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7日,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由福耀集团投资的当时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正式竣工投产。
这一事件当时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多争论。
有的网友表示认同,认为这是福耀玻璃走向国际化的正常表现,也符合其行业统治地位。
有的网友则认为到国外建厂这一举动,会让国内损失数以千计的就业岗位。
而更多的吃瓜群众则是表示百思不得其解,美国工人比国内工人的公司高出了几倍,为啥要千里迢迢跑到大洋彼岸做这个冤大头呢?
从2016年甚至更早时候开始,很多国外在华工厂考虑中国国内工人成本增速问题,选择将工厂迁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甚至非洲。
而福耀玻璃却选择逆流而上,在人力成本更高的美国建厂,要知道,美国蓝领的平均收入是国内的8倍,如果国内工人月薪5000元,则美国工人月薪基本可以达到4万元。
福耀玻璃在美国工厂投产时就表示将为当地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这一成本增量就是相当可观的。
事实上,福耀玻璃看得更长远。
在美国建厂,除了人力成本以外,其他成本都要远远低于在国内或者其他国家地区建厂。
福耀玻璃在美国建厂的14万多平方米的用地,原本是花费了1500万美元,但当地政府给了1600万美元的补贴,这就等于没花钱。
由于美国油价便宜,又没有沉重的过路费,所以物流运输成本比较低,相比之下国内物流运输成本几乎是美国的两倍。
与其他制造类行业不同,生产汽车玻璃需要耗用巨量的天然气和电能,这对国内工厂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成本负担,而美国的天然气价格只有国内的四分之一,电价也只有国内的一半,这一项所节约的成本就非常可观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美国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而福耀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厂商,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6%,在美国工厂周边就有通用、福特和本田等车企工厂,都是福耀玻璃的重要客户,产品供应方便,大大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损毁率,也提高了盈利能力。
另外,当地政府还给予了福耀玻璃很多税收优惠、各类补贴等。
综合来看,在美国建厂所带来的诸多优势完全可以填补人力成本提升而造成的损失。
更何况,福耀玻璃完全不打算持续承担这份高昂的人力成本。
2019年8月21日,在美国上映了一部由美国Netflix公司出品的纪录片——《美国工厂》。
影片讲述了福耀玻璃将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改造成为汽车玻璃制作工厂,并雇佣了近千名美国工人的故事。
这部影片聚焦了企业文化、工人福利、劳资关系、国际分工体系等社会议题,反映出了中美双方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文化冲突及观念差异。
在影片的结尾部分,福耀玻璃的创始人曹德旺视察美国工厂的生产线,出现了大量运用机械臂等设备进行自动化生产的画面。当地的管理人员介绍:“这边本来有一个人,我这边都没人了,我下次要做的就是把这四个人取消掉,每一条生产线的两个人取消掉,包装和上片的两个人就没有了,自动化就是要标准化,可以用机械臂来操作。”
而后他指着几名美国工人说:
我们希望七八月份的时候把这些人去掉,我改成机器来打磨,现在没办法,因为他们太慢了。
由此可见,福耀玻璃是用日益成熟的工业机器人设备取代传统人工操作,彻底解决人力成本高昂的问题,而机器人除了一次性投入外,只需要电力成本,这又是在美国建厂优势之一。
不得不承认,就目前来看,福耀玻璃已经走到大多数制造企业的前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