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的功能是什么原因(胶片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行业里面大家认为 “为什么还是用胶片” 的理由。相对数码已经普及,为什么还会有电影选择用胶片拍摄?

先安利基努·里维斯参与制作的纪录片《阴阳相成》。


纪录片《阴阳相成》


这个是一直都在讨论的问题。

顺便一提,先是声音在《星球大战》中率先数码化,随后是《英国病人》的数码剪辑。但是长篇主流剧情片完全放弃胶片拍摄是很后面的事情。直到《阿凡达》3D 加 IMAX,完全显示出数码的优势之后,北美电影工业才在4年间大规模转换成数码,导致一直没有在跟上时代做出改变的胶片制作接近狗带。

执着用胶片有两个原因,工业流程以及数据库保存。


工业流程

-用胶片拍摄都能够保证工作的流程和画面质量(35mm)。

"Be able of doing film doesn't mean that you are good at doing films." -

现在变化很多,但是用胶片拍摄会有种庄严感,因为在导演喊完action后就是真实能听到的烧钱,演员必须演好,录音必须也做好,所有都要到位、配合。数码的话,容错率高。同时因为能马上回放,演员会要求观看自己的表演,很多导演会认为这种评判自己的表演的行为会让演员跳出角色,强化过剩的自我意识,比如会审查自己美不美,这都会影响导演的工作。

其次是,剪辑师在后期看到这大量的数据后,他们会需要花更多时间去做判断。

目前喜欢用胶片的人,大部分人不只喜欢胶片的画面质感,还有胶片带来的工业流程。用胶卷拍摄,对拍摄现场的要求更严格。

当时的诺兰如此评论数码摄像能回放的功能,他说:“马上能看到素材是自欺欺人,因为观众最终会在35英寸的屏幕上面看到,一个还是剪辑过的,电影,而不是一个小小的显示屏上面看电影。” 当然这个已经变了,现在很多人更享受在手机上面看剧看电影的便携,而非大荧幕的现场感。但是没有了影院的体验,还是电影吗?起码上了年纪的电影院教旨主义会认为电影有只属于电影院的唯一性。

反正数码普及后,整个工业流程,乃至产业结构都会变化。比如发展到2020,制作已经没有门槛,比起看电影,大家已经开始习惯短视频,甚至围绕短视频等工业也已经开始成型。从胶片时代走过来的大佬们发现数码普及后,整个行业都变得更匆促,没有休息,不停拍,不停发行,然而质量?他们会呵呵。经历过胶片盛世的大佬们认为数码让电影的门槛降低,尽管很多人都在拍,质量并没有变好,烂片越来越多,而胶片拍摄能保证工作流程的严谨,毕竟是能听到的烧钱声。

所以在数码普及后,仍然有电影会坚持用胶片拍。

电影《艺术家》

电影《点球成金》

电影《碟中谍4》

电影《战马》

电影《饥饿游戏》

电影《生命之树》

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数据库保存与管理

电影不为观众所知的一个重要开销就是数据备份,格式的更新迭代和原数据的保存。

一部长篇的剧情片电影剪辑完毕,高真的4K数据会去到要用15T。而这些数据不仅要保存母带,而且还要不停地转换成要求的码率和格式。

而胶片,只要有一点光,就可以看到画面。胶片本身是拍摄格式,也是储存格式,一饼35mm胶片可以正常情况下保存100年。但是随著各种格式的各种出现,不同平台的码率要求,片子总是会需备份为各种格式和码率。有时候会在老电影转码的时候顺便修复了,但是很多小电影就没有这种福利,于是也导致了一些片子的消失,会被认为是文化的丢失,历史资料的丢失。如果理想化,全部片子的胶片都能被都转换成数码,那每次出现新的储存格式,是不是都要进行大型的转格式工程,不只转换格式耗资巨大,同时也需要购买存储空间。

另外就是关于数码存储的稳定性。上学的时候去 panavision 借相机,和技术人员聊天,他们说 MGM 把 《绿野仙踪》 数码化后,就扔掉了原来的胶片,然后他们想重新做成3D再发行的时候,数码文件有损伤,只是丢失20%的数据,幸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保存了原片的负片,他们才能重新扫描并且製作3D。还有就是皮克斯,他们store and ignore,把玩具总动员备份后就不理了,很久后再次打开,10%的文件丢失。所以转换完个时候,还需要经常给硬盘们通通电,一个硬盘还好,但是资料库可不止一个硬盘,这个需要耗费不止一点时间和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趋势是数码,但是就数据保存和管理的方面,胶片无法完全被代替的原因。毕竟电影是由胶片发展而来,所以保存胶片算是保存了那段历史,保存了电影的最初的灵魂。


总结

就审美而言,说来有趣,数码在一开始发展的时候都还是在追求一点,那就是胶片的质感。尽管现在数码也有数码拍摄和放映的流程,独立的审美体系和一套视觉和工业理论系统/学说。所谓胶片的感觉不但能复制,也逐渐让胶片感变成一种风格选择。但就用胶卷放映完一部电影,用昆丁的话来说就是“放映的35mm胶片电影的感觉,就是感动那种质感的视觉,非常人性,自然,随性,舒畅。因为胶片放映机只是一秒24张地连续播放一系列照片,是人类的脑子自动缝合这些画面,所以我们看到的电影,一直都只是我们脑内制造的幻觉,这个是令我们自己舒服的感受。”也许数码再复制也很难复制这种放映方式带来的“电影感”、“胶片感”。

柯达,目前唯一的35mm电影胶片供应商,目前还在生产,但是全世界能洗35mm电影胶片的地方却越来越少,生产规模也在越来越小。笔者在学生期间有幸用胶片拍摄过短片,自己去洗,自己真的用剪刀去剪辑,放到胶片放映机里放映,那段能用手摸到电影的时间让我有种匠人的感受,真的是亲手完成作品,电影就是在手中慢慢成型。

不管怎样,胶片和数码各自都是一种媒介,是不同的表现手段,它们都有着作为一种媒介而有的一系列特征、理论和价值。比如《罪恶之城》的拍摄就是在胶片时代所不能想像的,那个时代哪怕能生产这样的故事,但是也绝对无法被拍摄出来。在数码时代被拍摄出来,也是标志着文化的迭代。所以可以理解老一代的电影人很执著于用胶片,不只是胶片年代的工业习惯和审美,更多的也是那个时候的观影文化,又或者说是那个时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