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解是什么引起的()

巷战是最让全世界军队头疼的作战样式,二战时的斯大林格勒等战役就不说了,看看现在的俄军打得有多艰难,美军在伊拉克也没好到哪里去。事实上,只要守军的意志坚决、战术正确,又有足够的弹药和粮食,城市巷战对任何一支军队来说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鬼门关。

然而,70多年前的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31小时攻克锦州、29小时攻克天津,十多万国民党守军以及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都不能阻挡解放军奋勇前进的步伐。那么,解放军到底是如何练出高超巷战水平的?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最爱到处修炮楼,就是欺负八路军攻坚能力太弱,连步枪都不够用,大炮和炮弹更是少得可怜。

解放战争前期,解放军仍然尽量避免打巷战,到了1947年6月,东北野战军打算攻克四平,围剿守敌第71军,这才打了一场不折不扣的巷战。

出乎东野意料的是,国民党第71军在军长陈明仁的指挥和督战下,打得异常顽强,屡屡挫败解放军的攻势。担负主攻任务的1纵即后来的38军,付出很大的伤亡却进展甚微,始终无法突破敌核心阵地。

当时的东野将士普遍缺乏巷战经验,依然使用野战的方法,以营连规模沿街道发起冲锋。可街道既狭窄又贯通,连弹坑都没有一个,战士们几乎完全暴露在敌人密集火力下,很容易遭受重大伤亡而导致攻击失利。

四平这座城市本身就是按防御堡垒标准修建的,高大一点的建筑都由黑土烧制的红砖砌成,又厚又硬,一般炮弹打上去最多留下一小坑,敌人把火力点设在这些建筑里,东野的炮火很难将其摧毁。

陈明仁又是一员善于防守的将领,在四平城里修了数以百计的坚固工事,火力配备十分周全。

另外,陈明仁还将城内的保安部队和散兵游勇重新予以整编,使守军兵力达到3.5万人,是东野2万人的近两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四平攻坚战从一开始就打得非常艰难。

6月14日晚20时,东野向四平发起总攻,1纵2师仅用20分钟便突破城防,其他方向的部队也很快攻入城内,随即与守敌展开巷战。其实这是陈明仁设下的陷阱,故意放弃外围阵地,凭借坚固的四平城跟解放军打巷战。

这一次攻击四平的解放军有2个纵队5万多人,虽然占据兵力优势,却无法在狭窄街道派上用场,只能一个营接一个营地冲锋,每一次战斗实际都不占上风,白白消耗了兵力。

战至15日下午,前线总指挥李天佑见各师进展缓慢,便下令配属给1纵的17师投入巷战,因为这个17师以擅长攻坚而闻名,是东野司令部特意调过来的。

16日晚上,17师刚一加入战斗,马上显示出非同寻常的攻坚能力,接连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多道防线,兄弟部队打不动的阵地,17师三下五除二便拿了下来,而且伤亡还小,17师的攻坚秘诀到底是什么?

东野17师算不上是老资格部队,前身是由渤海军区组成的山东7师,抗战胜利后一路走到东北,被编为东野6纵17师,师长最早是杨国夫,打四平时是原副师长龙书金。

17师的最大特点是擅长爆破,因为该师的很多干部原本是山东淄川一带的煤矿工人,对爆破技术颇有心得,并成功运用于攻坚战斗。17师上上下下连炊事员都会玩两手炸药,因此给东野司令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7师的巷战攻坚战术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四组一队”,改变集团冲锋的方式,以连为单位的突击队分成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各司其职。

进攻时,首先由火力组以机枪、迫击炮压制敌火力点,然后爆破组前出,炸掉敌火力点,突击组再向纵深发展进攻,支援组则随时准备支援、补充另三个组,保证攻击不停顿。

老电影《董存瑞》对“四组一队”战术有较为详细的刻画,董存瑞正是爆破组的组长,任务是炸毁冲锋道路上的所有火力点。当董存瑞发现最后一个、用桥改造而成的敌火力点太高时,毅然用身躯托起炸药包将其炸得粉碎,出色完成了爆破组长的使命。

有了“四组一队”的明确分工,17师的突击队不再沿着街道猛冲,避免了很多无谓的伤亡。而且由于炸药充足,如果有一个炸药包解决不了的工事,那就用两个、三个,总能把敌人炸上天。

光炸掉火力点还是不够的,四平守军有点各自为战的意思,不少阵地上哪怕只剩下几个人,都拼命抵抗不肯投降,躲在窗户后面放枪。这是因为陈明仁军长下达了十分严酷的命令,擅自丢弃阵地的一律枪毙,并派出大量督战队迫使守军死战到底。

虽然陈明仁后来弃暗投明领导了长沙起义,成为解放军的上将,可那时候确实在四平拼得很凶,给解放军造成很大的伤亡,让东野战士们恨得牙痒痒的。

只要站在四平的街道上,随时有可能飞来一群群子弹夺去战士们的生命,所以17师发展出巷战攻坚战术的第二个方面——穿墙打洞,避开危险的街道,从房子内部开辟出进攻通道。

街道两旁自然是房子,商店和住宅都有,17师战士准备了很多小炸药包和铁锹,遇到比较薄的墙壁就用铁锹挖个洞,若墙太厚便会用小炸药包炸开,洞能钻过去一个人就行,以免对房子结构造成太大的损伤。

这样一来,整条街的房子都被打通了,战士们可以安全地前往敌工事附近,甚至是街对面,再用各种武器打击敌人或发起攻击,大大减少了伤亡。

穿墙打洞看起来容易,实则要求每一名战士必须熟练掌握爆破技术,炸药包小了没用,太大又会把房子炸塌,反而堵死通道,这是一门很精细的手艺,一开始只有17师能玩得转。

17师的穿墙打洞技术即使放到今天也不过时,美国、以色列等国专门研发和装备了在墙壁上炸洞的榴弹和爆破器材,功能与17师自制小炸药包本质上是一样的。

有了“四组一队”和“穿墙打洞”,17师才能抽茧剥丝般地将敌人阵地一点点啃下来,经过几天的攻坚,在19日晚上终于攻到了敌第71军的军部外面。

这又是一座坚固的红砖大楼,已经被敌人改造成浑身充满枪眼的要塞,17师的攻击部队无论从哪个方向接近,都将被笼罩在密集的火力网下。

担任主攻的是50团,借助夜幕的掩护,战士们向军部大楼发起了攻击。敌人的枪炮按照早就标定好的射击诸元一起开火,枪口焰和炮弹爆炸的火光把天空都给照亮了。

在火力组的机枪掩护下,爆破组抱着炸药包冲了上去,前面的战士被打倒,后面的战士没有丝毫犹豫,跨过战友遗体继续前进,一个、二个……爆破组前仆后继,最后一名战士拖着受伤的身躯,终于冲到了墙根下。

只见这名战士艰难地把从牺牲战友身边收集的几个炸药包摞在一起,猛地拉开导火索后,敏捷地滚到一边,“轰”地一声巨响,红砖墙被炸开一个大洞。

“冲啊!”突击组一跃而起,借着硝烟的掩护冲进大楼,与守军展开激烈的近战和白刃战。楼很大,各层都有敌人,突击组根据敌人的布防特点,集中兵力攻击最有可能藏着军部的地下室。

几股守敌发了疯般地反扑过来,妄图把突击组打出去,幸亏火力组和支援组及时赶到,协助突击组稳住了阵脚。突进去的前几分钟最为关键,只要后续部队赶上来,大局就定了。龙书金当然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命令50团主力立即跟上,使战斗很快向纵深发展。

突击队一马当先炸开地下室的大门,几名战士一边往里冲,一边大喊着缴枪不杀,凡是举枪反抗的敌人一概击毙。里面的几个国民党军官倒是镇定,看到解放军马上举起了手,看来他们只是对士兵狠,自己却没有为党国殉葬的打算。

可让战士们失望的是,这些军官当中最大的只是一名上校,军长陈明仁并不在军部里。经过简单的审问得知,这名上校是第71军特务团的团长陈明信,陈明仁的胞弟,他也不知道陈明仁躲在什么地方指挥。

通过陈明信的喊话,特务团残余的将近2000人集体向解放军投降,军部大楼完全被50团控制,这是四平战斗最大的胜利之一。遗憾的是,军部陷落不等于第71军失败,陈明仁早已命令手下各营各团死守到底,不要管军部。

也就是说,四平守敌没有真正的指挥中心,也不相互支援,只想拖得越久越好,拖到援军出现。那么,会有援军吗?有的,1947年的国民党军队还是有实力和勇气争夺天下的,尤其是在中央军精锐云集的东北战场。

蒋介石把最精锐的新1军、新6军都调了过来,既想解四平之围,又最好能把东野主力一网打尽。打到28日,解放军虽然已经占领了四分之三的四平城区,但残余敌军仍然没有崩溃的迹象,光靠一个17师是远远不够的,29日,东野司令部下令停止攻击撤出战斗。

四平攻坚战是解放军少数著名的败仗之一,却大大促进了东野攻坚战术的发展,尤其是17师的“四组一队”和“穿墙打洞”很快开始向全军推广,使东野的巷战攻坚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到了大决战阶段,守军多达十余万的锦州和天津之敌只守了30个小时左右便灰飞烟灭,对比四平攻坚战,东野的巷战攻坚能力当真是有了质的飞跃,已经天下无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