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湾头村姓什么的多(博兴县湾头村有多少人口)


以国为姓的湾头安氏

2013年8月,阿里巴巴在博兴县锦秋街道湾头村发布“淘宝村”数据报告,截至当时已在全国发现14个“淘宝村”,湾头村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名不见经传的湾头村瞬间被全国人民所熟知,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淘宝村,看一看生活在这里的安氏家族的历史文化和家族传承。

安姓来源

湾头安氏家谱记载说得姓于安息国,有安息国王子入华改姓,属于以国为姓。

另有几个说法,一是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一是出自他姓或赐姓,还有就是少数名族改姓。

安姓分布

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我市博兴、淄博桓台、淄川,潍坊临朐、寿光、青州,日照市以及山西、河北、安徽、辽宁等地均有广泛分布。

>>>洪武二年由枣强迁入

在湾头村村委会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72岁的安鑑民老人,老人拿出了用塑料袋层层包裹的家谱,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桌子上,《博兴湾头村安氏宗谱》的字样便映入了眼帘。据安鑑民介绍,这是1995年续修的族谱,总共四本,但一位后人说要拿去看,不久去取的时候,对方说丢了,结果就剩下了这三本。

根据安氏宗谱的记载,我们逐步对安氏湾头的事情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明朝洪武二年,国家为了恢复生产,便从一些相对人口众多的地方向土地荒芜的地方移民,就是在这次移民大潮中,湾头安氏始祖由直隶省真定府枣强县迁居到了这里。据当时的史料记载,明初迁入博兴的移民,主要来自河北省枣强县和山西省洪洞县,也有以后来自其它省的。

安氏迁居此地的是兄弟二人,初来此地,二人没有携带什么资产,创业之难可想而知,虽然家谱中说似乎官府给了两头牛、五十亩地作为创业之用,但这些都因为万历年间的家谱失火被焚而不得而知了,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小清河畔从此多了俩筚路蓝缕的创业者。

当时的博兴地势洼下,锦秋湖水源充足,移民在这里努力拼搏,通过勤劳的双手和充满智慧的头脑,创造出了优越的生存环境。他们种植之余,还利用湖区资源发展副业,制作藕粉、蒲扇、席子等等,并把这些草柳编产品卖于四方,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并对博兴以后的生产及民俗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草柳编的上网销售,更让这个村庄成为了全国闻名的“淘宝村”。

地处黄河流域的博兴县,屡屡受到水患的侵害,在安家的家谱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雍正八年,这里发生过较大的洪水灾害,一支安氏后人便迁居到了索镇(桓台县)街上的外祖父家,并在那里定居下来。但和湾头的联系并没间断,在乾隆二十四年的时候,索镇的安文柏参与了家谱的续修工作,并手写了序文,将自己这支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介绍。

咸丰年间,黄河再次大决口,忙于和太平军作战的清廷无力修河,“大清屡被水患加以兵燹之厄”,安氏过着艰难的生活。光绪年间,“来水祸害更凶,不堪言状,高博一带历年经成泽国,吾族人流离荡析,多有死于他地者。”

在一次次和大自然的搏斗中,安氏族人时刻没有忘记家族的传承和发展,在迁居到湾头的日子里,他们时刻将族谱的续修工作列入重要日程,据统计,安氏分别在康熙庚辰、乾隆二十四年、嘉庆二十年、道光二十四年、光绪二十五年、1946年及1995年进行了修谱工作,并在修谱中对家族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以便启示后人。

>>>湾头安氏得姓于安息国

1946年,安氏迁居博兴湾头之后的第十七世孙安寿山在续修族谱的《前代历历考及现今迁居序》中,对安氏的来源、传承及迁居做了详尽的记述。

当时年近七旬的安寿山记载说,自己常听人说起,安氏是胶东的望族,始祖为有熊氏,有熊氏的第七世孙封于西域为安息国,国王以国名为姓,至唐朝的时候,三太子来到唐朝为质,三太子的三世孙安金藏受到唐太宗的封赐,被封为上大夫、文华殿大学士,逝世后进入忠贤祠。

传至第九世的时候,宋太祖任命安烈真(字元亮)为江苏省苏州府知府,传至五世安敬先(字慎远),宋金大战,宋高宗南迁,安敬先就携带族人躲避战乱到了直隶省真定府枣强县。

传至四世安钦和、安钦平弟兄俩,便随着明太祖的诏命迁居到了山东青州府博兴县,距离县城五里的湾头庄和十里的安家庄各立门户,弟兄俩各有两个儿子,之后子孙后代逐渐增多,因为人多地少,后裔便又迁居到淄川崔军庄、临朐安家河、寿光安家庄以及江南等地。

于是,青州、临朐、日照、淄川等地均有安姓族人分布,虽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对于安姓族人的婚丧嫁娶大事,所有安氏后人都给与了极大地关注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对于安姓族人而言,他们往往是无论在何时何地相见,都会上演一幕幕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

安氏家谱就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支日照的安氏族人在直隶做官,湾头十六世安若纯的弟弟也在直隶为官,两人续谱序为兄弟,后来日照的这个兄弟不幸离世,安若纯的弟弟不但出资为其购买了寿衣、棺材等,而且不畏千里路遥,助其扶棺回原籍入土为安,书写了族人之间的大爱亲情,也给后人子孙留下了感人的做人准则。

对于安寿山的记载,我们结合史料进行了梳理,发现安息国坐落在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丝绸之路上,是当时的亚欧四大强国之一,其确实有很多人来到了中原。而安金藏的事迹则见于武则天时期,武后受人蛊惑要定太子谋反罪,安金藏剖心证明太子清白,武后感动进行了封赏。虽然具体史实上有出入,但史上确有此人。

>>>信孝传世的家风

家谱作为记录宗族重要传承信息的载体,她承载了很多的意义,记载了全族的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全文刊载本族有史以来制订的各种家法族规、家训家范、祖宗训诫子孙的言论等,祠堂、祖茔、族产公田的坐落方位、形胜地图,以及义田记、墓志铭、买地契等以及家族的历史。

我们在安氏宗谱中看到,其明确要求,为了让族谱详尽可查,在修谱的时候,凡是从湾头迁出的安氏家人,必须将迁居的县名、庄名、本人名字以及何年何月何日迁居的做一个详细的记录,以便于后人查询。如果出现名字有和祖上犯讳的,应该改正,但对于已经去世的,只在其字面进行修改不改掉其音。在这里,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中的避讳和“死者为大”的传统。虽然提到任职及成绩斐然的可以在家谱中进行登记,但杜绝浮夸,表现了朴实的民风。

安氏家谱还特意注明,修谱都采用瓜瓞(dié)格式,一是便于长幼尊卑清楚,二是世表格外壮观。针对这个问题,记者查阅有关资料得知,瓜瓞比喻子孙繁衍,相继不绝。出自《诗经·大雅》:“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朱熹注解说:“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常小,其蔓不绝,至末而后大也。”也就是说,瓞即小瓜,瓜瓞绵绵的涵义为瓜始生时小,但其蔓不绝,会逐渐长大,绵延滋生,引申为源于一个祖先的子孙繁衍生息,相继不绝。

而对子孙辈分进行严格的要求,则是族谱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1946年修谱时,安氏专门定下了八字辈分“贤臣中正,俊杰英明”,并明确要求谱牒修续要三十年一进行,力保家族传承有序。1995年,在最近的一次续修家谱中,安氏家族定下了“仁义礼志,信孝传世”的八字辈分,而这,也是他们要求子孙后代恪守的家风家训,因为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用以加强宗法制度的,这几个字的行辈就是给子孙后代确定了立世的原则和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