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百老汇(香港百老汇可靠吗)

百老汇电影中心位于油麻地众坊街骏发花园,包括影院、书店和咖啡馆三部分。曾经有人说香港是一个“文化沙漠”,在香港找文艺片,无疑像在沙漠上找寻绿洲一样困难,但只有你真正走进这座城市,你才能发现它的与众不同。比如百老汇影院就经常会放一些小众口味的电影,在其他任何商业院线,你可能完全找不到这样的片子,有人不屑一顾,有人如痴如醉,然后有一些独立电影人的片子就从这里走出来了,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

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触,很多本来不爱看文艺片的年轻人,因为到了这里慢慢喜欢上文艺片,甚至跑到台北念电影系。还有更奇妙的是说一个做空调的职工非常喜欢去百老汇电影院看电影,等到影院成立10周年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自己写小说了,也许这样的故事在任何地方的影院都可能发生,因为电影本来就是一个思想收敛与绽放的过程,不过在商业色彩浓郁的香港无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影院旁边的库布里克书店是电影中心的附属产物,书店的名字取于电影大师Stanley Kubrick。这是一个地道的电影书店,明亮宽敞的店里散发书香,墙上有电影改编剧本中尼古拉斯凯奇躺在床上看书的巨幅剧照。在最新的货架上,你会发现某个你认识的文化人,以不羁的形象上了杂志封面,这并不奇怪,这里的杂志善于发掘新锐力量,书店的另一边是设了许多座位的简易咖啡厅,延续了咖啡与树的交织,家人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寻找一个角落,安静地读一本好书。


不过说到书店,我更喜欢那些独立书店,比如旺角就有很多这样的二楼书店,他们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不得不抛弃穷酸的文人气节,用迂回的方式搬到了租金更便宜的二楼、三楼甚至更高楼层。看看书架上的推荐书目,对书店店主的品位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很多地方的老板既是店主又是店员,他们对店内的书籍如数家珍,不论你问及任何一本书,他们都可以立刻告诉你准确的答案,也许它会是你的知音。当你提到某个书名时,他会迅速转身给你去故旧的书堆里找出这本书,然后带着兴奋的语调说些淘气的话。

我又想起另一个故事,记得我曾经去过的一个三层小楼,书屋有些陈旧,散发着一种朽木与潮湿树叶混合的味道,书屋的顾客也不多,寥寥几个,书店的主人是个婆婆,他可以静静地坐在收银的地方,一坐就是一整天,也不说话,只是用呆滞的目光看着偶尔闯入的顾客。二楼的天花板有些低矮,橡树柜上有整排整排的书,墙上的一扇小窗投进来一些光线,可以清晰地看到细微的尘埃在空气中飞舞。

我记得有一次跟婆婆聊天,问她为什么一个人守着这个书屋,他就告诉我一个她的故事。他说结婚时他的先生买下这座小楼作为求婚礼物送给她,说以后要把收藏的所有书都存放在这里,小楼在当时算是一笔很大的财产,这样的浪漫即使放在现在也是无比美好的,可以想象年轻的新娘是多么地快乐而感动。婚后,两人最浪漫的事就是每年将小楼里的书都重新整理归了一遍,给破损的封面细细地包好书皮,将书柜上的灰尘细细地抹掉,两个爱书的人几十年的积累,就收藏了满满三层楼的书。等到他先生年纪大的时候,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些书。于是夫妻俩决定开放书屋对外销售藏书。直到老先生过世后,婆婆开始一个人守护着书屋,他眼眸变得浑浊,神情变得漠然,可是依然守在这里。

婆婆虽然不会每年都整理书柜,对要求帮忙找书的顾客也会不太乐意,是因为爱心枯木再没有人一起坚守,所以懈怠。又因为坚持真爱,坚持捍卫着承诺,所以继续经营书屋。对于只看不买的人,婆婆不会驱赶,兴致好的话会煮上一杯咖啡,对楼上的人大声问一句,你也来杯咖啡吗?很多年过去了,不知书店的婆婆现在是否还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