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博弈
神话变现实:中国的“人造太阳”(六·上)
社会紧急救助报道大战略思维观察能源未来
刘静 刘荣庆
“新闻的意识形态分析很重要地依赖了新闻和传播过程的文本和语境研究中的进展:为了实现意识形态在社会实践、新闻事件的解释,新闻写作和受众对新闻的理解这些活动的作用,需要文本结构来对其进行表达、传播和认知再现。”([荷]托伊思•A梵•迪克Tcun A.Vun Dijk《作为话语的新闻》第181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媒体在报道利用太阳能发电与发展可控核聚变的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其文本和语境,表达、传播和认知,必然贯穿着新闻记者对社会实践、新闻事件的解释;受众对新闻的理解也存在着对社会实践、新闻事件的“传播和认知再现”。
尽管[美]韦尔伯•斯拉姆等在《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小册子里,对作为“一切公众通讯”的纸媒做了“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划分,但是任何新闻报道及其对社会实践与新闻事件的解释、表达、传播和认知再现,都离不开传者与受者赖以立身的意识形态。简括言之,即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指出的:“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报。”(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片断》第40页,新华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媒体对包括利用太阳能在内的能源经济新闻、科学技术新闻做大战略思维观察,不可能离开分析研究者的立场、观点,即意识形态。毛泽东对吴冷西说:“要政治家办报,不是书生办报,就得担风险。你去人民日报工作,会遇到不少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碰到最坏的情况,要有五不怕的精神准备。这五不怕是:一不怕撤职,二不怕开除党籍,三不怕老婆离婚,回不怕坐牢,五不怕杀头。”(同前书,第45页。)
以大战略思维观察突发事件的社会救助报道,立场、观点要旗帜鲜明,贯彻政治家办报与“五不怕精神”。
“光伏产业”新闻属于利用太阳能的题材,其传播与接受并不能脱离政治而超然存在。
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就是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光电转换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简称PV(photovoltaic),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表面看是纯粹的工程技术工作,然而,就中国光伏产业实践的道路看,却经历了与美国霸权主义、西方帝国主义你死我活交锋。只不过,在特定情境下,中国媒体隐忍不发,公开披露其中的惊心动魄突发事件新闻并不多。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太阳能电池)的光生伏特效应原理而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片),有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和薄膜电池等。目前,单晶和多晶电池用量最大,非晶电池用于一些小系统和计算器辅助电源等。不论是独立使用还是并网发电,由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形成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组件)、功率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光伏发电装置(光伏发电系统)。它们主要由电子元器件构成,不涉及机械部件,故尔光伏发电设备精炼、稳定、寿命长、安装维护简便。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世界各国为了更有效地开采和使用太阳能,不断地发展着太阳能光伏组件技术,尽可能地利用这个“永不枯竭”的能源。
理论上讲,光伏发电技术可以用于任何需要电源的场合,上至航天器,下至家用电源,大到兆瓦级电站,小到玩具,光伏电源,无处不在。光伏发电产品主要用于三方面:一是为无电场合提供电源(为广大无电地区居民生活生产提供电力,还有微波中继电源、通讯电源等,另外,还包括一些移动电源和备用电源);二是太阳能日用电子产品(如各类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路灯和太阳能草坪灯等);三是并网发电(光伏并网发电最初在发达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实施,而我国尚未起步)。
阳光普照大地。中国具备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我国76%的国土光照充沛,光能资源分布较为均匀,光伏发电较少受地域限制。中国有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光照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1平方公里面积可安装100兆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1.5亿度;如果开发利用1%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中国2003年全年的耗电量。在中国的北方、沿海等很多地区,每年的日照量都在2000小时以上,海南更是达到了2400小时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
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将光子转化为电子的一个纯物理过程,转化过程不排放任何有害物质,与水电、风电、核电等相比,太阳能发电应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无噪声、低污染、无需消耗燃料和架设输电线路,即可就地发电供电,建设周期短。除大规模并网发电和离网应用外,太阳能还可以通过抽水、趁导、蓄电池、制氢等多种方式储存,太阳能+蓄能几乎可以满足中国未来稳定的能源需求。
光伏产业也有缺点——
(1)照射的能量分布密度少,能量转化效率低下需要占用巨大的地面面积。
(2)获得的电力受昼夜及阴晴雾天等气候条件的显著影响。
(3)光伏板的制造生产过程中高污染、高能耗。
媒体以大战略思维观察光伏能源的报道,涉及中国对内新闻传播先进典型时,须注重事实的再现而力避虚浮与夸张。“巴尔札克所指类的样本(典型),是作家虚构的。用生活细节反映真实的艺术典型:新闻民俗学所指典型,是真实存在而非虚构(连细节也不能虚构)的人物典型、事实典型。我们所谓‘类’,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刘荣庆 刘婷《新闻民俗学》下卷第526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1版。)这种事物类型作为点,可供大战略思维的面如一个地区乃至世界同类事物借鉴、推广。点与面是对立统一的,有条件的点向面可以转化。
太阳光能源即光伏能源,在我国发展光伏能源发电基地过程中,碰上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人迹罕至的荒漠地带,广阔的面积和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能实现对太阳光能最大化的利用。太阳能板的铺设存在下,本该荒凉的平原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反而创造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的环境。世界各国在大面积的光伏能源发电园区,每年都投入大笔资金、大量人力除草的情况下,仍不能解决杂草不断地重生,秋冬季节杂草干枯容易引发火灾的难题。以我国西部青海省塔拉滩地区的光伏发电站来说,在原来的荒漠上铺设太阳能板后,其下面竟然迅速长满了杂草,造成的水分聚集不仅容易腐蚀损坏太阳能板,还严重影响发电效率。在青海省塔拉滩54平方公里,相当于五千多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发电园区,看上去去就像一片蔚蓝的大海。当地将1万只羊投放在了发电站中,并将先前的发电板升高一截,让只吃素食的羊群来处理这些杂草,同时将养肥的羊售出,获得一笔可观而额外的收入,一举两得。青海省塔拉滩地区用牧羊的方式解决世界性的难题是意外衍生的。放羊的牧民曾意外将羊群引入了一片光伏发电区,只顾吃草的羊群并没有对太阳能板造成破坏,并且会将杂草连根拔走,所经之处寸草不生。羊群排泄物又滋润了土地,让原本的荒芜的平原地区开始有了生机。
西方媒体报道青海省光伏发电区投放羊群为“中国智慧”(即类型性的点)——想不到一个世界级的困扰(世界上光伏地杂草丛生难题),能让“中国智慧”如此简单的解决。
中国媒体用大战略思维观察我国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立足于客观存在的底子薄弱、技术研发晚的事实。开始,中国的光伏产业95%的市场都在国外,国内的应用还是十分有限。中国再不广泛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经济发展所遇到的能源障碍将会越来越严重。我国面临的困难既是严峻挑战,也是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2012年12月19日,国务院确定了促进中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年8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同比增长30%,产品价格稳中有升,企业经营普遍好转,国内前4家多晶硅企业均实现满产,前10家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超15%,进入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名单的29家组件企业平均净利润率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重点支持用户侧并网光伏发电、独立光伏发电、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等示范项目建设,以及硅材料提纯、并网运行等光伏发电关键技术产业化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并根据技术先进程度、市场发展状况等确定各类示范项目的单位投资补助上限。
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2006年,全球250万千瓦的太阳能电池产量中,我国占到37万千瓦,超过美国,成为继日本、德国之后世界第三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2009年中国内地多晶硅产量超过了两万吨,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了4000兆瓦,连续3年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的第一大国,产业链也比较完善。
2012年底,中国首个居民用户分布式光伏电源在青岛实现并网发电,从申请安装到并网发电,整个过程用了18天就全部完成。
2013年7月2日,攀枝花学院2.1MW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投运,装机容量为2.1MW,总投资达3738万元,年发电量达261.01万kWh,每年可节约标煤886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933.12t,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3.10t。这些范例表明,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具有很强的节能减排效应。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光伏产业在技术上还相差太远。
作者简介:
刘静,航空院校毕业,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长期在国有企业工作任职,在混合所有制企业担任高管。熟悉和了解国有企业的管理,拥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在工作期间不断精进,先后取得美国培训师协会(AACTP)认证的促动师,国际最知名的埃里克森国际教练中心专业教练,受邀为国企培训师,专注于企业管理、团队领导力、有效沟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近几年,深感传统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的影响,认真学习体验父母转型和孩子教育、家庭建设,通过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考核,获得智慧父母教练证书,关注青少年成长、家庭教育、职场解压等。同时,受家庭熏陶,辅助父亲完成有关新闻报道研究及新闻专著。目前,正在编辑《社会紧急救助报道学》。
刘荣庆,笔名卜元,号新丰醉翁,1940年农历10月16日生于陕西省临潼县新丰镇。创建学科有新闻民俗学(同名两卷本专著于2008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社会紧急救助报道学(两卷本100万字已结集待出版)。散文随笔游记四卷本300万字《从新闻黑洞跳进又跳出》由作家出版社2008年出版。两卷本《诗画比翼》已结集待出版。中国民俗学会员、陕西民俗学会顾问,西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省新闻出版(版权)和电影质量检测中心专家库成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顾问。
如今——
八十老翁血气衰,
电脑练笔防痴呆;
疫情施虐奈如何,
《双子星》里寻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