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是靠什么升空的(北斗卫星是靠什么升空的呢)

要说解放军的支援体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北斗”系统肯定占有一席之地。

自海湾战争中GPS定位系统在战场上大展身手以后,一套性能先进并且足够可靠的卫星定位系统,成为现代信息化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星座)

“北斗”系统是中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卫星定位系统,全称是“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星座”。从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重点:

一是“卫星定位”,这说明“北斗”具有定位和导航的功能。

“北斗”系统是世界四大卫星定位系统之一。其他三个分别为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欧洲的“伽利略”系统。

二是“星座”,这说明“北斗”卫星数量多,不仅提高了定位和导航的精度,还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生存性。

这两个重点也是“北斗”系统能够在军事领域大展身手的关键所在。

要说起“北斗”系统的的研制工作,离不开和GPS系统的一段故事。

1

自力更生——北斗的研发之路

在海湾战争以后,解放军认识到高新技术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开始推进军队现代化和信息化变革。

在海湾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也引起了解放军的高度重视。

(美国的GPS卫星)

1994年,我国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正式立项,命名为“北斗”。

而两年后爆发的台海危机,大大加快了“北斗”的研制速度。

1996年台海危机中,为了震慑台独势力,解放军举行了三军联合演习。在演习过程中,原二炮部队进行了弹道导弹试射演练。

当时二炮部队的发射车和导弹都是中国最先进的装备,精度很高。但致命的问题在于,导弹的高精度是依赖美国的GPS进行定位的。

(当时二炮部队装备的导弹)

结果,美国不怀好意地关闭了东亚地区的GPS信号,让二炮部队试射的导弹因为没有GPS信号,大大偏离目标区,使得试射失败。

这一教训深深地刺痛了当时的中国科研工作者,也让解放军深刻认识到,一套完全独立自主的卫星定位系统是多么重要。

从这以后,“北斗”的研发速度就迅速加快。在2000年,首批“北斗”试验星,两颗“北斗1号”成功发射,开始了长达20年的“北斗”系统组网工程。

(“北斗一号”发射升空)

在“北斗”研制工作的早期,中国曾经基于技术层面的现实考虑,计划投资参与欧洲的“伽利略”系统,希望能够在合作中学习相关技术。

但是欧洲对中国的参与并不上心,而且严格把控技术交流。欧洲希望中国只需要出钱就行,不想要让中国在合作中学到什么。

既然欧洲不是真心实意地合作,中国也就没有继续参与“伽利略”系统的兴趣了。这件事再一次让中国意识到,科研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

结束合作后没多久,2007年,“北斗2号”成功发射并且传回信号。这标志着中国“北斗”系统结束实验阶段,正式开始进入工程建设和运用。

如今,“北斗”系统已经全面建成,并且向全球提供定位导航服务。而欧洲的“伽利略”直到今天,才刚刚满足全球服务的最低数量要求,建设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

2

百发百中——成功率最高的卫星定位系统

“北斗”系统目前已经完成三代总共59颗卫星(包括4颗实验星)的发射,发射取得了百分之百的成功率。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自豪的数据。纵观世界上其他三种卫星定位系统,都在组网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几次发射失败的情况。

GPS系统是最早的卫星定位系统,而GPS系统在部署过程中,一共有两颗GPS卫星发射失败。

(GPS如今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卫星)

“格洛纳斯”系统是俄罗斯为了和美国的GPS系统互相抗衡而研发的卫星定位系统,在发射组网的过程中失败了4次。

“伽利略”系统虽然还没完成组网,但也已经失败了1次。

而我国“北斗”系统在44次发射中(部分“北斗”卫星采用“一箭双星”的形式发射),全部取得成功。

这里面功劳最大的,就是我国的“金牌火箭”——长征3号甲系列。

长征3号甲系列包括长征3号甲、长征3号乙和长征3号丙。目前长征3号甲系列已经累计发射140次左右,是我国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型号。

(长征3号甲系列是中国“金牌火箭”)

“北斗”卫星的部署轨道高度达到两万公里,而且每一颗“北斗”北斗的重量都有两吨多。

长征2号、长征4号都不能满足发射“北斗”卫星的运力要求,而当时长征5号、长征7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还没有服役。

长征3号甲系列作为“金牌火箭”,当仁不让地承担了所有“北斗”卫星的发射任务。

长征3号甲不负众人的期望,在44次完美的成功发射中,完成了三代“北斗”卫星的发射任务。

2020年6月,最后一颗“北斗3号”第三代“北斗”导航卫星,在长征3号乙的托举下顺利升空,完成了“北斗”系统的全部发射任务。

2020年7月1日,“北斗”系统宣布完成建设任务。

3

改变战场态势的“胜负手”

古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己”也就是清楚己方的状况,排在最前面,足以说明重要性。

只有指挥员能够对自己的部队情况充分掌握,才能更好地进行指挥决策。而实时地掌握每一支部队的位置,是掌握部队情况的重中之重。

(装备带有“北斗”定位功能智能手表的解放军)

北斗系统的使用,让每一个装备了北斗终端的部队、车辆甚至单兵,都能够精确地知道自己的位置,通过数据链和综合指挥系统,让指挥部对部队的位置了如指掌。

对己方情况的掌握越到位,就越有利于指挥部做出正确的指挥决策,可以说决定着一场战斗甚至战役的胜负,“北斗”系统是名副其实的“胜负手”。

除此之外,“北斗”系统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各种精确制导武器提供定位和导航。

中国已经批量装备了“雷石”系列的卫星制导炸弹。这种精确制导武器装有滑翔翼,在“北斗”系统的定位导航下,可以通过滑翔精确命中几十公里以外的目标。

(“雷石”卫星制导炸弹是对地打击主力)

进入21世纪以后,精确制导武器成为空军最重要的对地打击武器,精确制导武器是空军对敌军地面活动进行打击和干涉的最主要手段。

可以说,没有精确制导武器,空军的强大威力就没法在战场上表现出来。而没有“北斗”的话,精确制导武器里面使用量最大的卫星制导炸弹就没法使用。

卫星制导炸弹精度高,成本低,使用简单,它不像红外制导炸弹那样成本高,不像电视制导炸弹受天气影响大,也不像激光制导炸弹那样需要有人指引。

(激光制导炸弹需要专门引导,操作使用麻烦)

正因为这些优点,卫星制导炸弹成为了主要的对地打击武器。

“北斗”系统的建成,让中国得以使用卫星制导炸弹这一对地打击利器。而且因为“北斗”系统是中国独立自主研制的,不会受制于人,保障了卫星制导炸弹的可靠使用。

除了卫星制导炸弹以外,诸如巡航导弹、无人机、弹道导弹甚至远程制导火箭弹,无一例外都使用了卫星定位和导航。

(无人机也高度依赖卫星定位系统)

可以说,在信息化的现代战场上,绝大部分的行动和武器装备,都离不开一个可靠的卫星定位系统。“北斗”系统的建成,让解放军也能够成为一支信息化的现代军队。

不过,有一个说法说,我国最先进的洲际弹道导弹DF41,却没有使用“北斗”系统,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4

DF41的发射离不开“北斗”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应该说DF41导弹本身并不主要依靠“北斗”系统进行定位导航。

但是在DF41整个发射过程中,“北斗”系统的身影无处不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关注军事的读者应该知道,DF41是一种机动的车载洲际弹道导弹,它的发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

(DF41是一种车载洲际弹道导弹)

而要发射一枚弹道导弹,就需要对导弹发射车的位置精确测量,才能够让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比如说在最近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中,就是因为测量错误,将原本精度相当高的导弹全部打偏。

有人将打偏的弹着点进行整体平移,发现俄军原本瞄准的都是一些关键军事设施,而且导弹本身精度表现出色,整体平移后都对上了目标。

但就是因为测量时候出现错误,白白浪费了高精度的导弹。

我们的DF41是一种精度非常高的导弹,所以发射车的测量定位一定要准确,这才不会浪费DF41这么好的导弹。

(洲际弹道导弹射程非常远,一点小小的误差都会偏离目标)

而且DF41作为一种车载机动的洲际弹道导弹,主要任务是执行核反击任务,这就要求DF41能够迅速反应,留给测量定位的时间不多。

既要精确定位,又要耗时短,“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最优选择。

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可以通过“北斗”系统对发射车的经纬度、高度以及车体姿态进行测量定位(这还是在多次测量保证正确率的情况下)。

得到了位置信息,就可以输入DF41发射车上的数字地图,为DF41规划好弹道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打击。

除此之外,DF41导弹本身也使用了“北斗”卫星定位作为辅助的制导系统。

为什么“北斗”只是辅助呢?

(对于高速运动的目标,北斗的定位精度会下降)

这样因为DF41作为一种射程超过13000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其关机速度非常高,超过7500M/S。

在这么快的速度下,“北斗”的定位精度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不能够满足DF41苛刻的精度要求。

所以,在DF41上,主要的制导设备是高精度的激光惯性制导装置,配合星光制导和卫星制导,实现百米级CEP(圆误差概率,描述导弹落点精度范围的指标)的超强性能。

“北斗”系统是21世纪前二十年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航天工程,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军事、社会发展。

“北斗”系统也让助力解放军实现信息化作战,成为一支让美国也感到畏惧的信息化军队。

正因为“北斗”对解放军实力的极大提升,才让“北斗”系统成为了让美国也畏惧的卫星系统,甚至让美国开始重新研究反卫星武器,“北斗”之威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