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银行信息包括什么(个人银行信息包括什么信息)

中国网6月15日讯 6月13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多名前往郑州沟通村镇银行“取款难”的储户被赋“红码”。此事迅速引发舆论关注,不少媒体对此发表评论。

据媒体报道,被赋“红码”的人,有的是来到河南后健康码变红,随后被当地隔离,而其48小时核酸检测结果仍然显示阴性;而有的则是未到过河南,只是因为听说有储户因为扫了显示地址为“郑州车站西南出口”的场所码被赋红码后,自己也试了一试,随后发现,健康码变成了红码。这些人均为河南某些村镇银行储户。

河南省2021年8月发布的《河南省健康码赋码规则(第二版)》显示,可以赋予红码的对象仅包括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或密接的密接、境外入境以及高风险地区驻留人员等。但近期未到过河南的村镇银行储户,并不符合赋红码规则。

郑州市12345热线对此回应称,已接到多个相关来电,“对具体情况并不了解”,“经过查证是因大数据信息库出现了一些问题”,“正在积极改进中”。

环球时报:必须维护健康码的科学性严肃性

环球时报发文表示,健康码是通过公众让渡部分个人信息权利,以服从社会公共卫生安全需要而设计的技术手段,它只能被用于防疫目的。在防疫过程中最大限度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是相关部门的责任所在。毫无疑问,如果任由“滥用赋码权力”的猜测在互联网上流传,时间越长对政府公信力的伤害就越大。因此,无论网传的情况是否符合事实,当地都有必要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回应。

健康码相关信息是否有被滥用的可能,这绝非小事。如果真有人试图将健康码用于防疫之外的目的,这种行为不仅违背社会道德,更涉嫌违法违规。任何人都不应对在这个问题“瞒天过海”存在侥幸心理。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健康码的作用举足轻重,必须维护其科学性和严肃性,绝不能让一些局部的基层纠纷,或者“技术错误”,影响公众信心和抗疫大局。郑州方面在这一问题上尤其需要谨慎、严密的查证,这个过程应尽量加快。如果是技术问题导致的,要拿出有说服力的完整证据链;如果这个过程中确实存在违规操作,则必须尽快予以纠正。

侠客岛:给维权储户“精准”赋红码,这种“机灵”抖不得

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号“侠客岛”发文指出,中国能取得疫情防控的巨大成果,基础是高效精准的科学手段和对政策规则的普遍遵守。健康码称得上疫情防控的信息基础设施,一些人基于自己的治理“小目标”,耍小聪明出昏招,不仅于事无补,更会失信于民。疫情防控措施被随意用于“社会治理”或“维稳”目的,不管是哪个部门、哪些人授意干的,都应被严肃追究责任。

“侠客岛”称,“民无信不立”。因为一点小算计而损失了公信力,这种代价绝非金钱可以衡量,亦非“抖机灵”的人能够承担。给储户“精准”赋红码这出闹剧,不仅荒唐,更应警惕!”

半月谈:健康码不能被滥用

半月谈指出,健康码是疫情防控系统的重要一环,是每个人为了自己和公众健康而让渡权利的结果,其存在目的只能是疫情防控。这是全社会的共识。任何人、任何部门都没有权力突破健康码为公众健康而存在的角色设定,把健康码另做他用。

给讨说法的储户赋红码,突破了公众对健康码适用范围的共识,激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与深深担忧。这种做法,一方面消解了健康码的本真功能,一方面也扰乱了疫情防控大局。我们不禁要追问,这一做法是经过了什么样的流程?又是由谁来决策使用的?相关地方应该查清楚来龙去脉,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半月谈表示,健康码绝不能成为任何人任何地方压制社会矛盾的手段。唯有完善健康码规范使用制度,建立起防范滥用的追责机制,才能防止乱动的手滥用健康码,让健康码回归其本真功能。

第一财经:随意“赋红码”行为必须立刻制止

第一财经发文称,随意“赋红码”既会损害抗疫大局,也会对相关人员的自由流动,甚至人身权利造成损害。在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国家强调法治社会建设的情况下,这种现象的出现令人匪夷所思。

首先,罔顾数据基础随意对一些群众 “赋红码”,在大数据时代下会被纳入整个数据库,从而对数据库的真实性、准确性产生负面影响。没有准确的数据支持,各种疫情防控措施的精准性会大打折扣,同时增加巨大的社会成本。

其次,随意“赋红码”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红码人员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能进商场、不能进餐馆,随意给健康人员“赋红码”,将剥夺他们这些正常生活的权利。“赋红码”在一定程度上类似“软禁”,客观上会严重影响人们的人身自由和流动。

储户健康码变红,但随行的“非客户”人员仍为绿码,说明此次“赋红码”是一项很精准的操作,这种“精准性”关系到个人信息的泄露。包括银行信息等在内的个人信息被随意使用,这让群众何来安全感?除了光天化日之下不被黑恶势力暴打之外,个人隐私就和门锁一样,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关键来源,绝对不能被随意侵犯。

由于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一些个人权利是需要做出让渡的,包括各种封控措施,也包括各种健康码的推出。对此人们充分理解并给予配合。但是,随意“赋红码”偏离了疫情防控的初衷,甚至成为一些权力主体出于利益需要而妄加利用的工具。这既直接危害了防疫大局,也是对公民权的明显侵害,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涉事有关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

(编辑:赵晓雯)

中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