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涨后暴跌是为什么(暴涨之后一定是暴跌吗)

文/杨国英

昨天跌,今天继续跌。

昨天A股是由汽车和新能源暴跌带垮的,今天A股则主要是由新能源暴跌带垮的——汽车、新能车、以及相关衍生行业,似乎已经成为现在A股的黑色导火索。

对于汽车、新能车、以及相关衍生行业暴跌的预判,这段时间我讲过多次逻辑,也提示过多次风险,今天就不再重复了。

至于昨天徐翔妻子唱空天齐锂业、今天网传巴菲特清仓比亚迪(事实并没有),这些其实都不重要。

汽车、新能车、以及相关衍生行业的连续暴跌,这其实很正常——在前两个月暴力反弹且TOC需求明显透支之下,汽车、新能车、以及相关衍生行业早已成了惊弓之鸟。

现在,A股被汽车、新能车、以及相关衍生行业带垮,但是,A股整体还将向上的核心逻辑,其实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不仅没有发生改变,而且,大盘在被带跌之后,如我昨天所讲,在3300点下方,还给一些近两个月反弹力度不大、相对低估、且不受预期市场需求影响的板块和公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进场时机。

对这些板块和相关公司而言,3300点下方,是一个白银坑。关于这一判断逻辑,昨天讲过,今天也不再重复了。

今天,我想重点讲两个“二八法则”,这事关主动投资的逻辑建构。

一、20%的配置,决定80%的收益。

二、20%的时间,决定80%的收益。

一、先讲“20%的配置,决定80%的收益”。

这是说,假设一年操作十支股票,其中两支决定了80%的收益——这当然是之于成熟投资者而言的。

当然,如果盲目操作且不设预警线和止损线,那么,结局也很可能是其中两支导致了80%的亏损。

成熟投资者的配置,往往是中长期价投配置和短期反射性配置兼而有之,仓位配置约各一半,80%的收益,主要是由中长期价投的部分配置跑出来的。

这里我需要解释两点:

1,成熟投资者是否只做中长期价投配置?

只做中长期价投配置,这在过去的美股市场,我是较为认同的(当然,现在也不甚认同,因为,现在处于全球动荡区间)。

但是,在A股,尤其是最近两三年,我认为,不能仅仅做中长期价投配置,最近几年、包括接下来几年,A股市场会很动荡,而且投机性很强——在一个动荡、且投机性强的市场,仅做中长期价投配置,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因为,你锁定的中长期价投公司,其股价走势,很可能两三个月连续暴涨、直接将未来两三年的走势直接透支了,这时你在连续疯涨之后,是不是应该先撤出来。

比如,我们基于戴维斯双击逻辑曾经挖掘的两家,一个是去年年中挖掘的深圳一家主营从事工业配置电源和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的公司,挖掘后,两个月最多疯涨超过160%,在连续疯涨之后如果不止盈,那么,这家公司直到现在股价还不到当时高点的一半。

还有个是今年年初挖掘的宁波一家主营医药中间体的公司,挖掘后,一个月最多疯涨接近200%,在连续疯涨之后如果不止盈,那么,这家公司直到现在股价也仅为当时高点的一半左右。

有中长期价投的初心,这是当然是好的,但是,在激烈动荡且投机性强的A股,有时候也需要相机决策。

另外,我认为成熟投资者应该中长期价投配置与短期反射性配置兼而有之,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如果你只做中长期价投配置,那么,这很容易间接导致你的懒惰,因为,既然是中长期价投配置,那么,买了一扔,你还有什么动力去持续拓宽不同行业和不同公司的认知边界。

而适度的短期反射性配置,会让你的大脑连续保持研究状态,不停地拓展短期反射性所涉及到的其他行业和公司。

这事实不仅有助于你对宏观大势的思考,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对不同行业和公司的认知拓展之后,有些本是基于短期反射性配置的标的,如果质地和价格确实好,也是可以调整到中长期投价配置中去的。

2,适度稍左侧,这是必要前提。

实现“20%的配置,决定80%收益”、且为绝对正收益,其研究和布局的逻辑出发点,必须是稍左侧,当然偶尔也可以稍右侧。

稍左侧研究和布局的逻辑出发点,有助于结构性减少止损频率(比如将预警线设定在-18%,将止损线设定在-23%),同时,如果板块或公司一旦起跑,相对更容易获得50%-100%的正向收益,当然,在市场情绪疯狂时,个别可以让其跑得更高。

而如果不建立稍左侧研究和布局的逻辑出发点,如果只喜欢去追大风之末(吃鱼尾),那么,即便你设定了预警线和止损线、并坚决执行,过于频繁的止损,最终不仅会大大伤害整体收益率、而且极可能会导致整体亏损。

如此,假设一年配置10支股票,基于稍左侧研究和布局的逻辑出发点,一年确保两支股票收益率为50%-100%的,其余8支股票,盈亏各一半(亏损达到止损线的坚持止损),那么,全年跑赢指数30%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

二、再讲“20%的时间,决定80%的收益”。

关于这个二八定律,大家应该都有体现,所以,我就不讲太多。

这个二八定律,不仅对公司走势适用,对于板块和指数也同样适用。

一个好公司,在一年或两年内,80%的时间其实是震荡的、甚至还会下跌,真正向上冲击的时间仅有20%、甚至有时候仅有10%。

这就意味,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好公司、且价格合理,那么,你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在等待或持有,而不是去操作——基于深度研究的基础上,等待偶发利空的负面冲击,只要冲击相对到位立即出手,然后,只要你对其好公司的认知没有发生结构性变化,就是持有再持有,直到刮起大风股价大幅拉升。

等待会让你有个好的进场时机。

持有,也是一种等待,持有的等待,会让你有个好的离场时机。

这种等待和持有,其实不仅基于具体公司,基于指数大盘和具体板块的配置调整,其实也适用这一逻辑。

比如,这一波指数调整,其实给非热点赛道的优质公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进场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