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会也做不到(学不会也做不到 做不到也忘不了歌名)

导读:通过前两节内容,无论是躬身入局的实践,还是四个心理学效应的普遍、客观存在,都证明《把信送给加西亚》式的执行力必定不靠谱。那如何保证工作结果呢?

目录:

1、不靠注定幻灭的执行力,靠什么?

2、事前的充分沟通:确认、确认、再确认

3、领导布置工作任务时,如何“确认”

4、与确认同等重要的“follow”

5、中企追求执行力的目的、出发点,与现代组织管理背道而驰

6、小结:对人性的认知何其重要

Slogan:组织管理不是思想体系,而是专业的科学技术,定律和效应如同数理化的公式般清晰。

1、不靠注定幻灭的执行力,靠什么?

通过前两节的分析可以明确,之所以有人对《把信送给加西亚》式的执行力心驰神往,其实就是追求“只给目标,没有沟通,静等结果”的懒惰化管理。只不过从理论到实践都被证明不靠谱,成功只能是小概率事件,刻意模仿无异于守株待兔,所以注定幻灭。

那如何保证工作结果呢?简单说来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事前充分沟通,消除四个心理学效应导致的信息失真;事中密切跟踪,避免执行偏差。

几乎所有采用现代组织管理的企业,对沟通和过程跟踪都极为重视,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结果可控。只是说起来容易,具体该如何操作呢?不妨借鉴一下管理界学霸的做法。

2、事前的充分沟通:确认、确认、再确认

2.1、“啰嗦”的日企员工

与日企有过业务往来的中企员工,大多有个同感:日企员工好啰嗦,甚至有点烦。我当初刚进丰田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工作时,也深有同感。

比如,哪怕是非常简单、明确的一项日程,预订时、关键节点时、临期时组织方都会来询问:是否存在问题、是否需要调整;

比如,沟通问题的过程中,对方经常重复你表述的内容,并要得到你的首肯,导致沟通速度很慢、时间很长;

再比如,按照中企的习惯,可能只需十几二十分钟、一两页纸就搞定的沟通事项,在丰田往往要准备一大摞资料,详细沟通两个小时,没准一次不够,还要反复多次。

如此“啰嗦”,让很多刚接触的国人觉得多此一举:是对方太笨?还是对自己不信任?

2.2、“啰嗦”是为了高效

但慢慢发现,即便是简单、明确的日程,没人提醒也经常会遗忘,出现异常需要调整更是家常便饭。而提前沟通可以尽早发现、及时应对,从而有效避免混乱。

沟通中,哪怕是费尽心思的“精准表述”,产生歧义也在所难免。而简单复述就能及时发现和消除这些歧义,非常必要。

中企习惯的沟通方式,看似快捷,其实很粗糙,往往存在很多遗漏和理解偏差,并在后续的执行中谬之毫厘、失之千里,纠错不仅经济成本巨大,时间成本更是难以估量。

而看似“啰嗦”的详细沟通,将几乎所有的理解偏差、以及大部分的错漏都在事前消除了,极大降低了执行中的错误率,降本增效非常显著。

所以,这种“啰嗦”看似慢、耽误时间,但能大幅提升准确率,总体效率反而非常高。

2.3、确认、确认、再确认,否则,几乎必出错

这种事前“啰嗦”的沟通,在丰田称为“确认”。这个词无论在其日本本部,还是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每天都会听到耳朵起茧。对新员工更是反复强调:确认、确认、再确认。

大到一个项目,小到一个日程,只要计划做什么,事前都会反复确认。而且不是简单地问是否OK,而是把基本信息也重复一遍,以确保没有理解偏差。

事实证明:即便反复确认,绝对不出错依然很难;而不确认,几乎必出错。所以,尽管很多国人刚开始有些抵触,但被反复打脸之后,也逐渐理解和接受了:“确认”无关智商和信任,而是避免错误最简单、最必要、也最有效的方法。

3、领导布置工作任务时,如何“确认”

3.1、中企领导者的悲哀:宁肯凭空臆想,不愿考察验证

中企领导者因为普遍不懂组织管理,更不懂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所以大多对信息的失真效应毫无意识。即便发现有理解和传递偏差,也会想当然地认为是下属太笨、不认真导致的。

基于此,布置完工作任务之后,希望下属们如同《把信送给加西亚》中的罗文一样,毫无沟通,立即乖乖去执行,觉得如此才能体现官威和执行力。并臆想在外企、尤其在日企,一定都是这样的。所以,往往把提问视作“狂妄”,质疑更是“犯上”。

这种臆想在中企非常普遍,更有一些知名企业家大放厥词,尽管毫无依据,却坚信臆想是必然。悲哀的是,国内明明有一万多家日企,这些人就是不肯去验证一下。或许是怕打脸不敢去,因为但凡去看一眼就会发现:事实恰恰相反!

3.2、与臆想正相反的现实

A、相反之一:分内之事,领导者亲力亲为,而不是作威作福

在丰田,开会布置工作任务之前,都是领导者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准备,表单、说明文件等等都要亲自做,大项目、重要工作的会议资料准备,耗时几天都很正常。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只有领导者才能有足够的高度和广度,做计划的同时,把可组织的资源也都理清楚,确保可行性,避免盲目拍脑袋;

另一方面,这个过程能将具体的工作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进行详细梳理,进一步提高可行性。毕竟正常情况下,领导者这方面的经验是最多的。

所以,这些都是领导者分内该做的事,必须亲力亲为。反观中企,还有几个领导者自己动手做文件资料呢?大多是作威作福,一股脑交给下属去做,水准可想而知。

B、相反之二:脚踏实地,而不是华而不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尽管丰田的表单、文件,追求“任何人都能看得懂、做得到”,但开会布置工作任务时,领导者依然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说明,详细到中企员工会觉得太啰嗦、甚至烦躁的程度。

因为不仅要讲明白做什么、怎么做,还要讲明白为什么。目的很简单:避免信息失真,为此再怎么详细讲解都不过分。在这样的会议中,领导者讲话的内容都与实际业务紧密相关,几乎没有无关的废话,完全脚踏实地。

反观中企的相应场景,领导者经常口若悬河,从国际局势到国内环境,从企业愿景到部门使命,从精神到态度,滔滔不绝。可能才思敏捷、舌灿莲花,员工听得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但激动之余会发现,这一切华而不实,对业务操作没有任何帮助,几乎都是废话。

此外,好高骛远也是中企领导者的普遍现象。比如有些中企领导者接触过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并深深叹服其功效,大会小会要求下属学习。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些表单、文件虽然够务实、也够好用,但都是不够高大上的小事,属于形而下的“器”。而自己要思考、关注的,是远大的宏图伟业和形而上的“道”。

可偏偏眼高手低,只会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幻想着空中楼阁,完全不会起而行之、落地实践、夯实基础。最终,除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对管理有害无益。

殊不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正是因为不肯脚踏实地,使得中企几十年来在组织管理上没有任何进步,全靠经营苦苦支撑,必然动荡、波折。

C、相反之三:“强制”员工“狂妄”、“犯上”,而不是打压

很多中企领导者对日企的员工素质心驰神往,但实际情况恐怕是叶公好龙。因为在很多中企领导者看来:提问=狂妄、质疑=犯上。但在丰田,这些却是对员工近乎“强制”的要求。

因为领导者讲解完具体的工作任务之后,接下来就是非常重要的“确认”阶段:期待员工的提问和质疑。之所以说近乎“强制”,源自一个明确的原则:愚蠢的问题好过没有问题!说白了就是一定要想方设法动脑提问题。

按照这个价值取向,能提出问题的员工,才是肯动脑思考的好员工,值得培养,未来可期。如果能提出有效的改善建议,甚至发现错误,那简直是领导者的挚爱,一定要重点培养。

相反,那些没有问题、只想按照领导的要求机械执行的员工,会被视作没脑子的傻子,不仅没人欣赏,还要诫勉谈话,前景堪忧。很多中国员工刚进丰田时,面对这种“强制”,都因为不善于动脑思考而压力山大。

无需什么大道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更何况一线员工的声音更有价值。在“狂妄”与“犯上”的互动中,不仅锻炼了员工的动脑能力,也让方案更完善,理解更充分、更准确,有百利而无一害。

只不过,有几个中企领导者能真正接受、不会叶公好龙呢?仔细想想,领导者主动进行这种充分的“确认”,会让威严受损?还是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呢?

4、事中的充分“follow”

在丰田,每天都会听到耳朵起茧的词有两个,一个是确认,另一个是follow(没想出合适的中文对应),有提醒、跟踪、督促、检查的意思。

4.1、员工未按期完成工作,是领导者的问题

我在进入丰田之前,曾经很天真地认为,丰田管理那么有名,人员素质一定非常高,交代的工作一定无需操心过问,“静等结果”即可。当然,被现实无情打脸了。

一次,我给员工安排完工作之后就“静等结果”了,但到期检查时发现没有完成。我当时认为,按期完成工作是最基本的责任,所以是员工的问题。但按照丰田的管理模式,就是我的问题,因为过程中我没有follow。

4.2、无follow,必失控

面对问题,日方搭档首先问我:你follow了吗?并针对我的困惑进行了解释:尽管事前进行了充分确认,但并不代表过程就可以高枕无忧。

A、对抗遗忘曲线。心理学上的遗忘曲线表明,正常人事后一小时记忆仅存45%,一天后则进一步降低至33%。可怕的是,被遗忘的部分还可能出现扭曲,产生错误记忆。所以,必须通过follow来不断强化,避免错漏。

B、客观因素会变。执行过程中,有些客观因素会发生变化,必须通过及时follow来了解并做出对应,不能一味机械执行。

C、避免顾此失彼。每个员工都有多项工作,忙起来难免顾此失彼,只有充分follow才能防患于未然,保证进度。

一言以蔽之:无follow,必失控。所以,大项目、小业务都会安排不同的节点进行follow,而一旦发现异常,更是要提高follow的频率。如此一来,结果还会没有保证吗?

5、中企追求执行力的目的、出发点,与现代组织管理背道而驰

5.1、确认和follow是现代组织管理的标准方法

尽管名字可能不同,但丰田的确认和follow,是所有采用现代组织管理企业的标准方法。只不过学霸勤勉,做的细致,方法很高效;学渣偷懒,做的粗糙,效率有点低。

但试图反其道而行之,刻意抵制的,大概只有追求执行力的中企。为什么呢?

5.2、目的不同:把官当舒服VS把事做好

仔细想想,那些中企领导者之所以推崇执行力,就是为了不操劳,试图不劳而获。而把提问和质疑视作“狂妄”和“犯上”,也不过是为了维护官威。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官当得舒服,而不是把事做好。

而采用现代组织管理的企业,无论是事前“啰嗦”地详细确认,还是事中充分地follow,目的都非常明确:尽可能把事做好。

但这就需要领导者积极动脑思考,并脚踏实地践行,而这两点恰恰是很多中企领导者不愿做或不擅长的,从而阻碍了中企的发展。

5.3、出发点不同:对人VS 对事

A、对人:无可避免的宫斗与权谋

中企的管理出发点完全是对“人”的,试图通过搞定人,再由人去搞定事。无论是推行问责处罚、绩效考核,还是推崇执行力,都是这个逻辑。

悲哀的是,因为完全不懂人性,自然不会搞定人,只能拙劣效仿电视剧中封建朝堂的帝王心术。更悲哀的是,因为明君的朝堂太安定,故事不好看,所以电视剧拍的大多是昏君的朝堂。

所以,在昏君附体般的管理下,中企职场必然充斥着宫斗与权谋,想要生存,弄虚作假、挖坑设套都是必备技能。最终,不但没搞定人,反而深陷勾心斗角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

这样的企业,很难走得稳,动荡起伏是必然,也很难走得远,昙花一现是经常。

B、对事:用方法保证结果,让权谋无用武之地

中企当下普遍奉行的各种搞定“人”的拙劣方法,都是现代组织管理极力抵制的。因为历史早已证明,这些方法是人性认知错误的产物,不但搞不定人,反而会恶化管理。

再加上人是必然变化的不稳定因素,所以现代组织管理的出发点由对“人”改为对“事”,用有效的方法直接搞定事,而不是与人性较劲。

就像面对虚假同感偏差、投射效应、知识的诅咒、位差效应等四个心理学效应导致的信息失真,并没有通过奖惩要求员工自行想办法克服,因为那样几乎无解。而是通过“确认”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有效规避,最终完美解决。

面对遗忘曲线也是同样,奖惩力度再大也难以抗衡人性,让员工自行克服必然是事倍功半,而简单的follow就有效解决了,无需再费尽心机想着如何搞定“人”。

结合前面的章节可以发现,在现代组织管理的框架下,权谋与宫斗很难有用武之地,因为对实施者来说不但无益,还往往有害,自然不会犯傻。

6、小结:对人性的认知何其重要

中企的各种管理乱象,归纳起来都是源于对人性认知的错误,导致混乱实在是理所当然。而一旦真正了解人性,各种长期困扰的问题解决起来其实都很简单。

无论是之前讲到的用表单让管理落地、追究原因持续提升管理,还是本节的确认和follow,没有任何一项是中企学不会、做不到的,唯独差在认知。可见,对人性的认知何其重要!

撰稿:张宇华

校审:徐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