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联合声明(中美经贸联合声明解读)

最近,美国一边搅动着东北亚的局势,一边又摆出要与中国合作的姿态。

先是日本决定将核污水排入大海后美国反手一个“赞”,随后美方“非官方代表团”窜访台湾,然后日本首相访美,大肆谈论台湾、钓鱼岛、香港、新疆、南海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

几乎是同时,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抵达了上海,就中美气候变化合作问题与中国展开磋商。18日,经过整整两天的会谈,中美就应对气候危机发表了联合声明,包括相互合作、共同加强巴黎协议实施、共同支持本周将在美国召开的领导人气候峰会等内容。

敏感时期,这份联合声明的意义,值得细品。

气候问题,各国没有屏障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谁能在气候危机中独善其身,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才是大势所趋。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今年三月,起源于蒙古国的强沙尘暴乘风而来,让我国北方多座城市出现沙尘天气,东北亚的多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相关数据显示,本世纪以来,极端气候灾难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达到2.56万亿美元。

种种极端气候影响的绝不仅是个别的国家或地区,全球变暖会引发气候地理上的生态失衡,极端气候发生频率上升,进而破坏到陆地和海洋的生物生态环境平衡,最终引发人类的生存问题,如粮食安全问题、生活环境。而应对也绝不是单靠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办到的,必然需要全球协同合作,特别是经济大国、能源生产消费大国的参与。

对于中美来讲,气候变化也是双方利益重叠且具有合作意愿的领域。4月13日,克里行前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就已明确表示,美国需要让中国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之中,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需要我们与中国展开对话。”有数据显示,中美两国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45%。

事实已经证明,中美双方推动气候合作步入正轨,完全符合全世界的利益与期许;全球气候治理,需要的也一定是每个国家的共同努力。

“吵”得再凶,也有合作的可能

克里的来访是美国新一届政府高层对中国的首次访问,上一次美国高级官员来华还是在2019年7月。

从前不久中美两国在安克雷奇的高层会晤,到此次克里在上海商讨合作事宜,让外界看到:无论隔阂多深,具体问题的解决唯有合作一种途径。对国际社会而言,此次联合声明传达出明确的信息:应对共同的危机,中美可以管控分歧,求同存异。

事实上,气候问题从来都不能被单独割裂商讨,其本质是国家间在科技、经济贸易以及发展权等问题上的合作与竞争。所谓始于气候合作、深化于科技交流、壮大于经贸往来,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尽管这是气候专业领域的会面,但大家更期待看到的,是中美以合力应对全球“大气候”为契机,为双边“小气候”也带来更多的新变化,“四两拨千斤”撬动中美关系发展。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此前也曾指出,中美气候合作决不能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必然与整体的中美关系息息相关。

应当看到,尊重和平等是合作的前提。正如克里所言,“如果我们彼此之间没有就如何弥合差异抱有根本性的尊重,我们将无法避免一个混乱的世界,然后将我们推向我们真正不希望去的方向。”

合作信号强烈,但同样要保持警惕

虽然中美双方找到了在气候领域理想的合作平台,但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白宫明确否定会将气候变化峰会视作“重建”美中关系的机会。白宫发言人在克里临行前说,美国正在多个层级与中国接触,与中国的关系不是对抗,是竞争,但美国不会放松对人权等议题的关注。

与此同时,美国近期的种种行动也在印证着这一说法: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发布报告,将中国列于“威胁”清单首位;克里访问中国的前一天,应拜登要求,前美国参议员多德和两位前常务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和斯坦伯格访问台湾;日本首相菅义伟也在美国访问,会晤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就台湾、钓鱼岛、涉港、涉疆、南海等问题表达关切……

干涉中国内政,置地区稳定、国际安全于不顾,明目张胆拉拢其他国家对抗中国,这显然不叫真诚,也让不少观察家对克里访华释放出的合作信号产生怀疑。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如果美国不从“超级大国”的迷梦中醒过来,还幻想着将世界玩弄于股掌之间,那么再积极的信号也只不过是别有用心的狡诈,再多的言辞也不过是难让人相信的花言巧语。

既然是合作,就绝容不下心怀鬼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不应该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攻击他国的靶子、贸易壁垒的借口。

国际合作,要的是携手合作的共同努力,而不是突破底线的相互指责;要的是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恶性循环。谁蛮横无理、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谁倡导人类共同发展、把命运共同体理念贯彻始终;谁在踏踏实实做事,谁在左顾右盼两面三刀,时间自会给出答案,历史自有公论。

这个时代,早就不是美国提要求,中国尽责任的时代了。

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