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要取财利什么意思(掴取财利什么意思)

文昌帝君圣训与古代屏风文化

◆◆◆

文 |石禄生

导语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文昌帝君历来是民间尊奉的吉神,有着独一无二的信仰地位。文昌帝君的传说,发源于道教文化,盛传于民间读书人群体。

1

文昌帝君,亦称文昌星,或文星,被认为是主导文运功名的星宿,掌管着士人的功名与禄位,因此在古代被当做科举之神。换句话说,古代读书人有事没事,总要去祭拜一下文昌帝君的神位,祈望自己科举考试顺利,如愿高中功名。

关于文昌帝君的来历,起源传说颇为复杂,版本不一。

在古代四川,人们原本尊奉的蜀神叫梓潼神,梓潼为地名;蜀人在今梓潼县七曲山大庙里立有梓潼神亚子祠。

到了东晋宁康年间,有蜀人张育自称蜀王,为抗击东晋十六国中的前秦帝国,战死沙场。后人为纪念他,就在七曲山上建了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育祠与梓潼神亚子祠并称,两个神仙也合二为一,张育即传称张亚子,又称梓潼帝君,集蛇神、雷神等为一体,成为唯一的蜀地保护神。

有感于张亚子的英烈,自唐宋以来,有多位皇帝入蜀祭祀他或对他进行敕封,如唐玄宗追封他为左丞相,唐僖宗则亲解配剑献神;又如宋真宗封张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封他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

原本在道教的文化体系中,传说天上有六颗星,分别为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它们的总称即为文昌宫。其中,文昌星就是玉帝指派负责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的神仙。道教人士看到了张亚子在民间受到广泛的欢迎,于是有意将他纳入到道教文化的体系中来。

到了元代,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在道教文化的洪流中,梓潼神张亚子就势被尊奉为文昌帝君,从而成为读书人的科举之神。这便是文昌帝君的由来。

2

文昌帝君作为读书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功名利禄主导神,自然有着不同凡响的号召力。但是,文昌帝君毕竟是传说中幻化出来的神仙,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

如何借助他的威望,有效训导广大读书人?儒家士人有的是办法:有公德心强烈者,怀着对文昌帝君的极大敬意,用他的口吻写下了《文昌帝君圣训》;接着又有人写了《文昌帝君百字铭》。

《文昌帝君百字铭》摘抄本局部

这两篇小短文或称格言警句,主题都是教导世人要独善其身,有节有制,修身养性,争取做一个圣贤人物,如此,功名禄位则水到渠成。

《文昌帝君百字铭》摘抄本局部

文昌帝君圣训或文昌帝君百字铭,之于古代读书人,就好比是今天微信朋友圈的爆款文,人人都恨不得“转发”一下,以示自己是个有修养的人。

《文昌帝君百字铭》摘抄本局部

当然了,古代并没有微信。自元明以来,读书人为了显示自己心中装有文昌帝君的儒道大义,最通行的做法是把他的圣训或百字铭书写或刻制在屏风上,置于厅堂或书屋,如此一来,文雅之风便蓬荜生辉了。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现藏有一款清光绪年间置屏的文昌帝君语录屏风,全屏由六块分屏构成,书写的语录混合摘抄于《文昌帝君圣训》和《文昌帝君百字铭》。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该屏的语录内容,抄写较为随兴,书法一般,且语录内容不尽完整,行文在文昌帝君“圣训”和“百字铭”之间随意跳跃摘抄,凑制成六屏。由此可见,该屏风的书写制作,应该是光绪年间一般的读书人所为。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这款屏风虽然工艺价值有限,却也忠实地还原了清末读书人的儒学风貌;或者说验证了文昌帝君语录,自元明以降,在读书人当中素有传承。文昌帝君圣训及铭文,无疑被读书人奉为金科玉律。

3

文昌帝君语录屏风,全屏文字如下:

第一屏:“敏于事,慎于言;志则高,身则下;胆欲大,心欲小;弃乎邪,归乎正;思九思,畏三畏。”

此为《文昌帝君圣训》第八讲“立人品”中的语句。大意是:做事要勤快、敏捷,说话则要谨慎;志向要高,姿态则要低调;胆子要大,敢于面对挑战,而心则要细,凡事周密安排;心神一定要丢弃负面的东西,回到正能量上来。

关于“思九思,畏三畏。”则要着重强调一下。这句话引申于孔子语录。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四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九思”的意思是,君子有九种思考:看,要思考是否看清;听,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神色,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时,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要向别人询问;愤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

孔子又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应敬畏的事: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敬畏天;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言论。

第二屏:“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少杯不乱性,忍气免伤财。贵自勤得中,富从俭里来。”

此为《文昌帝君百字铭》中的语录。简而言之,这几句话是劝导人们:要清心寡欲振奋精神,思虑不要太多免得伤了血气;喝酒不要贪杯,免得乱了性情;所谓和气生财,切不可动怒。人的大富大贵都是勤勉奋斗的结果,财富则节俭成多。

第三屏、第四屏:“孝弟忠信是人生在世之大闲,固当尽之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天地之完人,忧勤惕励是保身保家之大要,尤当勉之,上以继前人之徽,下以绵儿孙之泽。”

这一段文字,是题匾人自己的感悟语录。其中“孝弟忠信”,总结自宋代大儒朱熹的“朱子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弟”通“悌”。

整段大意是,孝悌忠信是人生在世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大闲”引为行为准则),理所当然要尽力而为,为父母争光;要做一个儒家意义上的完人,忧愁劳苦、警惕戒慎,是保家安身的法宝,尤其应当勉励谨遵,对上继承发扬前人的善美,对下则延绵儿孙之福。

第五屏:“父子恩,喻以义;君臣敬,引以道;兄弟爱,勉以正;朋友信,劝以成;夫妇和,敬有别。”

这又是《文昌帝君圣训》中的语录内容,来自于第六讲“敦人伦”。与原文对照,措辞略有改动。

大意是,父子关系中,恩情为大,世人要知道这就是大义;君臣之间,敬意为大,引申为基本道义;兄弟之间,胞情之爱为大,要把它当做正道思想予以勉励;朋友之间,信义为重,要劝勉对方有所成就(意思是说狐朋狗友要不得);夫妻之间,和睦为主,敬而有别,即要给对方独立空间。

第六屏:“勿藏险心,勿动妄念,勿记仇不释,勿见利而谋,勿见才而嫉。”

这是《文昌帝君圣训》第二讲“戒意恶”中的语录内容。大意是,为人要抑制住人性之恶,做一个正派的人:害人之心不可有,不该有的念头不要去想,不要放不下仇恨,不要唯利是图,不要嫉妒别人的才气。其中,“勿见礼而谋”,为题匾人自行添加。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所藏的这款屏风,对文昌帝君的“圣训”和“百字铭”均有所抄录,混合了题匾人自己的个人感悟,书写成屏。可见,古代读书人对于文昌帝君的训导,谙熟于心,却又能灵活运用。这让该款屏风更有了创造性的文本价值。

后记

《文昌帝君圣训》,全称《文昌帝君蕉窗圣训》。“蕉”狭义指生麻,是制作麻衣、麻布的材料,也是古时纱窗用料;广义则通“樵”,泛指柴木,更是古代木窗的基础材料。

因此,“蕉窗圣训”,意指适合读书人在夜深人静之时,在窗前品读、思量的圣人圣言。古代文本记录中,素有“蕉窗夜话”、“蕉窗雨夜”、“蕉窗语录”之类的说法,说的就是这种君子独居而思的意境。

从历史文本中流传下来的《文昌帝君蕉窗圣训》,全文如下:

一戒淫行:未见不可思,当见不可乱,既见不可忆,于处女寡妇尤宜慎。

二戒意恶:勿藏险心,勿动妄念,勿记仇不释,勿见才而嫉,貌慈心狠者尤宜慎。

三戒口过:勿谈闺阃,勿讦阴私,勿扬人短,勿设雌黄,勿造歌谣,勿毁圣贤,于尊亲亡者尤宜慎。

四戒旷功:勿早眠迟起,勿舍己耘人,勿为财奔驰,勿学为无益,勿见异思迁,身在心驰者尤宜慎。

五戒废字:勿以旧书裹物糊窗,勿以废文烧茶拭桌,勿涂抹好书,勿滥写门壁,勿嚼草稿,勿掷文尾,于途中秽间尤宜慎。

六敦人伦:父子主恩,尤当谕之以义,君臣主敬,尤当引之以道,兄弟相爱尤当勉之以正,朋友有信,尤当劝之有成,夫妇相和,尤当敬而有别。

七净心地:玩古训以惩心,坐静室以收心,寡酒食以清心,却私欲以养心,尤当悟至理以明心。

八立人品:敏事慎言,志高身下,胆大心小,救今从古,弃邪归正,思君子之九思,畏圣人之三畏,尤当不恤人言。

九慎交游:始终不怠,内外如一,贵贱不二,死生不异,功过相规,化夷惠而师孔子,绝奸狂而交中正,尤当立身为万世友。

十广教化:遇上等人说性理,遇中等人说因果,多刻善书,多讲善行,尤当攻邪崇正以卫吾道。

《文昌帝君百字铭》,则是古代儒家士人假借文昌帝君的口吻,创作的另一则格言警句语录,遣词造句较为通俗,颇有打油诗之风采。唯其如此,得以在广大世人之间口口流传。因此,它具有别具一格的生命力。全文如下:

文昌帝君百字铭

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衰。

少杯不乱性,忍气免伤财。

贵自辛勤得,富从俭约来。

温柔终有益,强暴必招灾。

正直真君子,刁唆是祸胎。

暗中休放箭,巧处藏些呆。

养性须修善,欺心枉吃斋。

伦常勿乖舛,族党要和谐。

安分身无辱,防非口莫开。

畏天存一念,灾退福星来。

文:石禄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编辑:优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