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马拉松成绩的几个因素。
随着马拉松运动在国内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想跑得更快。于是加大训练量,进行速度训练,法特莱克跑,节奏跑,拉长距离,等等。
持续的训练肯定是有助于你跑出一个不错的成绩的,但是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不仅要在训练上更进一步,还有考虑以下这些影响你跑马成绩的因素。
我们知道,天气太热或者太冷,都不利于出成绩。
比如在夏季举行的世锦赛或者奥运会马拉松比赛,成绩都没有很快的。比如2018年的波士顿马拉松,遭遇极寒天气,很多选手都未能完成比赛,冠军的成绩也非常差。
那么什么样的气温是最适合跑马拉松出成绩呢?
记住这样一个区间范围:7-15摄氏度。这是综合很多研究得出来的适合大多数跑者的温度区间。
不过对于不同水平,不同性别的选手,这个最适宜的问题还是稍微有一些差别的。
2012年一项研究显示,不考虑性别,非精英选手(成绩在330-500之间)在7摄氏度时跑马拉松最容易出成绩。
而在201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考虑性别的情况下,男子选手在8-15摄氏度最容易出成绩,而女子选手在0-7摄氏度最容易出成绩。
这么看来,女性跑者更耐寒一些。
还有一项研究显示,如果气温超过理想值上限的15摄氏度,每升高1摄氏度,那么配速在3分34以内的跑者,每英里(约1.609公里)配速将降低1秒。
而配速在4分36秒-6分12秒的跑者,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每英里配速将降低4-4.5秒。
举个例子,一位330水平的跑者,如果比赛当天的气温在24摄氏度左右,那么应该将预期成绩降到3小时44分钟-3小时47分钟之间。如果仍坚持原来的目标,容易跑崩。
从这个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到,水平越高,温度对成绩的影响越小。
2、体重:降体重很重要,但体脂率与BMI更重要关于体重和马拉松成绩的关系,很多人都知道这个“1kg=3分钟”的说法:体重每减轻1kg,全马成绩就提高3分钟。
这个理论来自于体重和能量消耗量的关系。体重减轻,能量消耗自然就少,那么理论上消耗同样的能量,就可以跑得更快。比起普遍性,这个公式更具有象征意义。
实际上,随着自身体重的不同,对成绩的影响也不同。只有你的马拉松成绩越好,减轻体重后你的进步才会越大。
日本一本跑步杂志上曾列出不同体重的跑者,在体重变轻之后,全马时间能够缩短多少时间的统计数字:
举例来说,同样全马4小时实力的跑者,75kg降到70kg可以提升成绩到18分钟,而60kg降到55kg,则可以提高成绩22分钟左右。当然,越瘦的人要减重的难度相对体重较重的人是困难的。
不过请记住,这5kg需要减掉的全部是脂肪,如果只是水分流失或是肌肉流失,是无法相应地提高成绩的。
对跑马拉松的人来说,减脂的意义有以下两点:1.体重管理;2.节约糖原提高跑步效能。
另一个体重与马拉松成绩对应公式是:1kg=1km。就是体重每增加1公斤,全马成绩也增加1km的时间。
比如,1km配速为5分钟的跑友,体重增加1kg,成绩就加5分钟。
但是,这个公式不够严谨。一位体重只有50kg的跑者增加5kg,和一位体重70kg的跑友增加5kg,影响肯定不一样,体重越轻,增加体重对成绩的影响就越大。
很多人一直认为体重轻的时候马拉松成绩也会最好。不过,日本专家有研究表明30多岁时的体重和马拉松的成绩没有太大关系,当然不能太胖;而40岁以后,二者的关系却是非常密切;大致上每减轻1kg体重,成绩提高9分钟。
体重与PB的关系图
30岁左右的人跑马拉松,不仅依赖于体重和能量消耗量,还有更多的因素。比如:马拉松比赛中的配速问题、提高肌肉耐力与力量的问题、训练量的问题。这些,才是制约30岁左右跑马人出成绩的重点。
而一旦过了40岁之后,马拉松战术也相对成熟了,而此时左右马拉松成绩的,更多的来自于自身耐力水平(包括乳酸阈值和最大摄氧量)。体重的变化也是随着训练量的增减(脂肪的增减)而变化。也就是说,大训练量不仅能提高耐力,同时还减轻了体重。
马拉松运动员的理想体重:
在一项以14位肯亚男性精英跑者(平均完赛时间为2小时07分)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发现,这14位选手的平均身高为171.2cm,体重57.7kg,换算下来的理想体重比率只有1.90,BMI为19.68。
如果按照这个比率计算,以身高175cm的选手为例,马拉松跑者应在60kg左右。
另一份针对1996-2011年100位顶尖田径选手的研究,男子马拉松选手的BMI (Body Mass Index, 身体质量指数,计算方式为:体重(公斤)/身高(米数)平方)约介于19至20之间,若同样以175cm身高的选手来举例,则体重应介于58.2至61.3kg之间。
以女性跑者来看,BMI则较低,约略在19左右,以同样160cm高的女生来看,体重约为48kg左右。
当然体重不是越轻越好,当BMI低于18.5时,身体反而有因无法承受训练强度而增加受伤的风险,也容易降低身体抵抗力。对于女性而言,体重过轻会抑制女性荷尔蒙分泌,造成内分泌失调现象,反而影响生理健康,比如生理期不能如期而至。
还有一个公式计算,跑马拉松的最佳身高体重比(身体(cm)和体重(kg)比在2.968左右)。
以上是针对顶尖马拉松选手所做的研究,对于业余马拉松爱好者来说,不需太过克制口腹之欲,男性跑友BMI值在21以内,女性跑友在20以内是较为合理的目标。
其实,对于所有人来说,任何体型都适合跑步,跑友们更应该关注自己跑步时的感受而不是体重。当然,如果你要追去成绩的话,那么减轻体重是必须的,而如果你要追求成绩,那么大运动量是必须的,这也意味着体重自然而然就降低了。
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关注体重,当你的训练量足够的时候,体重自然就会降低,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而且,如果你一味追求马拉松运动员的理想身形,可能身材就没那么好看。
前文提高体重对马拉松成绩有影响,其实跑鞋的重量对马拉松成绩也有影响。
根据一项调查,如果跑鞋重量减少99g,那么5千米的成绩将会提高1%,大概9-36秒,成绩水平不同,提升的幅度不一样。
请看下面4个表格(横坐标是跑鞋重量,单位盎司;纵坐标是成绩提升,单位秒):
5千米水平在15分钟的跑者,如果将跑鞋的重量从12盎司(340)减到4盎司(113g),那么成绩将提高16秒左右。
5千米水平在20分钟的跑者,如果将跑鞋的重量从12盎司减到4盎司,那么成绩将提高20秒。
5千米水平在25分钟的跑者,如果将跑鞋的重量从12盎司减到4盎司,那么成绩将提高25秒。
5千米水平在30分钟的跑者,如果将跑鞋的重量从12盎司减到4盎司,那么成绩将提高32秒。
虽然这个研究的距离只有5千米,相信对马拉松的距离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从这个研究我们也能看出,为什么竞速跑鞋的重量都非常轻。现在也有很多跑鞋,虽然看起来底子很厚,但是重量却非常轻,这既能提供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能提高成绩,真是一举两得。
不过,跑鞋越轻,对跑者自身的能力要求越高。初跑者选鞋还是首选缓冲好的。
为什么去高原跑马拉松,成绩会下降呢?
首先,气压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给。当自然气压下降时,大气中氧分压、肺泡中氧分压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都随之下降,血氧过少,运动员容易疲劳。
其次是最大有氧能力或最大摄氧量的降低。最大摄氧量代表肌肉每分钟消耗的最大氧量,它经常作为有氧能力的指标。
而在高原地区,肌肉可利用的氧气减少,最大吸氧量低于海平面地区的数值,所以高原对耐力运动的影响尤为明显。不仅如此,对身体素质出色的个体,最大吸氧量下降更大,因为他们血色素中的氧饱和度下降较大。换言之,运动员血色素越高,则失氧越多。
有专家表示,根据研究,海拔每上升100米,万米成绩就要下降6秒。而如果在海拔1500米地区跑比赛,那么全马成绩要下降至少6分钟。
虽然在高海拔比赛不能跑出好成绩,但是在高原训练,然后去海拔低的地方比赛,成绩能大幅度提升。
此外,影响马拉松成绩的还有赛道情况。如果坡多,肯定是不利于出成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