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7-8月份国家有什么活动(七月一号国家有什么活动)

说到中国人死亡的第一元凶,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癌症,但事实上,癌症并非中国人的“头号杀手”,另外一种疾病脑卒中(又称“卒中”)才是,它的俗称可能更为人所知——“中风”。

有研究显示,在2016年,脑卒中位居全球致死性病因的第二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全球脑卒中患者达8010万,总死亡人数达到550万。

从脑卒中发病率来看,拉丁美洲国家最低,东欧国家其次,而亚洲东部地区,年龄标准化(指按同一标准年龄构成对人口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处理的方法)后的脑卒中发病率最高,尤其是中国。

图为2005—2016年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图源:《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今年6月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居民的死亡原因,得出中国人目前第一大死亡原因,就是中风!后面才是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017年,我国单是40岁及以上人群的脑卒中现患人数就达到了1242万,除此之外,每年还有196万人因脑卒中死亡。

除了致死率高,脑卒中也有极高的致残率。对它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从来没有哪一种疾病像它一样,瞬间让人口眼歪斜,四肢麻木,甚至瘫痪在床……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造成沉重的医疗负担和社会负担,为此国家要拿出大量的医药费用支出,患者家庭也因为长期丧失劳动力和长期的看病用药而陷入困顿,可谓一人中风,全家“瘫痪”。

更可怕的是,脑卒中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中国,这种“老年病”正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意味着这种灾难正向劳动力人群蔓延。

可以说,脑卒中危害很大,且离我们并不远。

所以,尽早认识并加强对脑卒中的预防很重要。

文 | 李大橘 王滋娴

编辑 | 谢芳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站在“卒中死亡带”上

苗舟倒下的时候还在酒桌上拼酒。这一天本是朋友的大喜之日,他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只为给朋友送上祝福,结果却为朋友带来了大麻烦。

送到医院的时候,苗舟已经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医生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幸运的是,苗舟还在取栓时间窗内,医生在和病人家属充分沟通后,立即进行了血管内治疗。

苗舟捡回了一条命。

34岁的苗舟实在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正值壮年会患上“中风”这种“老年病”。没有任何病史的他最后把责任归结于抽烟与喝酒。

今年46岁的老武就没这么幸运了。

被送来医院的时候,老武已经出现了嗜睡、昏迷的症状。不管医生们如何极力地劝说,老武的妻子都不愿意进行溶栓取栓的治疗。她认为,中风只要挂水就能挂好,你这挂不好说明你们医院不行,我们换其他地方。

老武出院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谁也不知道未来等待着老武的是什么,是终身残疾?还是死亡?

在中国,这样的悲剧平均每16秒就会发生一次,每21秒就有人因此离世。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突发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简单地讲,大脑需要血液供应营养来完成其复杂的功能,而血液的供应是通过血管输送到大脑里去的,如果因为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血管闭塞或破裂,就会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

脑卒中一般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大家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脑梗死”。而出血性脑卒中,又被称为颅内出血,是脑组织内或脑组织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

《柳叶刀》曾发布2017年中国疾病负担(GBD)研究结果。研究分析了1990年至2017年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居民的死因变化,以及导致死亡的高危因素。研究根据寿命损失年数(因某种疾病少活了多少年),从282类致死原因中找出2017年中国人的十大死亡原因,中风位居榜首!

图为1990年和2017年引起中国人死亡的主要疾病排名。图源:科普中国

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患人数达1242万,每年还有196万人因脑卒中而死。

面对脑卒中,就算能幸存下来,也很难逃过其极高的致残率——我国超过2/3的脑卒中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重度残疾者近半数。

就是这样一种可怕的疾病,在慢慢逼近我们每一个人。

我国处于全世界两大“卒中死亡带”(即卒中高死亡地区)之一,其一即是包括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在内的远东地区,另一个则是非洲。数据显示,在欧美国家脑卒中发病率下降的背景下,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仍以9%的速度在上升。

这意味着,就在发达国家开始降服中风之时,中国等国的脑卒中发病率还在日益攀升。

更为严重的是,中国脑卒中患者正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平均发病年龄为63岁,比美国早了10年,有10%到15%的中青年患者在45岁之前就发病了。

现实和数据一再提醒我们:认识和防范脑卒中已刻不容缓!

2 脑卒中和10项危险因素有关

要认识脑卒中,我们得搞清楚它是如何引起的。

2016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个研究给出了答案。研究结果显示,全球90.7%的脑卒中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疾病、吸烟、酒精摄入、不健康饮食、腹型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和心理因素10项可纠正的危险因素相关。

对于我国患病人群来说,这10项危险因素可解释高达94.3%的脑卒中,分别解释95.2%的缺血性脑卒中和90.7%的出血性脑卒中。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级卒中中心副主任叶新春教授告诉库叔,在这10项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是诱发脑卒中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代谢紊乱综合征。

高血压

我们都知道“二战”期间的“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雅尔塔会议结束两个月之后的一天清晨,罗斯福突感后枕部剧烈疼痛,并失去知觉跌倒在地,15分钟后,医生为其测量的血压结果是300/190mmHg,不久即宣布罗斯福死亡。

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高血压这种事实的存在,可遗憾的是,当年的医生们都认为血压的升高是机体正常的代偿,是一种有益的保护性反应,根本无须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8年后,患有严重高血压的斯大林也突发脑出血死亡。而三人中最年长的丘吉尔在他生命中的最后10年,一直被“小中风”(常在中风前的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发生,医学上称这一现象为中风预兆)所困扰,直到雅尔塔会议后20年,也因脑溢血而死亡。

图为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左起)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图源:人民网

“三巨头”的死因都跟高血压、中风有关,也说明了20世纪中叶人们对心脑血管疾病认识的匮乏,直到70年代末期,随着医学家对血压的认识逐渐清晰,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才开始被世人所惧。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36.40%的脑卒中都由高血压引起,在所有因素中居于首位,为什么呢?

因为高血压对脑血管的危害最大。

血压越高,对血管的冲击越大。图源:微信公众号“漫画脑卒中”。

一方面,血压超标,血流的破坏力就会随之增强。就好比原来浇花的水管变成了洗车的高压水枪。于是,血管内皮出现损伤的部位快速增多。血管壁损伤后,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堆积在粗糙的受损组织表面,形成血栓。血栓逐渐长大,最终造成血管堵塞、血流停止,从而诱发缺血性脑卒中。

另一方面,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血液侵入血管壁形成粒状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增高时,动脉瘤破裂引起出血。

糖尿病

有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病要提早10年,其发病率较血糖正常者高3-4倍。

糖尿病为什么和脑卒中关系密切?

简单来说,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葡萄糖转化为脂肪而使葡萄糖的贮存量减少,大量脂肪被分解成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造成高脂血症,加速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而动脉硬化正是脑卒中形成的重要基础。

糖尿病病人血液中糖分含量高。

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常呈高凝状态,血小板凝聚机能亢进,血液有不同程度的凝固现象。此外,糖尿病患者激素调节能力异常,生长激素增多使血小板凝聚粘附性增高,血液稠度增高,局部血流相对缓慢。这些因素均便于血栓的形成,促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人体内脂蛋白的代谢异常,主要包括总胆固醇(CHO)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等。

研究结果表明,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CHO、TG、LDL-C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HDL-C相对较低,其中影响因素最大是LDL-C的升高。因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刺激动脉血管内皮,加速斑块的形成,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性脑卒中。

图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此外,叶新春教授介绍说,房颤也是诱发老年人脑卒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房颤患者的心房内,特别是左心耳部位的异常血流容易凝结成血栓,血栓不稳定容易脱落,脱落的血栓随血流经过颈部血管进入脑血管,堵塞脑动脉导致缺血性脑梗死。

3 中国人脑卒中风险全球最高

说完脑卒中的形成原因,我们基本上也能明白为什么中国人脑卒中风险全球最高了。

因为我国有着庞大的脑卒中“后备军”——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的数量非常庞大。看看下面这些数据就知道了。

截至2018年,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445亿,而且每年全国平均新增高血压患者1000万人。(《中国高血压防治现状蓝皮书2018版》数据)

2017年全球有4.25亿成年人是糖尿病患者,中国患者占了其中约1/4,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11.6%。(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往年呈大幅度上升。(《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数据)

2018年中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68.1%,虽然较往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

图源:视觉中国

除此之外,中国人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也充当了脑卒中的推手,比如吃的食物“过咸”。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曾对18个国家超过9万人进行了长期调查,研究发现,中国是他们研究中唯一一个80%的社区每天钠摄入量超过5克(相当于每天摄入12.5克以上的食盐)的国家。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每天增加摄入1.15克钠(2.875克盐),可增加6%的脑卒中发病率。

“以徐州地区为例,饮食以咸、辣为主,过多地摄入盐是造成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叶新春解释说,高盐饮食会引起高血压,原因是摄入的钠离子过多,会使得体内血液中的钠离子浓度增高。为了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就会吸收相应的水分到血液中,会导致血容量过多,对血管壁压力增加,血压也随之升高,加大脑卒中的患病率。

世界上最爱吃盐的人口,几乎都集中于以中国西部为圆心的中亚和东亚地区。

其中,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等国民众极爱吃咸,是因为长久的畜牧传统,需要用盐腌制肉类食品,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而在中国、日本等东亚地区,则因为相反的原因爱上了吃盐。历史上动物食材的稀缺,使得东亚人依赖大豆发酵制品和味精来为食物提供蛋白质风味。无论酱油、黄酱、豆瓣酱、豉油,还是味精、鸡精,都含有很高的盐分。

除此之外,有些食物,我们以为它没什么味道,甚至吃起来是甜的,但其实含盐量却高得吓人!

图为几种食物里的含盐量。

过快的生活节奏下,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一日三餐几乎都叫外卖。而外卖商家为了追求烹饪的速度和口味,往往使用更多的油和盐。

连饭都没时间做,就更没时间运动了,很多人休息时只想躺在床上玩手机,运动的想法被抛到九霄云外。长期不运动会导致肥胖,使体内血浆中胆固醇水平升高,造成高血脂。

可以想象,当我们陷入到吸烟、喝酒、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时,脑卒中也离我们越来越近。而且,年轻也早已不是脑卒中的“挡箭牌”,这种可怕的疾病正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年轻人中风的案例现在很常见了。”叶新春教授说,不久前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接治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被送来时已经出现了肢体无力、偏瘫的症状,被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叶新春教授根据判断,紧急做出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进行机械取栓的决定,及时挽回了这个年轻人的生命。

也有一些患者,血压血脂血糖都不高,也不肥胖,并且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符合上面说的任何一条,怎么也中风了呢?

检查发现,这类患者血液中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较高。叶新春教授说,在收治的大多数脑梗病人中,经过检测,HCY都比较高。

何为HCY?

它是一种含硫分子的氨基酸,不属于人体必需氨基酸,是蛋氨酸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明确指出,HCY水平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HCY血症可通过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刺激血管平滑肌增殖、增加血小板黏滞性、加速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等,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HCY的存在,也解释了在中美两国居民高血压发病率都比较高的情况下,为什么美国人易得冠心病,而中国人却易得脑卒中。

就是因为我国人群HCY水平平均在10μmol/L以上,而美国人群HCY水平低于10μmol/L。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约75%(约占人口数的2%)伴有HCY增高(即H型高血压),而两因素同时存在时可使脑卒中发生风险起码增加12倍!

那让人不禁疑惑的是,为什么中国人的HCY水平就高呢?

研究表明,我国人群中TT型基因的出现频率高。TT型基因,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第677位点上发生C→T突变,该突变使“还原酶”对热不稳定,酶催化活性降低,使HCY向蛋氨酸转化受阻,体内HCY蓄积,进而造成血浆中HCY水平的升高。

TT型基因在中国人群中出现的几率高达25%,而在北美(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多个国家,这一几率为12%左右。

换句话说,脑卒中的“中国现象”一定程度上也是由国人的基因特征决定的。

4 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负担!

脑卒中的危害很大,最明显的就是高死亡率,前面列举的一系列数字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面对凶残的脑卒中,即便能幸存下来,也很可能逃不过“第二关”——余生瘫痪在床。因为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

数据显示,我国“死里逃生”的脑卒中患者现有700万,其中450万患者不同程度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叶新春教授介绍说,脑卒中发生以后,大脑的耗氧量非常厉害,可在数分钟内引起脑细胞不可逆死亡,进而造成相应部位神经功能缺损。

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器官,它控制着人体的各种功能。如果脑卒中发生,血液无法到达控制身体特定功能的区域,那么身体的这个部位就不能正常工作。例如,如果脑卒中发生在大脑后部,很可能会导致一些与视力有关的残疾。

脑卒中的影响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阻塞的位置和脑组织受影响的程度。而因为大脑的一侧控制着身体的另一侧,所以,如果脑卒中发生在左脑,那么右半部分身体会受到影响,其中包括:身体右侧瘫痪、言语或语言障碍、行动缓慢、记忆丧失等问题;如果脑卒中的位置在右脑,那么左半部分身体会受到影响,其中包括:身体左侧瘫痪、视力受损、记忆丧失等。

另外,语言障碍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最常见的为失语症。失语不但影响患者的交流和生活质量,而且不利于其他障碍的康复,易引起患者的情绪障碍。

除了让患者的生活质量跌落到谷底,高致残率还意味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老武正在上大学的儿子曾经为拯救自己的父亲做过一些努力,他把身边能借钱的朋友、亲戚都借过了一遍,最后还是没有凑出手术治疗费用,也没有拧过执拗的母亲。

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每年用于治疗此疾病的直接费用约为200亿元,这还不包括患者死亡或致残导致的劳动力丧失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

《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2016年我国脑出血与脑梗死的住院人数及人均医药费用均呈增长态势,2016年我国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住院人均费用分别为17787.0、9387.0 元,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61.4%、31.4%。

图为中国2015—2016年脑出血与脑梗死出院患者人均医药费。图源:《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

对于具体花费,叶新春教授介绍说,大部分治疗费用主要发生在急性期,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4.5小时内,需立即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费用9000元左右;对于大血管病变,静脉溶栓的开通率较低,需进行机械取栓治疗,费用6万元左右;此外,绝大多数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还需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以及降压药、降糖药等进行二级预防,每天的口服药物费用约几十元不等。

这还只是治疗费用,并不包括住院费用、生活开销等。很多脑卒中患者背后,一般都有一个疲惫的家庭,患者家人付出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可谓一人中风,全家“瘫痪”。

此外,脑卒中所导致的劳动力丧失,尤其是年轻劳动力的丧失,对渐渐步入老龄化的社会来说,也是沉重的打击。

5 怎样应对来势汹汹的脑卒中?

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的数据显示,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大约有65.7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叶新春教授告诉库叔,目前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主要有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两种方法。在患者发病的4.5小时内,评估病情后需要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于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患者,与家属充分沟通后需进行机械取栓,开通闭塞的脑血管。

图为医生给患者进行动脉取栓手术。图源:爱上邵阳客户端

有研究显示,40%—50%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大血管闭塞,对于此类患者,静脉溶栓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而机械取栓能够尽快恢复缺血区脑组织血流,避免脑组织被进一步损伤。

在中国、美国及欧洲发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指南中,提出以支架取栓为主的血管内治疗,是急性大血管闭塞临床可参考的标准。

但在具体实施上,很多病人家属却并不理解。叶新春教授说,由于机械取栓的治疗技术2015年才加入脑卒中治疗指南,随后开始在全国进行推广,所以很多患者家属对其认知度不高,一些患者家属不愿相信医生的建议而打电话到处咨询,往往耽误了机械取栓的最佳时机。

虽然脑卒中已经有了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这样“猛于虎”的疾病,我们最希望的还是能做到提早预防,不给脑卒中“兵临城下”的机会。

目前来看,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是减少脑卒中发病以及复发的关键。其中,一级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预防或推迟疾病的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讲,一级预防是消除脑卒中的治本之策。

具体来看,一级预防要对存在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酗酒、抽烟等)和家族遗传倾向者进行早期干预,通过健康教育积极控制高危因素,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叶新春教授认为,我国一级预防的难点在于很多国人缺乏相关预防的基本常识,甚至很多人认为“高血压、糖尿病等与脑卒中没什么关系”“脑卒中只有老年人才会得”……这可能与公共科普还不够有关。

近几年,很多医疗机构也在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方面下功夫,比如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级卒中中心,在一级预防方面的投入就比较大。采取了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入社区进行脑卒中筛查、脑卒中健康宣教等措施;通过多媒体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讲解脑卒中的成因、危险因素、可控因素等给予高危人群“警示”,提高其主动预防的意识,并且还提供定期检查建议。

但总体来看,我国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仍比较滞后,公众不但缺乏这种疾病的正确知识,而且对其治疗也缺乏理解,依从性较差,给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也带来了很大压力。

所谓二级预防,就是针对已经出现的预警信号,仔细查找原因,给予积极治疗,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预防卒中的再发作。二级预防的对象,往往是已经有卒中症状或已发生卒中的患者,其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国际相关研究表明,在过去的50多年中,二级预防对脑卒中的效果显而易见。美国卒中协会还曾对二级预防依从性进行研究,发现患者的健康知识与二级预防依从性关系巨大。比如,患者理解为什么服药可使长期依从性提高81%,患者知道药物用完后如何重新取药则可使依从性提高64%。

但我国二级预防的拐点常常在半年左右出现,也就是说,很多脑卒中患者遵医嘱服药的时间通常只有半年,之后就可能自行减药,甚至停药,从而导致了脑卒中的复发。

出现脑卒中时,一定要记住“时间就是大脑”。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通过“FAST”法则快速识别脑卒中:

F(Face,脸):患者是否能够微笑?是否感觉一侧面部无力或者麻木?

A(Arm,手臂):患者能顺利举起双手吗?是否感觉一只手没有力气或根本无法抬起?

S(Speech,说话):患者能流利对答吗?是否说话困难或言语含糊不清?

T(Time,时间):如果上述三项有任一项存在,就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图为“FAST”法则判断脑卒中。图源:ShepherdCenter

在叶新春教授看来,完善脑卒中预防体系,加大科普力度,让更多地区普及脑卒中筛查,是脑卒中防控的重中之重。而在治疗方面,需要建立起更加高效的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让更多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及时接受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

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我们才能打好脑卒中阻击战。

参考资料:

【1】张冉燃《站在“卒中死亡带”上》|瞭望新闻周刊,2016.11;

【2】《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2018.10;

【3】《<柳叶刀>发布近30年中国主要疾病变化,头号死亡杀手竟然是它……》|文汇网,2019.7;

【4】王绪国《中国居民死因排名,第一竟不是癌症!诱因就在身边…...》|科普中国,2019.7;

【5】朱不换《为什么中国人最容易中风》|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2019.4;

【6】Mortality,morbidity,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Lancet,2019.6;

【7】Global and regional effects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ute stroke in 32 countries (INTERSTROKE): a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2016.7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库叔提供15本《5G机会》赠予热心读者。通信业知名观察家项立刚最新作品,用一线的观察、经验、预判与你分享5G时代最先出现的机会是什么,最大的机会在哪里,如何找到属于你的机会。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50)将得到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