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mballa(gemballa mirage gt)

今年5月,马克·扎克伯格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主页分享了一张照片,和妻子普莉希拉·陈的合影,二人坐在门廊的摇椅上手牵着手,相视而笑,满眼明媚:

“结婚10年,半辈子在一起,今后还有更多的冒险”。

照片的场景仍旧是二人住所的门廊,黑色的摇椅仍是10年前的那两把,只是身后的院子里多了游戏房,这是因为他们在结婚后相继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

1►普利西拉·陈的成长经历

普莉希拉·陈(Priscilla Chan),1985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美籍华裔儿科医生、慈善家。

普莉希拉中学时代就读于州立昆西中学,之后凭借优异的成绩、并持全额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生物学并兼修西班牙语。

普莉希拉的父亲祖籍中国江苏徐州,曾旅居越南,上世纪70年代,越南西贡陷落,他与越南妻子乘难民船抵达美国波士顿,以难民的身份定居美国。语言不通,找不到工作,他们一开始只能在难民营生活。之后开始在餐馆打工,每天起早贪黑工作18小时,妻子还身兼两份工作。

之后二人用积攒多年的积蓄,于1980代初在波士顿的一条美食街上开了一家小型中餐馆。

1985年,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孩子,女儿普莉希拉。随后又相继生了2个女儿。

家里的经济捉襟见肘,课余时间,普利西拉经常带着两个妹妹去父母的餐馆帮忙干活,有时候干到深夜,就直接在餐馆打地铺,第二天一早再赶去学校。

“教育通向更好的生活”

普利西拉的父母含辛茹苦、拼命挣钱,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高等教育,真正圆上“美国梦”。和所有华人家长一样,他们坚信“教育通向更好的生活”。

但父母工作繁忙,几乎没有时间照料三姐妹,所以普莉希拉和两个妹妹年幼时主要由奶奶一手带大。


奶奶是精神导师

尽管奶奶不懂英文,只会说中文,但却性格爽朗、乐观自信,是一位知书达理的明白人,从小便教给孙女们做人的道理,养成了普莉希拉独立、自强、拼搏的人生观。从小她们就学会了自己做决定,学会了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据普莉希拉曾经的老师回忆:“奶奶是普莉希拉的情感支柱,对她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3岁立志考哈佛

13岁,普莉希拉决定考哈佛,并立下志向,希望将来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用自己的力量缓解别人的痛苦。

为了圆哈佛梦,普莉希拉一直刻苦学习,小小年纪的她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背单词、读课文、写作业,甚至在上学的路上,也经常是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愿意为之努力

为了让自己的简历看上去更丰富,她参加了学校的各类活动,甚至还专门跑去询问自己的老师,怎么做才能考上哈佛?老师当时颇为震惊,“她才那么小,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愿意为之努力。”

贫穷的家境和普通的长相,反而促使小小的她从小就懂得:要积极、乐观,不要站在原地等待,要主动为自生做准备,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时间和命运给答案。

虽然普利西拉一直以坚强、拼搏的面貌示人,但实际上她曾一度在自卑与自责中挣扎。

哈佛退学风波

普利西拉对学业的自信在入读哈佛后一度降到谷底。在一次CNN的访谈中,谈及自己初入哈佛时的艰难心路,她用手边抹眼泪边说:“It was so hard. 初到哈佛时,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失败者,我觉得自己不属于那里,聪明是我唯一的优势,但在哈佛,比我聪明优秀的人太多了。我根本无法融入,所有同学都说着同样正确的答案,强调着同样的问题,说些我听不懂的话。”

她甚至填好了从哈佛转学的文书,打算离开那个学生非富即贵、见多识广的地方。

“在离开前,我想趁自己还在哈佛,要做点什么,于是决定去当志愿者,在一个低收入者安居项目里做义工。那个项目刚好就在我长大的社区附近,也就是在那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多么的幸运。”

“我遇见了一个10岁的小女孩,她和她弟弟都在课后辅导班,但她已经一个星期没去辅导班了,她学校的辅导老师来找她,我说 ‘我没有见过她,但我可以帮你一起找’。但当我找到她时,我很难过,因为她一开口说话,我发现她的两颗门牙被打掉了。我很震惊,我是不是错过了什么才导致她受到伤害?我是不是本可以做些什么,让伤害本可以不发生?在那种情况下,我非常自责。”

拥抱更大的格局

她说自己仍旧记得那一刻心中的痛苦和愤怒,她开始想要为他们而战,想保护其他孩子们不受伤害,不沦落至此。

她开始反省自己,拥抱更大的格局,她说:“有很多孩子根本无法触及我眼前的这些机会,所以我必须留下来,留在哈佛,并且努力有所作为。这样我才能帮助更多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2►扎克伯格

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1984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白原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社交网站Facebook(脸书)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被人们冠以“第二盖茨”的美誉。据悉,扎克伯格目前的身价大致为6000多亿人民币,位居世界前10。

扎克伯格在中学时就开始写程序。他的父亲在1990年代曾亲自教过他编程,之后聘请了一位软件研发人员当他的家教。那位家教曾说扎克伯格是一个神童。

扎克伯格上高中时,已经开始在家附近的一所大学上课,并开发出了好几款工具和程序。当时的微软与美国在线都想要招揽并训练扎克伯格,不过扎克伯格仍选择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深造。

2002年,扎克伯格进入哈佛大学就读。

恋爱

在一次采访中,普利西拉谈到二人的相识时说:“我和他是在哈佛的宿舍楼里相遇的。当时他朋友给他办了场派对。在派对上,他说我们明天就开始约会吧,因为我可能很快就要被学校开除了。

不过我们真正开始约会是在一个星期以后,我们一起去喝了杯热巧克力,约会感觉不错。然后他说‘和你在一起真好,一会儿再去看场电影?虽然我还有个期中考试要准备,但我宁愿和你一起约会’。

我当时都惊呆了,对他的印象分瞬间就减了很多,这家伙不好好学习,估计以后啥也干不成吧。所以当时我不太开心,觉得还是直接回家算了。所以我拒绝了他,告诉他赶快回去复习。他当时以为我对他不感兴趣。不过我倒是觉得,跟他在一起挺有意思的,哪怕他未来没什么作为我也乐意。虽然当时他不好好学习,但我还是很享受那晚的约会。所以最后我还是答应了他,然后一点一点走到今天。”

恋爱法则

在决定同居之前,为了“保护恋爱中女人的权益”,二人经历了一番谈判之后,普利西拉才正式搬过去。两人还制定了一份恋爱法则:“不管有多么忙碌,每周约会一次,单独相处至少100分钟,约会地点不包括在扎克伯格的家里,更不包括在Facebook上见面。”

绝不依附

2007年,扎克伯格曾邀请普利西拉加入Facebook,但普利西拉却出人意料地选择在加州一所学校当小学科学课老师。

因为从小的志愿就是成为一名儿科医生,面对男友的“招聘”,她选择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

2008年6月,她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攻读医学专业,并在个人主页上留下过这样一句话:“努力学习,做一名医生”。

2013年,普莉希拉毕业的时候,扎克伯格这样祝贺她:“我太为你骄傲了,陈医生。”

简单的婚礼

普莉希拉从加州大学毕业后,二人发出请柬,邀请亲朋好友去她和扎克伯格位于加州帕洛阿尔托市的家中聚会。

请柬中并没有告诉亲朋二人要举办婚礼,亲朋们都以为要参加的是一场庆祝普莉希拉从医学院毕业的派对。

当这对小夫妻穿着结婚礼服出现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婚礼”。婚礼就在他们自家的后院举行,出席宾客不到100人。

普莉希拉的婚纱既不袒胸露背,也没有镶嵌任何珠宝钻石,价格仅在5000美元左右,属于市面上可以直接买到的款式。她手上戴的结婚戒指,也不是鸽子蛋,而是扎克伯格亲自设计的红宝石婚戒。要知道彼时扎克伯格已经是位亿万富翁了。

婚礼上的食物也并不丰盛,全部是“家常菜”,大多由他们一直钟爱的几家当地小餐馆提供。之后宾客们还和两位新人一起步行到当地的一家餐馆,品尝两人都喜欢的老鼠形状巧克力,因为他们第一次约会的时候吃的就是这种形状的巧克力。

低调节俭的生活

虽然已有亿万身价,二人的生活却一直保持着低调节俭。他们经常就餐的地点是当地的小餐馆,座驾是2万美元左右的日本车,直到结婚前才购置了新房。

虽然二人现在的住宅价值700万美元,但仅仅是因为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地价太高,房子本身看起来其实很普通,和普通中产之家的房子差不多。

犹太民族以聪明、节俭著称,扎克伯格家也不例外,在父母的教育下,他认为炫耀财富是十分浅薄的行为,比起豪华奢侈的生活,他更在乎自己能创造多大的价值。在这方面,普莉希拉恰好与他的价值观相匹配。普莉希拉也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不穿华美的服装,也不进行过分的社交,主要精力都用在如何“改变世界,服务世界”。

达则兼济天下

2011年盖茨接受媒体访问,谈到自己和扎克伯格合体做慈善时说:“我没有对马克说,把你所有的钱给我吧。但他原本就有此意,所以主动来找我。他和普利西拉很值得赞扬,我在40岁才开始做慈善,而他们现在就开始了。”

比尔·盖茨说,正是由于普莉希拉热心教育,所以2012年扎克伯格给新泽西州一所学校捐赠了1亿美元。

2015年,大女儿Max出生后,夫妇二人宣布捐出所持Facebook股份的99%(价值450亿美元左右),成立一个旨在发展教育、医学、科学的慈善机构——陈扎克伯格基金会(CZI)。

2015年,普莉希拉在CZI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作为一名底层出身的孩子,我有着坚信教育改变人生的父母、有着引导我爱上科学的老师们。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我一样的幸运。

这激励我去为此奋斗的决心——无论一个人来自何等背景,他都应该有机会去激发潜能,追逐梦想。

我自己很幸运,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和教授,他们引导我一步步走到今天。

但作为国家,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体系。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发展出他们的潜力,而不只是依赖于幸运。”

同年,二人又向旧金山总医院和“美国梦奖学金计划”分别捐款75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

之后,两人又再捐出2500万美元,以帮助对治非洲埃博拉疫情。

在给孩子的一封信中,他们这样写道:

“尽管新闻的头条总是一些糟糕的事情,但从许多方面来说,世界正在变得更好。

人们的健康状态在改善,贫困人口在缩减,知识储备在增加。人们正在互联互通。每个领域的技术进步意味着你的生活,将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巨大的不同。我们将为此作出贡献,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爱你,也是因为我们对下一代所有儿童,都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我们认为生命的价值是平等的,这包括比现在人口更多的未来一代。社会有义务现在就进行投资以改善后代,而不只是我们这一辈人的生活。”

2016年,他们又成立了一间非营利机构The Primary School,提供从学前班到12年级的教育。

2022年1月,普莉希拉入选《福布斯》公布的美国25位最慷慨的捐赠者名单。

“是我高攀了她”,她不是不美,只是有人视而不见。

总有一些键盘侠喜欢说普莉希拉配不上扎克伯格,然而扎克伯格却说,“其实是我高攀了她”:

“我爱她的表情,强烈而又和善,勇猛而又充满爱,有领导能力而又能支持他人。”

王尔德曾说过:“世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 有趣,并不仅限于说话风趣、兴趣爱好广泛。它真正的含义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真正价值的理解和认同。

有网友评论讥讽普利西拉长相的人:“不敢相信有人对普利西拉这种层次女人的讨论,还集中在相貌上,觉得扎克伯格不会选老婆。有这种认知的人估计这辈子都基本没翻身机会。”

以扎克伯格和普利西拉出色的眼界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见识,所选择的灵魂伴侣,又岂是恋爱脑和外貌协会们能够懂得的。

世间最美好的品质之一,就是:Don't be judgemental! (不随意评价)

美丽的心灵,远甚于一副好皮囊。

世间没有任何的光鲜皮囊可以抵御时间的侵蚀,无论多么精致的容颜,都会随着时间的侵蚀而衰老,而真正能够恒久闪耀的,是心灵和精神之美。

在国内网红审美泛滥的今日,无论是外貌还是身材,普莉希拉都不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但面对如此坚韧、有大爱的普莉希拉,谁能否认:她是一位真正的优秀的女性,有着无与伦比的风采。

她吝啬于己,却博爱于人,这样的大美,是无论在脸上动多少刀子、打多少针都打造不出来的,是无论穿多少金银珠宝也无法拥有的品质。


不仅仅是夫妻,更是合作伙伴和良师益友

普利西拉说,“我们知道对方的动力和长处是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给予建设性的反馈。以妻子的身份,来做这件事真的不容易。但如果是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就简单多了。所以我们分得很清楚,什么时候是家人,什么时候是合伙人。”

扎克伯格曾经给大女儿Max写过一封公开信,在信中,他特别提到自己决定投入医疗和教育,是深受普莉希拉的影响:

“我们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爱你,还因为我们对下一代有着道德责任感。

我们相信人生而平等,我们的社会有义务确保所有人,不论种族、出身、生活环境,都有机会获得成功。

为此,我和你的妈妈愿尽绵薄之力。”

扎克伯格学汉语

虽然普利西拉出生于美国,从小就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出于对当时还是女友的普利西拉的中国文化背景的尊重,以及讨女友只会说中文的奶奶的欢心,扎克伯克曾花一年时间学习汉语,专门聘请了一名斯坦福大学的中国博士生教他汉语。每天早晨他都会跟这位中国家教学习一小时汉语。虽然学习过程困难,但扎克伯格已经能够与奶奶对话了。

无论是在职场或者婚恋中,自身强大或有魅力,别人才会主动且乐意取悦我们,尊重和取悦建立的前提只会基于强大或魅力,无法被要求。

3►超越马斯洛最高需求层次

马斯洛曾把人类需求像金字塔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生活中不乏有颜有钱的人,还在满足最低层级的生理需求。而普莉希拉和扎克伯格,似乎已经突破了最高的需求,他们要的已不是简单的自我实现,而是真心地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改变世界,服务世界”。

真正美好长久的感情,一定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和相互成就。

4►多元化审美趋势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外表。”

一般来说,西方主流群体的择偶观,更加偏向于价值而非外在。由于文化差异,西方长辈较少干涉子女的感情、婚姻及个人生活,居住情况相对来说也更加分散和独立,加上社会福利、保障等相对更加完善,人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自身的情感和需求,并且思考除开生存以外的其他问题。

当一部分人还在固执的坚持好看的外貌就是获取幸福稳定婚姻的筹码时,总有一部分先驱在用自己的例子,让大众看到我们的这个世界,正走在越来越重视内在和精神力量的路上,不管他们是名人,还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随着科技、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世界正在朝着一切皆有可能的方向前进,优质婚恋资源似乎早已不再独属于那些肤白貌美大长腿或仅在外貌和物质方面占优势的人。

那些心量小到只认为外貌和物质重要,忽略内在和精神的力量,且自视甚高的人,在婚恋市场或许将会越来越没有分量。

写在最后:

在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中,我发现一个很现实的现象,那些筛选对象时总是对一些外在细节锱铢必较的人,往往大多都把自己牢牢地卡死在门外,死活进不去了解彼此更多优秀品质乃至建立亲密关系的阶段。

而那些从一开始就极具包容性、愿意以开放友好的心态去和更多的样品沟通、不设置太过狭隘限制的人,一路走得反而更顺更快一些,结果也往往是宁静、幸福。

大胆猜想一下,“优秀的”剩男剩女越来越多,或许只是因为他们对于亲密关系和婚恋的理解,格局还不够大?

以上分析仅针对有婚恋诉求的人群。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