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务收入是什么(保险业务收入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不了解保险公司靠什么赚钱,觉得保险都是智商税,甚至认为保险是庞氏骗局。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以平安人寿2020年年报披露的利润表为例:

可以看到,2020年平安人寿的营业收入是682,736,603,330元,而营业支出是580,489,743,432元。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支出,102,246,859,898元,就是平安人寿2020年的营业利润。

一年赚1022个亿,刺激不?

留下贫穷的泪水.jpg

让我们看一看他到底是怎么赚到这么多钱的:

不难看出,对公司营收贡献最大的两项分别是「已赚保费」和「投资收益」。

已赚保费就是保险业务实际赚到的钱。

从公式看:
已赚保费=保费收入+(分入保费-分出保费)-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保险公司不管是产险还是寿险,都会有原保险业务和再保险业务。因此保险公司在汇报保费收入的时候,是必须要把他收到再保险业务中的分入保费加上,并减去分出的保费。

那准备金又是个什么玩意呢?举个例子,假设现在保险公司从客户手中收到100块保费,这100元保费可不是塞进腰包就完事了——保险公司未来要承担保险事故理赔的责任,中途的生存给付金,满期给付金的责任,每年还要给客户分红,方方面面都要准备钱。不仅如此,万一以后实际的赔付率超过假设的赔付率,实际的疾病发生率超过假设的发生率,怎么办?这就要从收到的100块保费中,提取一定数额以备未来之需。提取的这笔钱就是准备金。

人身保险的责任准备金分为:
1.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2. 未决赔款准备金
3. 寿险责任准备金
4. 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其中,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合在一起,统称为“保险责任准备金”。

细心的朋友应该已经注意到了,利润表中的「已赚保费」只减去了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而后三类准备金并没有扣除,所以这个「已赚保费」还不是保险公司真正通过保险业务赚到的收入。

真正的保险业务收入应该在「已赚保费」的基础上减去「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再加上「摊回保险责任准备金」。

通过这个方法算出的 194,741,219,897元,才是平安人寿2020年真正的保险业务收入。

说完收入再看支出。

在人身险业务上,保险公司的支出有:
1. 退保金
2. 赔付支出
3. 保单红利支出(给客户的分红)
4.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给业务员的提成)
5. 其他业务成本

用前面算出的保险业务收入减去上述项目,结果就是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利润”。

计算之后我们会发现,平安人寿2020年的“保险业务利润”是-26,305,163,394元!

不赚钱就算了,反过来还净亏263个亿!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寿险公司特殊的经营模式:

一般行业,是成本在前,收入在后;而保险公司是收入(保费)在先,成本(赔付)在后。所以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在计提完责任准备金之后,就要拿来投资。投资标的包括但不限于:定期存款、债券、基金、股票、信托、资管计划、长期股权、不动产等等……

以长期股权为例,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平安集团持有包括平安银行、京沪高铁、山西太长高速、旭辉控股、长江电力、中国中药、中国金茂等22家联营、合营企业。

这些企业未来的盈利平安都要分一杯羹。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保险业务的核心意义不在于盈利,而是提供源源不断的稳定现金流,让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类似“借钱投资”的方式,赚取利差。

保险赚钱靠什么赚钱?靠的是投资!

正是依靠强劲、稳健的投资能力,保险公司才能扭亏为盈,在签订保险合同后为每一位客户遮风挡雨,成为家庭财务安全的“防火墙”,才能在风险来临之际雪中送炭,守护我们平凡的幸福!

保险公司不靠惜赔/拒赔赚钱,更不是庞氏骗局。

现代保险是基于大数法则的科学制度安排,是众人为我,我为众人的“大慈善”,是爱与责任的体现。


#彩蛋


上周剖析平安福21的时候,我曾经提到过,平安福系列产品已经走上了持续降价的通道。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呢?

我们不妨用退保金/保险业务收入的比值来看一下:

2020年平安人寿这个指标是18.9%。

作为参考,中国人寿是8.2%,友邦是5.9%,泰康是9.9%~

历史文章:

平安福2021,可能是史上最复杂的一代“平安福”

62名白血病患儿家长,在燕郊送外卖

银保监会再发文,进一步规范短期健康险续保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