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升生油等于多少斤(19升油是多少斤)



襁褓里的新中国尚未“满月”,上海解放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居然经历了4次物价风波,花花票子漫天飞,物价上涨了数倍,市场人心惶惶,投机分子乘势兴风作浪,呈现一片混乱状态。较长一段时间内,沪上百姓为避免货币贬值,不愿意把钱存进银行,而是将手里的钞票都用来购储大米等生活必需品,甚至还自发组织“以物易物”的民间交易活动,以抗御通货膨胀。



图说: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宣传海报

为了控制局势,人民政府千方百计,开源节流。就“开源”而言,采取了增加税收、发行公债、鼓励储蓄等多项举措。针对市民普遍存在“重物轻币”的心理,具备“旱涝保收”功能的特殊保值金融产品——折实储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相继在申城应运而生。

顾名思义,“折实”就是将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混合价为一个折实单位,诸如白粳米、生油、煤球、龙头细布等物品,根据若干天数市场平均批发价,以人民币计算出一个折实单位牌价。存款或认购时本金折算成几个单位,取款时仍按存款的单位数及每日调整的单位付给本金和利息,以保证存款不受物价影响而“缩水”。也就是说,手中的钞票在存款这天能买多少东西,到了取款那天还能保证买到那么多的东西。“任尔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物价上涨形成的币值差额,由国家银行予以补贴,保证了人民币职能的正常发挥。



图说:人民银行折实储蓄存折

那时,职工的薪水也是“折实”计发的。上海刚解放,“国家名片”人民币初露头角,国民政府残留的金圆券和法币“苟延残喘”,根据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职工薪资问题的指示》,对接管的原官僚资本企业、事业单位和国民政府机关的职工及公教人员,实行“包下来”和“维持原薪”的政策。为切实保障职工生活,对上海公私营企业均实行以实物零售价格计算发放工资的办法:先是采取按当月米价计发工资(每元金圆券底薪折合中白粳米4升,每元法币底薪折合中白粳米4.84升),之后米价有下跌趋势,改按“折实储蓄单位”计发工资,由银行逐日公布计算牌价。每升米折0.445个“折实储蓄单位”,每元(法币)底薪折合2.2个“折实储蓄单位”。

“大家来储蓄,建设新中国”。陈毅市长召集上海金融界人士


研究拍板,在包括上海的华东地区37个城市中开办折实储蓄业务,一举吸收了大量社会游资,缓解了市场压力,逐步打消了市民持币抢购的恐慌心态。仅1949年11月上海折实储蓄吸收的存款,就从11月10日的73万元增加到11月底的400万元,乖乖不得了,短短20天的时间增加了5倍有余。当时,上海是以白粳米1升、生油50克、煤球0.5公斤、龙头细布1/3米的平均价格,作为一个标准折实单位。

图说: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与折实储蓄“异曲同工”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一经推出,也受到了单位、市民的热情追捧和踊跃认购,对当时回笼货币、稳定金融物价、弥补财政赤字及保障群众生活,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折实公债的实物价格以上海等特大城市的粮食批发价,按加权平均法计算,加权比重以上海为最高达45%,体现了上海在全国解放初期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稍后,人民银行又出台了保本保值定期储蓄,较之折实储蓄,虽然名称变了,但性质未变,依旧让储户利益不受物价波动而遭受损失。

一系列措施,让一时间“焦头烂额”的上海滩喘了口气。(黄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