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台湾成立了什么(1990年11月台湾成立了什么公司)


  在蔡英文持续否定“九二共识”之后,国民党也正在经由内部讨论而将决定是否沿用“九二共识”。
  台湾大华网路报今天“点评”专栏说,蔡因拒绝“九二共识”,致使两岸的制度化协商与联系机制中断,如果国民党也放弃“九二共识”,或者调整其内容而改变了自始的立场,就恐怕会有一旦重新执政也无法促成两岸复谈之虞,犹如随着民进党拿香跟拜,反而弃正道而步上歧途,不可不慎。
 
  两岸关系是回避不了“一个中国”的,对此若欲自欺欺人,只会使台湾的困境愈陷愈深。这就是为何九十年代初,执政者李登辉必须透过“国家统一委员会”做出关于“一中涵义”的决议,以开启两岸协商,否则国际冷战既已结束,区域经济整合蓬勃发展,两岸当局若仍持续没有互动时,台湾的困境将无从解脱。
 
  台湾于1990年11月成立海基会,大陆于1991年12月成立海协会,两会成为双方当局的授权管道,互为对口。海协会于1992年3月提出确认两岸商谈是中国内部事务还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务?才产生李登辉拍板的1992年8月“国统会”决议;其中关于“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份,大陆也是中国之一部份”的论述,实可说是近年大陆宣扬“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范本;决议也强调两岸对“一个中国的涵义”有不同认知。
 
  两个月后,海基会以此和海协会在香港协商,并提出台湾的表述方案为:谋求国家统一、坚持一中原则、双方对一中涵义的认知不同。11月,海协会以函电告知大陆的表述方案为:坚持一中原则、谋求国家统一、事务性商谈不涉一中涵义。这就形成了当时尚无“九二共识”之词的“九二会谈”实际结果,才有1993年4月历史性的新加坡辜汪会谈。

  后因李登辉访美,造成大陆停止两会沟通。李登辉为谋复谈,接受核心幕僚建议,于1998年2月指示“行政院长”萧万长宣读“民国八十一(1992)年,两岸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各自表述的共识”。此处“一中原则各表”是相当精确的归纳,促成了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访问大陆,并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进行政治对话。再度可见两会管道的运作离不开对一中原则的有效处理。又该项宣读的头与尾,实已呈现“九二共识”之词的原型。
 
  后因李发表“两国论”,导致两会管道又断。至2000陈水扁上任,拒绝“九二共识且”未就一中原则拿出办法,使得两岸协商仍然停摆。2004年扁获连任,大陆在他就职前发布517声明,指出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才能发展两岸关系。此时大陆尚未使用“九二共识”之词,所以一个中国仍是两岸复谈的前提,扁拒接受,两会也就仍无往来。直到2005年4月“胡连会谈”发表公报,大陆才继台湾之后采纳“九二共识”这四个字。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九二共识”开创了此后八年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从以上历程可知,如果国民党决定放弃“九二共识”,就势必直接面对一中原则;若对“一个中国”未能做出积极论述,就会和蔡当局一样对两岸关系束手无策,也就失去原有之开创和平的能力了,正符民进党的希望。总结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经验后,应知“九二共识”是两岸和平、台海稳定行之有效的途径,除非确信另有可以获得大陆正面回应的更高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