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学家们迄今为止发掘的墓葬和棺椁中,只保留了古代统治者们所拥有的无数财富中极少的一部分。其实,黄金的历史是人类古代文明史辉煌的一部分,当金属家族中大部分成员还没有被发现,黄金作为最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就成了人类创造文明的有力工具。黄金不仅在生活中出现,也成为诗人构成千古绝唱的词汇。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溪陂行》的佳句“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中的“金支”,指的是常用在乐器上的黄金饰品,弹奏时闪闪发光。李白的《胡无人》诗“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纱射金甲”中的“金甲”是将士身上黄金装饰的铠甲。三国时期曹植的《侍太子坐》诗中,有“清醴盈金觞,肴馔纵横陈”的绝句。其中的“金觞”指的是金制的酒杯。意思是金酒杯中盛满了美酒,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
在我国浩如瀚海的古籍中,有许多和黄金有关的名词,如“金厄”(金饰的车轭)“金络头”(金饰的马龙头)“金鱼符”(唐代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佩带的金质鱼符)“金凫”(金铸的凫,帝王用的陪葬物);“金错刀”“金贝”(古代货币)等等。说明黄金在历史上的应用是多么广泛。它构成了古代文明闪闪发光的一部分。
黄金历史上的一个很重要的“职业”是制造货币,最早的金币大约出现在2500年前,那时在小亚细亚西部有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里底亚王国,和希腊及西部的邻国贸易来往十分频繁,为方便地进行交易,里底亚人就用性质非常稳定的黄金货币,金币的一面是一只奔跑的狐狸,象征着里底亚主神巴萨列乌斯。
当里底亚被波斯国塞鲁士征服以后,金币渐渐在中东其他国家流通。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波斯国的金币,金币上刻有波斯国王大流士手持弓箭的形象。以后,金币在欧洲各国也相继流行,这从文字记载和流传的实物及出土文物得到证实。
我国早在汉代也开始使用黄金作货币,除有文字记载外,还有出土的文物——汉代金饼为证。《汉书.食货志上》有所谓“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之说,意思就是可以用金刀购买货物,互通有无。
黄金不仅作为货币享誉世界,还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我国西藏布达拉宫的建筑和其中保存的文物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布达拉宫中有一个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有14米高,修建时共用了 11 万两黄金。其他建筑也是金碧辉煌,这都是黄金增加的光彩。这些黄金是怎样牢固地粘在建筑物上的呢?这是鎏金术创造的奇迹。也就是用金汞合金制成的金泥涂在建筑物的表面,经过烘烤,汞蒸发后金固结在建筑物表面上。《文物》杂志 1973 年第6期介绍了这种技术:鎏金时,用牙刷柄形的铜棒先蘸盐、矾等混合物,然后轻抹金泥于建筑物表面,再用无烟炭火烘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即固结于表面上,这就是古代的鎏金术,也就是后世的所谓火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