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 结局(致青春结局郑微和谁在一起)

6月19日是父亲节,下午在阅读间隙,打开手机时收到一条提示信息,有一个发自Z大学的邮政快递已经出发,正在向预留的收件地址走来。你知道,这个邮件就是全家人期盼已久的女儿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一份浓浓的喜悦从心底弥漫开来,我突然意识到这正是女儿送给自己的父亲节礼物,这是当父亲二十多年来自己度过的最幸福的父亲节。

女儿高考那一年,因为在语文考试中发挥不好,虽然从外地考回北京,进入了国内顶尖的法学院校,但是却与法律专业失之交臂,无奈地被一个非主流专业录取。就如进了少林寺,其他人在天天练习武艺,而自己却只能打水扫地,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遗憾。好在,学校有教育部特别设立的双专业机制,在本科四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年,可以同时修学两个同等学力的专业,两个专业考核标准完全一样,没有主修辅修的区别。全家人经过讨论,一致决定放弃复读的想法,通过双专业机制实现女儿成为法律人的梦想。

女儿非常勤奋,用四年时间学完了两个专业的全部课程,且考核成绩均在中上水平。去年六七月间,学校老师找她谈话,给了她一个非法律专业的保研名额,希望她在原录取专业继续深造。那时女儿非常纠结,走保研之路,会比较轻松地拿到硕士学位,但是等于放弃了四年来在法学上所有的努力成果,成为法律人的梦想可能夭折;而放弃保研资格,参加法学研究生考试,则会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两年受到疫情影响,出国留学人员大幅度减少,全部挤到国内考研这条狭窄的赛道上,周围还有很多二战、三战的学长学姐也在积极备考。接受保研,就会拉开与梦想的距离;拒绝保研,可能无法上岸,将会面临更加被动的局面。不知道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女儿最终还是选择了更为艰难并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考研之路。作为家长,虽然有很多担心,但是也表达了全力支持的态度。

诚如劝她接受保研的老师所预言的那样,女儿与“史上最难研考年”不期而遇,报考人数增加100多万,达到空前的467万,上岸率只有26%;法学专业的竞争尤为激烈,专硕国家线比2021年提升14分,而她报考院校的复试线又比国家线高了35分。严重的内卷,无情地击碎了多少人的硕士梦,也让女儿面临空前压力。

记得考研之前的一个多月,她几乎每天都会有电话打来,言语中充满了疲惫、抱怨、失落、担心,对于考试结果的预期越来越负面,完全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负面情绪的包围之中,几乎到了崩溃边缘。作为父母,能够理解她面临的巨大压力,更担心她在决战之前自我放弃或躺平。当时,我每次在电话里都要做思想工作,还专门写了一封长信劝她放下包袱。也许这些努力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帮助她在考试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正常水平。

最后的结果堪称完美,女儿从一众二战、三战的学长学姐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首次参加考试就顺利通过初试、复试,拿到了国内一流法学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从一流院校的二流专业起步,在多学一个主流专业的基础上,又拿到一流院校一流专业的研究生录取资格,她实现了从非主流专业到主流的跨越,实现了从边缘到中心的逆袭,梦想终究没有辜负一个虔诚的追求者。

大学五年(因为学习了同等学力的两个专业,学校的正常学制是五年),从遗憾开始,以完美收官,这是一段无怨无悔的美丽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