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4是什么意思()

文:穿越君

关于寒食节的由来,故事发生在2492年前的晋国。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出生在,他是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登基,一直到死。

重耳文治武功卓著,春秋五霸排名第二位,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骊姬之乱时,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位。

相传,在外流亡期间,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

一天,当他们逃到魏国时,无亲无故,饿的吃不上饭,重耳又生了重病,眼看要奄奄一息,呜呼哀哉。在绝望之际,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度过了这次难关。重耳病情康复后才有人把实情告诉了他。

19年后,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

他让有功之臣各自叙述自己的功绩,大封功臣。但是介子推并没有禀报自己的功绩,因此被落下了。

介子推回到家里对他母亲说:“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剩个公子重耳了,自然该轮到公子重耳了。这是形势造成的,那些人自以为是他们的功劳,多么狂妄啊!”于是他就带着母亲隐居去了。

不过也有人为介子推抱不平,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晋文公一瞧,上头写的是:

有一条龙,奔西逃东;

好几条蛇,帮它成功。

龙飞上天,蛇钻进洞;

剩下一条,流落山中。

重耳又想起旧事,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却没有找到。

不封赏介子推,重耳心里总是过意不去。

重耳为表诚心,亲自登门去请,听邻里说,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

于是重耳派人上山搜寻,结果还是没有找到,

在无计可施之时,有人提出放火烧山逼介子推现身。

重耳也觉得此计可行,

岂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

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

当时,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的树洞,洞内发现了他留下的一块衣襟。

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亡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致清明复清明。

重耳看后十分感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建庙纪念。

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重耳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

到了第三年寒食节,晋文公重耳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株枯柳死而复活,此时正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于是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日。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

因此,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是由寒食节演变而来。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我们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在2644年前,劳动人民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根据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不过这时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刘邦清明祭祖坟前压纸的传说

大约1769年前,秦末,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几经大战后,取得天下。

刘邦本名刘季,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丰县的一个农户家里。出身社会底层的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

当回到家乡后,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部下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在墓碑上看到他父母的名字。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

古代,只有贵族有墓,老百姓并没有墓。

秦汉时期,封建等级不再那么严密,老百姓葬后开始有墓地,那时贵族的墓地称“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坟”,只是一个土包。开始时,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自刘邦以后,清明墓祭逐渐形成风俗。

寒食节主要祭祀介子推及其母亲,刘邦祭祀的是自己的父母,且祭祀故事广为流传,因此,民间的百姓,多与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有人祭扫。

唐朝时期,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于是唐玄宗颁布政令,规定了假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后来放假五天,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2007年12月7日,国家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改为三天。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此时,清明节日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春分后十五天,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射柳、斗鸡、蚕花会、植树、放风筝。

清明节与寒食节吃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及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是一个极富特色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