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车安装颗粒多少钱(车用柴油多少钱)

继天津2017年出台国三货车加装DPF(颗粒物补集器)之后,近日深圳国V新车(除轻卡以外)加装DPF政策已落实,同时成都、海南等地今年也发布了推广加装计划。

(机动车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图片来源:网络)

治理环保利国利民,加装DPF还大自然一片清新的空气,全国人民自然夹道欢迎。不过,物流商用记者通过了解货车司机意愿得知,对于柴油货车加装DPF,其可行性一直在行业内存有争议,有的地区车主加装成本较高,不少卡友发问,货车排放问题理应由厂商和相关部门负责,车主作为消费者不应为此买单。

再者,货车司机平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已经够多,生存压力较大,不希望再有太多额外压力。但如今,已有多个省市都在推装DPF,货车司机只能坚强面对了。

加装DPF省市 少有补贴这一说

事实上,在2017年,DPF这三个字母,已经成为货车司机朋友圈热议的关键词之一。原因无他,DPF加装政策来到更多的卡友身边。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至少有6个省市出台相关举措,其中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深圳、成都、海南。

(让排放污染更小,加装DPF成必选项 图片来源:网络)

①北京:最早提出加装要求。北京市环保局、公安交管局、质监局于2015年即发出重型柴油车国五排放标准公告,要求自2016年1月1日起,新增重型柴油车应安装DPF(壁流式颗粒捕集器),但并未设置补贴。此后,其他省市相关部门逐渐推动加装DPF工作。

②天津:唯一提出加装补贴。天津2017年11月发布国三中重卡加装DPF公告,称加装工作开始启动。同时,称自11月起至2018年元旦之前,天津市内符合加装要求的车辆到指定地点加装,按照每车安装DPF产品实际价格的50%给予补贴,最高享受1.5万元。

③山东:不加装不能营运。自2017年推行加装DPF政策以来,受到不少卡友抵制。因此,加装政策落地到2018年,其要求自2018年1月1日起,对达不到排放标准及没有加装DPF的国Ⅲ排放标准重型柴油营运货车和私自停止DPF运行等行为的重型柴油营运货车,注销车辆营运证。虽然卡友呼吁能够降低安装成本,但最终仍未如愿。

④深圳:“不装不能上牌”致车辆缺货。深圳要求3.5吨以上的重型柴油车(牵引车除外)加装DPF,落实时间为2018年1月份。出厂达到国V标准,同时必须加装DPF,否则不予上牌。记者了解到,因上牌原因,目前深圳只有为数不多加装了DPF的产品尚可正常销售,经销商库存商品更多是未加装产品,甚至有的经销商面临无车可卖的尴尬局面。据悉,各车辆厂商正加快开发和生产符合型产品,但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正常供货。

另外,海南省、成都市也出台相关规定,推广加装DPF,只是除天津给予补贴以外,其他地区并无补贴一说。车主想要车辆加装之后正常运营,就必须自掏腰包。

成本高、争议大 要让车主买单?

那么,DPF是否货车排放最好的环保装置?安装成本到底有多高?

(DPF展示品 图片来源:网络)

①成本2-4万。据业内人士介绍,轻卡安装DPF需要1万多元,中重卡则2-4万不等。不少卡友也曾尝试在网上搜索卖家,显示价格与相关部门指定的价格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差距竟在一倍以上。

事实上,市场上主流的DPF后处理系统主要分为主动再生系统和被动再生系统。主动再生系统可以进行颗粒物再生控制,被动再生系统需要在大负荷工况下才能够完成。无论哪种方式,其处理技术都是核心成本。但因其品质不同,价格体系也有所区别。对于卡友来说,如果是不必指定购买,要看好厂商资质和产品品质等再购买。

②DPF真是神器?DPF中文名为颗粒捕捉器,理论上它能有效处理柴油车排气系统70%至90%的颗粒。不过,排放颗粒去除不是加装一个DPF就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DPF容量毕竟有限,堵塞之后需要再生处理(如上文提到的再生处理系统)。如果安装到国三车上,由于国三车颗粒物排放多,再生处理频繁,DPF老化速度较快,长途运行的货车保养频率也更高。所以,DPF并不能算是神器,目前来说其还尚有许多完善之处。对此,更有不少专家建言不宜广泛推广,而要从发动机、油品等技术层面解决排放问题。

③国三装完国五装,步调太快。对于广大货车车主、司机来说,国三车加装成本高,国五装成本增加,未来是否国六也有这样的需求?既然排放不够达标,是否这个责任由厂商来承担而不是由最终消费者来买单。并且,排放标准更新太快,车主从国三到国五都要为此付出加装成本,显然这对于用户来说压力不小。

④期待科学合理解决方案出炉。关于DPF加装,无论车企、用户都面临成本、技术等的压力,而2018年各省市相关环保政策也正在加紧实施。在这种情况下,行业人士呼吁减轻用户和车主的压力,也许2-4万元成本并不是很大,但哪怕是最后一根稻草也能压垮一头牛。我们希望这样的寓言远离,多给货运一线的人们创造更多生存空间。对于货车司机来说,环保是大事,生存也是大事,在二者中间,相信睿智的管理者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平衡点和问题的解决方案。

(物流商用车记者 晨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