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汽车比德国车差多少年(国产车和德国车)

德国龙头汽车企业是哪个?

无疑是大众集团(VW),其次才是巴戈利亚发动机厂和戴姆勒奔驰;所谓的巴戈利亚发动机厂正是人们熟悉的宝马汽车,只不过这个中文名是后来起的,是为了吸引中国汽车市场用户而刻意起的,在起名这个操作上不能否认德国企业很是精明。

德国汽车在欧洲和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都很好,尤其是大众集团超四成的份额依靠中国市场;所以才有日前那个有意思的操作,具体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下面这一则头条。

在利益面前,德国政府被德国车企狠狠地羞辱了一次


对于德国汽车,我们是没有好评的,就像是对日本的汽车一样;在合资汽车阵营里,就车论车,事实上确实还是美国通用系的几款车尚有竞争力;但也仅限于燃油动力汽车,而面对优质的国产插电混动和纯电动汽车而言,整个合资汽车阵营都毫无竞争力可言。

不过这不是本篇讨论的重点,重点在于德国汽车在中国市场里热度一度极高,为何在美国市场的表现却如此之差;作为龙头企业的大众集团,甚至于在美国汽车企业销量榜上都排不上号呢?


那就要从两个角度来解读喽,其一是文化和品牌,其二是文化和消费行为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话题。

当您认可一个文化体系的时候,对于其文化中衍生的各类食物都会抱有好感;这就是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我们认同我们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喜爱赋有文化特色的中国品牌,有汽车阵营里的王朝汽车、蔚来理想和新中国的一汽红旗,有侠客风格的传祺汽车,还有有着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的问界。

只有在您能理解并认可这些品牌的文化基因的前提下,才能喜爱上这些品牌,在对品牌保有好感的前提下才能说服自己去了解这些汽车;反之,在提到这些品牌的时候只有排斥与厌恶的话,那么对于这些车则必然不屑一顾。


美国人不爱德国车,核心因素正是文化层面的不认同!

也许这样的解释会让很多对欧美充满幻想的人感觉不可思议,美国和欧洲不是同源嘛,美国不就是欧洲的“老表”嘛,怎么会不认同呢?而且欧美“多开放”“多包容”啊。

所以这样的说法肯定不对。

这样的说法肯定是对的,欧美从来没有想象中的“包容”和“开放”,这些都是可以伪装出来的文化形象,以文化入侵的方式来妄图改变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意识形态。


而相同的操作在欧美之间也一直在进行着,尤其是德国之于美国,美国却在自己做着这样的事情的前提下,绝对不允许德国在美国这么做哦;美国的德裔有很多,在巅峰期的时候,德裔占美国总人口的23.3%,其他族群再没有能超过德裔的存在;美国德裔的知名人物也有很多,比如施瓦辛格,威廉波音,特朗普,胡佛,尼米兹,艾森豪威尔等等,为何美国会有如此之多的德裔呢?

有如此之多的德裔却对德国有如此强的敌意,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究其原因首先是第一轮移民美国的德国人并不留恋德国,第一轮漂洋过海到美国的德国人是因为德国不断地战火而逃离德国,十七八世纪的德国是诸侯割据且有严重的宗教迫害,德国人是民不聊生,尤其是在农奴制下的德国人很是凄惨,所以这批移民美国的德裔对德国并不留恋,甚至于是厌恶的。


德裔移民美国的第二轮是在十九世纪,此时约有500万德国人移民美国,核心因素是德国的经济没落,而此时的美国沃野千里却没有什么人,到美国求生远比在德国更理想;加之在南北战争后的美国工业得到高速发展,美国需要更多的工人,这也吸引力很多德国人,所以这批德裔也没有过多对德国的留恋,约144万移民美国的德裔基本都比在德国活得好。


第三轮德裔移民高潮是在纳粹上台之后,大量德国人逃亡美国,可是从这时候就开始变了。

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德裔大移民给美国带来的更多是财富,是基础的劳动力和创造力,但多少也带来了一些冲突;比如在第二轮的德裔移民热潮里,爱尔兰也因大饥荒导致超250万人移民美国。此时的美国爱尔兰裔人口超3600万,加上英裔移民超过了德裔移民,这两方就产生了冲突;英语系移民排斥德裔,其中原因要从欧洲文化体系里解读,这里就不赘述了,简而言之是德国在欧洲的文化体系里的角色比较尴尬。

所以就出现了不允许德裔说德语的操作,更不允许在美国出现德文学校和德文教材;可是人数众多的德裔也在反抗,不仅自己说德语,还要向美国其他裔的人群推广德语,矛盾就此爆发。


可是在纳粹上台之后,整个德国的形象都变得邪恶起来了;于是在美国的其他裔族群占了上风,美国主流社会开始整体排斥德语和德国文化,作为“最优质载体”的好莱坞和百老汇在这一阶段里打造出非常的多丑化德国人的各类型作品。结果导致德裔在美国不再有话语权,甚至于一度不敢说德语,因为此时的美国人真的会把说德语的人处以“私刑”,有些州甚至于禁止在公共场合说德语。

至此在美国的德裔只能“夹着尾巴做人”,经过一战而二战后,德语与德国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已经基本消失;但是美国为加强其民众对其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还是没有停止对德国文化的抵制和修改。


德国也没有闲着,在美国开始排斥德裔和德语的时候,整个德国也在抵制美国文化的传播;自进入20世纪以来,整个欧洲都面对着美国文化的冲击,因为这时候的美国崛起了,面对曾经的“高高在上的老表”,内心里可是一点都没有感情的哦,那是恨不得把欧洲搅个一团糟的心态,至今也没有变过。

所以德国也一直在排斥美国,从爱尔兰裔加英裔在美国与德裔推广德语的时候就开始了;整个德国的精英阶层更是排斥美国的一切,对美国进行各种丑化,这时候其实就是两个国家的文化的斗争。


直到二战结束、纳粹战败,德国彻底没有了对决的底气,但是对于美国的恨意却一点都没有消减。

因为纳粹战败之后,美国开始抢夺战争遗产,大量的德国工程师团队和工业核心技术被美国带走,德国的工业基础遭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打击;所以德国主流社会对于美国仍旧是排斥的,两方在文化层面的明争暗斗从没有停歇,这就是一度有过“美国人不开德国车”的说法,在美国驾驶德国车,在一些老人的眼里几乎就是“小人行径”,甚至于是“罪恶行径”。

而在德国与欧洲部分国家里,美国车也是不受欢迎的。


当然这也与二战之后的德国汽车工业水平已经不如美国有关,在美国的精英层中,使用的基本都是美国品牌的车辆,以高端豪华越野车和皮卡车为主;其他人群则多以价格低廉的日本或韩国汽车为主,日韩和美国文化没有什么冲突,毕竟都是“小马仔”的角色,所以美国也允许日韩车企在成为美国廉价车的“生产基地”。

这就是文化和消费行为的关系,现在明白为什么要推动中国文化复兴,以及中国品牌崛起了吧。欧美互相做着的事情,也一直面对中国做着。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