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为什么中国从官方()

6月9日,QS正式发布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其中,麻省理工学院连续十一年位列世界第一,剑桥大学上升至第二位。但这些排名动向都被清北创造历史的排名变化冲淡了光芒。


清华北大两所学校在此次排名中超过了常青藤名校耶鲁大学,而北大更是超过了另一所常青藤联盟的宾夕法尼亚大学。QS高级副总裁Ben Sowter表示:“过去 10 年中,没有任何高等教育体系像中国(大陆)这样有显著提升”。本文将就此次排名中中国大学的排名变化展开分析。


中国大学排名情况


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在100个地区共有1418所大学上榜,其中中国大陆共有71所学校上榜,相较于去年的58所增加13所。


上榜数量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国的90所和美国的201所。


中国上榜的学校中,2所大学排名世界前15、5所大学排名世界前50、十三所大学排名世界前 300 ,以及二十八所大学排名世界前500。


中国大学排名情况

图源:QS世界大学排名官方公众号

制图:新学说


在中国大学整体的排名变化趋势中,37所大学和去年相比排名有所上升,21所大学的排名则有所下降。


中国大学排名变化情况

图源:QS世界大学排名官方公众号

制图:新学说


其中,北京大学排名最高,位列第12位,相较于去年上升了6位,这也是该校自2004年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编制以来的最高排名。另外,清华大学也在本次排名中进入前15名,位列14名,较去年上升了3个名次,也创造了该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的历史最高排名。而排名名次上升最多的大学是南方科技大学。该校从去年的275名上升49名,来到了226名。


中国大学排名变化的原因分析


根据QS官网显示,该排名使用一套相对稳定的方法论框架。目前,QS排名主要依据学术声誉、雇主声誉、师生比、单位教师的引用率、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六项指标进行评估。


相对于其它世界大学排名,QS更看重业内人士对不同学校的评价。在具体的评估体系中,QS和其他排名类似,对不同指标给予了不同的权重。


学术声誉(40%)雇主声誉(10%)师生比(20%)单位教师论文引用数(20%)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各5%)


学术声誉

QS选取世界高等教育领域超过130,000位专家对全世界大学教学和研究质量提出意见,并进行整理。QS认为通过增加规模和范围,可以有效地对学术界观点进行衡量。

雇主声誉

雇主声誉指标是QS基于雇主对院校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这一结果是基于QS回收的75000份雇主调研答复做出的。该调研要求雇主就其雇佣的毕业生在工作能力,创新力,以及高效工作方面给与相关评定意见。


QS认为大学教育是为学生就业提供能力储备的一种手段。因此,评估各院校在提供这种能力储备方面的成功率对于以全球学生群体为主要受众的排名至关重要。

师生比

QS认为衡量师生比是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替代性指标。为每名学生配备大量教员将减轻专业学者的教学负担。因此该指标通过评估各院校为学生提供接触讲师或导师的实质性机会的多少,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评定。

单位教员论文引用数

QS使用教师发布的论文引用率这一指标来衡量院校的研究质量。在计算方法上,QS用院校五年内出产的所有论文的总引用率乘以该院校的教师人数作为指标的最终结果。


所有引文数据都来自爱思唯尔的Scopus数据库。今年,QS评估了1470万篇论文中的9600万条引文,同时排除了自引文。

国际教师比例/留学生比例

QS设立这两项指标的目的在于评估学校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的能力,这反过来表明它拥有强大的国际品牌。其意味着高度全球化的前景,还为学生和员工提供了一种跨国环境,从而促进最佳做法和信念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会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同情和全球意识——对雇主越来越有价值的软技能。


从指标的权重占比可以看出,QS排名在为大学排名时更倾向于将学校的学术指标作为主要因素进行判断。其中,学术声誉与教师论文引用率合计共占据60%的权重。


另外,虽然权重占比不高,但QS还是将国际教师比例和国际学生比例作为两项指标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可以看出,QS对于大学的国际化程度抱有一定的关注。


在本次排名中,QS新增了两项指标,分别为就业成果和国际研究网络。尽管两项指标并没有进入评估权重的占比,但新学说认为,这项改动预示着QS对于未来排名评估体系的改革趋势。


根据QS官网信息,就业成果指标用于评估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国际研究网络则是用于分析国际研究合作和知识转移。可见QS对大学为学生提供的职业发展能力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


本次排名中国大学整体呈上升趋势,在进入排名前300的13所学校中,9所学校排名上升,4所学校排名下降。而4所排名下降的学校降幅较小,均为个位数。


图源:QS世界大学排名官方公众号


但从排名指标来看,此次中国大学的整体提升并非如排名形势一样乐观。根据QS统计,本次排名中,中国大陆仅在“单位教员论文引文数”这一指标的得分上提升的学校多于下降的学校,其他指标同比变化均为下降学校数量大于提升学校数量。


图源:QS世界大学排名官方公众号


虽然中国大学仅在一项指标上呈现提升的趋势,但如上文所言,QS在排名体系中学术性指标的权重占比相对较高,“单位教师论文引文引文数”的权重占比为20%,因此这一情况抵消了中国大学在其他指标上得分的下降,进而成为中国学校在本次排名中名次普遍上升的原因之一。


在今年的排名中,QS进一步对单位教员论文引文数的公平性进行了优化。由于不同专业领域的出版文化不同,因此该排名在哲学论文的引用率与解剖学和生理学论文的引用率的衡量方式不同的情况下,将引文率标准化,使该排名在引用率的权重相等。


在另一方面,根据QS官方信息,中国大学对全球新冠肺炎的研究做出杰出贡献,其发布的论文具有高影响力、高引用率的特点。


因此,在多项因素的影响下,37所中国大学在单位教员论文引用率这一指标上与去年相比有所提升。其中,浙江大学在这一指标上的提升尤为明显,从去年的69分提升至今年的88.4分,提高19.4分,涨幅为28.1%。另外,北京大学也有较为明显的上涨,从89.5分上升至96.7分。


在71所中国大陆大学中,有47所的学术声誉得分同比降低,北京大学在学术声誉方面取得了中国(大陆)的最高分99.3,另有其他四所大学在该指标中排名世界前100,分别为清华大学98.9,复旦大学83.6,上海交通大学82.7,浙江大学72.2。


在雇主声誉方面,43所学校得分同比降低。清华大学在中国(大陆)的雇主声誉方面取得了最高分 97.7,共有五所大学在该指标中排名世界前 100 ,分别为北京大学96.5,浙江大学95.3,复旦大学93.5,上海交通大学90.2。


而由于疫情的影响,中国大学在国际教师比例以及国际学生比例方面呈现了大范围的下降趋势,两项指标中,分别有49所和54所大学评分下降。


北大VS清华


从指标评分可以看出,两校得以进入排名前15的原因在于单位教员论文引用数和师生比例两项指标的得分提升。但本次北大却一跃超过了清华,两校的名次也与去年发生了调换。


从各项指标来看,新学说认为两所学校在国际教师比例和国际学生比例两项指标上,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可以看出,北大的国际化程度较高,而这也符合QS排名的评估倾向。


根据北大官网信息,该校共设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研究生学者、预科和短期等8个留学生项目。其中现有来自116个国家的长期外国留学生6857人,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2783人。相对来说,国际化体系较为完善。


人大退选究竟为何


从另一方面来看,认为QS排名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的声音也有所浮现。5月9日,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多所大学推出QS排名。对于此次退出事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说,真正的一流大学没有相同的标准,“杰出是不同的杰出,一流也是不同的一流”。


在本次排名中,人民大学排在了601-650这一区间。根据QS官方信息,人大在单位教员论文引文数、国际教师比例和国际学生比例三个指标的得分分别只有个位数(7.6、6、7.8),而学术声誉得分仅为21.7。唯一得分较高的指标是雇主声誉,为52.1。


如前文所言,QS排名的评价体系具有较为明显的倾向性。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大学排行榜其实是对大学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受教育者选择大学、社会机构选择合作者的一方面依据,大学可以把大学排名作为学校办学的参考,从中分析办学的进展,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但不能“唯排名论”。学校需要通过理性的方式看待大学排名。


而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刘虹曾在报刊上揭露,商业性的排名(尤其是QS)涉及商业牟利行为,导致商业化排名其实可被参与排名的学校操纵。


在另一方面,QS排名也成为了一块“敲门砖”。中国多个省份在选取选调生时,都会参考QS排名(部分地区甚至只限定选取QS排名前100名的海外学校)。而在上海市人社局近日出台的《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下称《通知》)中,上海更是针对世界大学排名进行了强调。


在《通知》发布的19类申请条件显示,上海将参照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进行认定。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上海将取消社保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本市工作后即可直接落户;对毕业于世界排名51-10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全职来本市工作并缴纳社保满6个月后可申办落户。


因此,新学说认为,QS排名虽然在某方面存在不足或缺陷,从其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来看,其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应学校软硬实力。当然,排名本身并不是目的,把排名作为检验自身办学情况,激励学校提升学术和教学才是排名的最终意义所在。


国内大学在此次排名中展现的名次,新学说认为公众仍应理性看待,根据排名的评估体系倾向,去客观地观察学校在此榜单上的排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