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北斗星跑了多少(07年北斗星)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航天人始终都将投身航天作为自己最自豪最无悔的选择!今日我们推出第二篇寻找最美航三代系列文章“北斗星的梦”,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张滢一家接力从事“两弹一星”的科研工作,见证核工业和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航天情缘!

2019年11月5日01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

▲2019年11月5日01时4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点火起飞。刘旭 摄

火箭发射后,偌大的山谷很快恢复了宁静。这静谧的不止是山野,还有人的心境。抬头仰望繁星点点的夜空,耳机里播放着《祖国不会忘记》的歌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水文室工程师张滢一下出了神,她的思绪慢慢回到了自己的孩童年代。

红山,一个在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地方,一个大西北特别荒凉和艰苦的地方,周边都是光秃秃的褚红色的大山。1985年10月,张滢出生在那里,一直生活到6岁。每当夜幕降临,一闪一闪的小星星,就会密密麻麻地镶嵌在绒绒的天上。小时候的她,总会好奇地遥望那组形如勺子的七颗星星。略微懂事以后,她从姥爷杨中轩和妈妈杨金玲那里知道了这把悬在天上的“勺子”叫做北斗七星,能够为人们指引方向。

除了星空的奥妙,张滢还从姥爷和妈妈的口中,知道了红山的来历,以及他们创业奋斗的故事。

▲(航三代家庭)左起:张滢、杨中轩、杨金玲 中国网记者 张若梦 摄

“我的姥爷在新疆工作了近20年的时间,他经历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和5次原子弹起爆试验。”谈起自己的姥爷,张滢的脸上满是自豪。

姥爷告诉她,刚去红山的时候,条件极为艰苦。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大家在戈壁滩上都是扎着帐篷生活,大风时刻都有将帐篷吹跑的可能;戈壁缺水,我们只能喝从地里打出来的盐碱水,不仅又苦又涩,而且喝进嘴里还有一半是沙子……

▲杨中轩和家人的合影

生活如此,甚至搞实验也是看老天的“脸色”。那个时候没有冰箱,在做低温实验时,我们只能在冬天的晚上把实验物品放在窗外,通过自然低温的方法来获取实验数据。收集到测量数据后,大家就一边啃着咸菜伴着沙,一边画图测量,打着算盘计算实验数据。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杨中轩和他的同事们谁也没有喊过苦、叫过累,就是一门心思想着怎样才能把试验做好,每天搞科研都是全身心地扑在数据和计算中,工作起来更是一个比一个拼命,生怕落在别人后面。

“不加班加点都会自感觉悟不高、脸上无光,就连晚上睡觉也要在被窝里盘算明天的研究工作要如何开展。”杨中轩在讲起当时奋斗经历时总会说道:“只要我们国家有了原子弹和氢弹,就是再苦也值得!”

杨中轩和林俊德同志在一个技术室供职,他主要负责对地面、地下、山洞和深井的核爆当量进行数据测量。

在一次防空洞实验时,作为项目组组长的杨中轩带领着组员在爆炸之后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收集数据。虽然身上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被称为“猪鼻子”的防化面具,但多少都会受到核辐射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核辐射的危害,但我们必须要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的任务。祖国要强大,总有人要有付出。”

1967年6月17日上午,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瞬时升起了一颗极为神奇壮观的“太阳”——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氢弹起爆非常壮观,短短二十分钟后,巨大的轰鸣就席卷而来!我们国家的腰杆子可以挺直了!”在远处的安全区域山顶上,见证第一颗氢弹成功起爆的杨中轩激动至极。

“在我们马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杨中轩和许许多多中国第一代核工作人员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张滢的妈妈杨金玲,在12岁那年从老家来到了红山。耳濡目染下,杨金玲在心里深深地埋下了对红山和绿军装最特殊的情感,1981年,中专毕业后的她再次回到红山,是那里近10年来的第一批20多岁的年轻人,成为了第二代马兰人。

▲张滢的妈妈杨金玲年轻时的照片

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杨金玲在马兰基地,主要负责试验后的数据处理运算工程和大型计算机的维护工作,一干就是11年,参加了10多次试验,并且到爆心附近采集试验数据。

“我们都知道距离爆心越近,辐射就越强,但大家每次都争着去一线采集数据,把去一线看成一项特别光荣、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杨金玲说。

而在处理试验数据时,需要特别细心和严谨。杨金玲和同事们不仅要时时注意处理的数据结果是否正确,还要保证各种设备正常工作。否则,大量珍贵的试验数据就会丢失,甚至出现错误的数据,会给整个试验工作带来严重后果。

“那个时候的计算机比房子还大,十分笨重。在当时已是稀罕物了,运算速度比前辈们打算盘计算不知快了多少倍。”杨金玲说,“但要完成一项数据处理任务,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于是,全室的同志都是加班加点,昼夜不分地连轴转,为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准确的试验结果。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停止核试验。大部分工作者撤出马兰基地,杨金玲选择了留守,继续为国防事业挥洒着青春热血。由于工作出色,她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2003年,杨金玲转业来到南京,成为一名热河南路街道工作人员。

▲张滢和外公、母亲的合影

​至今,在杨金玲的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依然摆放着蘑菇云雕塑等纪念品,为国奉献的信念流淌在家族的血脉中。

小张滢一天天的长大,她也渐渐明白了这样一件事,原来姥爷和母亲,还有身边的这些叔叔阿姨们,都是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奉献了他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姥爷杨中轩曾送给张滢这样一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现在,接力棒传到了你们这一代,希望你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希望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小张滢的心中扎下了根。

时光荏苒,从马兰子弟校到乌鲁木齐的“八一”中学,再到成功考上西北工业大学,张滢一直用“不怕吃苦”的家风精神,浇灌自己那颗“希望”的种子。

▲张滢

“两弹一星“,宿命般的巧合。这个从小就喜欢看北斗星的马兰姑娘,2007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毕业后,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成为了一名航天人。

“北斗”指引方向,也牵引着梦想。最初的5年,张滢在发射场,从事的是火箭低温燃料的化验工作。2012年起,张滢“跨行”到中心气象室,着手航天气象保障工作。

气象工作需要对气象设备、通信网络以及信息技术有全面了解。由于对这一专业并不了解,张滢再次拿出了“不怕吃苦”的劲头。2013年春节后,张滢决定每天早晨4点悄悄地起床,利用清晨的2个小时学习气象装备和信息处理的相关知识。这个晨学的习惯,她也一直坚持到现在。

面对同事的不理解,张滢说:“每天多两个小时学习时间,一年就有700多个小时,自己对云雨就会多一份了解,对气象预报就多一份把握。”

为了更好地掌握设备原理和性能,除了在书本上学习,只要有设备维护抢修,张滢都会跑去现场。3年后,张滢由从当初的“跨界新人”成长为中心气象室第一名女系统工程师和情报组组长。

在工作中,张滢注意到,气象信息工作对航天气象保障的作用日益重要。很快,学习气象预报被提上日程。

除了自学气象预报本科教材外,张滢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啃读了中心气象系统从1990年至2015年出版的7卷气象文选,将40多年来的风雨雷电记录牢记在心,并翻看《预报员手册》。

2016年,张滢成长为中心气象室第一个跨气象设备和气象预报双料骨干,并在任务一线承担起系统工程师和预报员的双重责任,把自己越加绽放的光辉,毫无保留地融进祖国的星座。

▲2018年7月29日,待飞的神箭。

2018年7月29日,距离火箭发射不足6小时,发射场降水明显,雷声不断从远处传来。历史总是何其相似,回想起2011年7月27日那次雷电间隙中的“惊险”发射,张滢仍然心有余悸。

尽管已经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但她没有感到一丝疲惫,一心想的就是不让发射场再经历一次雷电间隙中惊险发射。正是利用自己负责建设的风云四号地面接收系统,以及精细化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张滢准确判断出火箭计划点火时刻,场区上空将无雷暴,发射窗口可满足发射气象条件。

▲2018年7月29日09时48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点火发射。吕炳宏 摄

最终,火箭在预定窗口时间准时点火起飞,成功将两颗北斗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近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339名参加执行过百次以上航天发射任务的人员颁发了荣誉证书。当张滢看到身边的老同志,都自豪地将证书摆在办公桌上,她深受感动,倍感振奋,激动地说:“自己的一个梦想就是能够执行百次以上的航天发射任务,现在已经执行了84次,或许明年就能实现,这个证书既象征荣誉,更是奋斗目标!”

来源 | 我们的太空作者 | 王玉磊编辑 | 贺盛鹏投稿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