基址堆积局部有红烧土块显露盖亦因大火焚烧而毁。

发掘结果表明大墓、从葬坑均经早期盗扰并焚毁。即使如此仍出土各类珍贵文物近千件包括金、银器、青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珍珠、玻璃料器以及麻织品、漆器等。其中以玉器、金银器数量居多。这些文物工艺精湛、纹饰华美、规格极高。

大墓出土的茧形壶、釜、折腹盆等陶器表现了战国晚期的时代特征。从葬坑K8所出“五十九年”的纪年文字东周时期只有末代天子周赧王在位年数达到五十九年时为公元前256年。结合考古发掘获知的汉代早期灰坑打破大墓墓室填土关系表明该陵园营建时代上限不会早于公元前256年其建成时代下限不会晚于汉代早期。

青铜器、陶器以及石磬等出土文物上所刻的北宫”“私官”等宫、官名称的重要文字与大型独立陵园、“亞”字形大墓、有驾六马车的从葬坑等设置共同昭示了墓主人身份的高贵。依据前文认识的陵园营建与建成时代可知该陵园主人应是生活在战国晚期至秦亡约50年间秦国王公级别的人物。

陵园所处地域在秦汉时期属于内史、京兆之杜县。这样陵园主人应该在这一时期内几位葬地与杜地有关但还未确认的王、后之中寻找而文献明确记载葬在杜地的有夏太后、秦二世以及一位失名失时的秦皇子。另外卒于公元前256年东周的国君周赧王也需予以关注。

惜大墓和从葬坑等已遭严重盗毁出土文字资料尚未完全清理还难以对陵园主人作具体确定。但是依据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目前推测其为秦始皇祖母夏太后的认识仍较可信。该战国秦陵园完整地考古发掘对于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秦物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