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年前是什么时代(300万年前是什么时期)

知史可知兴替。

大约自公元前3500年左右时开始,在北纬30度线上的四条大河流域中先后诞生了瞩目于世界的四大古文明。宜人的气候环境和充足的水源食物是这四大文明起源地共同所具有的客观条件,同时也是文明诞生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可惜的是,在四大古文明的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均遭受了许多的天灾与人祸,这使得得以延续至今的仅剩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至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因,主要取决于中华文明自身所具备的四大特点:

第一、中华文明核心区域位于平坦的平原地形区,西北多山而东南临海,这就使得在全球化到来之前的外患威胁程度被天然的限制。

第二、中华文明是以农耕为核心的农业文明,自给自足的生活相对封闭且稳定,致使社会发生彻底改变的因素较少。

第三、中华文明建立起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集中使得古代中国可以保持较高的效率和充足的人力物力去应对已产生的问题。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又具备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文化包容性以及先进性,从而即便政权覆亡,然而新政权依然会被中华传统文化所吸纳。

第四、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伟大先贤们提出和实施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举措,如秦始皇统一文字等。这些举措促使了中华文明形成了明确的文化标识和文化认同感,保护了中华文化的普及与延续。

以上四个特点在维护中华文明从未断绝之余,同时也是中西方文明的主要区别。后起于欧洲的西方文明因其地处多山的地形区而形成了局部资源单一的客观情况,这就促使了西方商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也导致了统一的政权难以长期稳定和延续的结果。长期的分裂使得西方文明形成了各自鲜明的个人主义文化与民族国家,同时也各自产生了同源但不统一的多种文字与语言,使得西方文化的流传发生了断层,导致了其古文化的部分缺失。

以下对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阶段做以整理与概述,乃一家之言,望有增益:

一、区域文明时期(史前文明时期)

约从300万年之前开始,人类的祖先逐渐熟练的掌握了对工具的制作与运用,从而开始与其他动物产生了差异。这一阶段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时,人类逐渐的掌握了种植与养殖的技术,便开始从捕猎、采集的游动生活转变为了定居生活。

群居的人类聚落随着生产力不断的提升,在维持日常生活必需之外便产生了多余的物质材料,这便是财产的起源。

因为财产的出现,关于财产的分配与权属便促使了“社会契约”与早期政府雏形的产生。

因为生产力的简陋,那时的人类对于自然界充满了未知与恐惧。早期的部落管理者与社会规范往往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这一特点一直延续至近代社会才有了显著改善。

由于这一时期的人类已经开始向着文明时代迅速前进,所以这一阶段便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在新石器时代的末期,中国的大地上萌生了许多的代表文化区,如人们熟知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良渚文化等。而在这些文化聚落之中,良渚文化是已知最为特殊的一个。

良渚文化位于现在的浙江北部附近,是已知史前文化遗存中文明化最高的一支。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在良渚文化区内已经发现了完整的城桓遗址和祭祀场所,并且出土了大量代表贵族权力和祭祀所用的玉器,其制作工艺之精湛与遗址西侧所发现的许多水坝遗址皆向世人展示着良渚先民高超的生产能力。

由于关于城市、王权、祭祀、社会阶层、社会分工以及先进生产力的发现,良渚文化已经具备了人类文明时代的所有必要条件。因此,良渚文明的发现将中华文明的源头延伸至了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位置。同时,良渚文明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重要实证。

但是,由于这时的人类社会还处于萌芽阶段,分散在各地的文化群体还不具备与其他文化产生广泛联系的能力。所以这一阶段被称为区域文明时期。

此时的中华大地如同深邃的夜空,而大大小小的文化聚落有如万千繁星,散布在群星璀璨的中华大地之上。

二、区域文明联系时期(古代文明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城市与早期国家的规模逐渐扩大,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各文明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已是不可避免。在各个区域文明的互相融合与兼并中,一些实力更为强大和信服力更高的文明便逐渐的壮大了起来,继而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文明。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为夏朝。在此之前的炎帝、黄帝以及唐尧和虞舜的相关记载过于简单与模糊而且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因此尚不能确切。此前,由于缺乏相关的考古实证,夏朝只是一个停留在史书中的国家。随着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其出土文物所指向的时间与地域与史书中所记载的夏朝大致对应。但是由于缺乏带有文字的直接证据出土,二里头遗址所对应的国家是否就是夏朝暂时还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时,中国已经存在了可能名为夏朝的同水平文明国家。

在夏朝之后,商汤王取而代之,除掉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的青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与周围的其他文明发生了更为密切的交流。随着河南殷墟遗址的发掘,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与甲骨文使得商朝高超技术水平与真实性得到的确切的证实。同时,位于四川的与商朝同期的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出土了可以媲美商朝的青铜器与精美的金器,其中部分青铜器与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极度相似,这就证明了商朝与古蜀文明有着密切的交流,同时也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多源头文明发源而融合形成的丰富文明。所以这一阶段被称为区域文明联系时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先进的文明文化以其自身为轴心不断的向四周辐射。但是受限制于当时的制度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夏朝与商朝对外扩散的范围还十分有限,与今日中国之版图还相去甚远。

三、区域文明联合与统一时期(古典文明时期)

随着武王伐纣的胜利,作为商朝西方属国的周势力取代了商朝的领袖地位。周朝在建立的初期大量分封了功臣与王族为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完全的行政权力,但需听令于周王室并承担纳贡与防卫义务。

成熟的分封制以及详密的宗法制成就了周朝初期的强盛与稳定。其情形略类似于联邦制,各个地方政权独立自主发展,共同拱卫位于中央的周王室,对其负责。这与之前的夏商两代有着明显的区别。夏商时期的政治体制更接近于松散的邦联制同时带有严重的奴隶制色彩,各个独立的邦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从而联合但是缺乏明确而又绝对的中央政权。

周朝的礼乐制度维持了近400年稳定时期。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断壮大,形式上的礼乐制度渐渐丧失了约束力。随着周王室东迁洛阳,礼崩乐坏的时代便就此到来。

由于周室衰微,个别强大的诸侯国开始忽略周王室的存在,竞相争夺天下共主的地位。这便是“春秋五霸”时期。此时的诸侯国战争还停留在争霸的阶段,目的只是为了让天下诸侯臣服与自己,但是这已经僭越了周王的特权。

渐渐的,诸侯们不再满足于名义上的领导地位,而且诸侯国内部也发生了以下犯上的夺权之争,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自此,争霸战争便开始演化为兼并战争,颇有野心的诸侯们开始着力于吞并其他的诸侯国,最终的目的便是取周王室而代之。

自周王室东迁之后,历经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充满动荡和竞争的社会萌发出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最终,起步最晚的秦国在六代明君的相继努力下,采用高效的法家思想激发出了整个国家的潜能,从而最终由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在诸多完成统一化的举措之中,最为关键的是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对于之后中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秦朝的领土扩张也开始触及到沿海地区。

令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在短短十数年后,秦朝却走向了终点。由于秦朝严酷的律法与劳民伤财的暴政,秦朝的百姓生活压抑而又辛苦。随着宦官赵高的掌权,愈发胡作非为的行径使得全国各地接连爆发了武装起义。在全国百姓的激愤之中,缺乏中流砥柱的秦朝被刘邦和项羽统帅的起义军推翻。随后,二位起义军领袖便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知人善用刘邦取得了胜利并且建立了汉朝。

汉朝并没有沿用完全大一统的郡县制,而是采用了兼顾郡县制与分封制的郡国并行制。这一制度为之后发生的七国之乱埋下了伏笔,而最终由亡羊补牢的削藩令直接导致了诸侯国的反叛。与周朝不同的是,汉朝中央政府保留了部分的郡县制,因此也有充足的势力与诸侯国对抗,所以最终得以平息叛乱,并且逐步的缩小了诸侯国的势力。

与此同时,自东周以来饱经战乱的社会生产力因为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而得以恢复,空前强盛的国力为汉武帝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这一时期,汉朝成就了中华文明第一个盛世。北击匈奴而漠南无王庭、开创丝绸之路、建立西域都护府等均是这一时期的创举,使得中华文明将边界第一次延伸到西域。

然而,这些丰功伟业的背后依旧是广大百姓的牺牲与付出。因此,几乎耗尽国力的汉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诏”以谢天下。而之后的汉朝便不复有往昔的辉煌,同时深受着外戚与宦官的荼毒。虽然未被新莽所覆灭,但是最终还是走向了衰亡。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大势力历经数十年的竞争,最终由曹魏政权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继承了大统。后又由魏臣司马氏篡位并且消灭了江东的孙吴势力而统一了全国。是时,晋朝建立。

由于汉末的乱局,中国的人口大量减少。同时,内乱导致的外患入侵,也使得西方和北方的大量领土丢失。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晋朝并不属于大一统的政权。

晋朝的门阀制度致使社会中产生了许多的名门望族,这些势力强大的家族长期的把持着晋朝各个关键的领域。而后发生的八王之乱却再一次证明了分封制的缺陷。与汉朝不同的是,晋朝没有抵抗住这次冲击。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下,晋朝皇室南迁建康。自此开始了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

随着鲜卑族创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南方的东晋也被刘宋所取代,中国进入了再一次分裂的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多年的对抗最终由北周的杨坚建立的隋朝所终结。自此中国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之中。

在周朝至魏晋南北朝的这段时期,中华诸文明由较为松散的联合逐步演变为强有力的大一统王朝,同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诸国的来往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民族融合,为之后中国的大一统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调。佛教的广泛传入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佛教的思想在之后与中国本土思想发生了高程度的汉化,最终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所以这一阶段被称为区域文明联合与统一时期。

在汉末至隋朝建立的乱世之中,中国社会产生了诸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源于对过往历史发展的反思与总结,最终为之后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与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统一文明成熟与腐朽时期(中世纪文明时期)

隋朝虽然短暂,但是却是重要的承上启下时期。其所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对之后的历代官制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其设立的科举制更是对中国的选官制度以及社会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李氏取代了隋朝后,中国封建史上最为高光的时刻便到来了。唐朝在其之前中国近千年的专制制度发展历程中吸取了深刻的经验与教训,以开放的姿态与成熟的中央集权制度铸就了中华文明史上国际地位巅峰的时期。其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与其所确立的科举制度深深的烙印在中华文化的脉搏之中。唐文化也对于东亚与东南亚诸多邻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如今依旧可以看到许多唐文化的印记。

盛唐的荣光因安史之乱的发生便戛然而止。之后的唐朝虽然仍旧延续了百余年的国祚,但是已经是不复往昔了。随着科举受害人黄巢的揭竿而起,唐朝政权正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在黄巢起义覆灭之后,唐朝已经失去了对许多领土的管辖权。支离破碎的唐朝在朱温的威胁下走向了灭亡,取而代之的便是五代十国时期。

先后继承了唐朝末期疆域的五代与割据地方的十国持续了近百年的对峙,最终由后周的赵匡胤在陈桥驿发生兵变而篡夺了皇权,之后其又扫灭了剩余的地方势力,最终再次统一了中国。而与晋朝相似的是,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宋朝所统一的领土未能达到唐朝时的水平。

宋朝的创立者赵匡胤在总结了自汉末以来包括自己在内的许许多多拥兵自重的武将的造反谋逆行为后,果断的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国策,这使得宋朝的军事能力大打折扣。同时,冗兵冗官的沉重负担一直拖累着宋朝的经济,限制了宋朝的手脚。

不过,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却是值得瞩目的。社会经济的繁荣萌芽了资本主义,也产生纸币和雕版印刷等经济和科技领域的进步。与此同时,身处黑暗中世纪的西方文明也开始萌发了资本主义,之后便在资本主义的促进下发起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将西方社会带入了近代文明之中。而在宋朝涌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制于当时专制制度和农业文明等因素的约束便终究是昙花一现了,这也间接的导致了数百年后中国被迫进入近代社会的结局。

为了对抗北方的辽国,宋朝决定与金国联合。然而在两国合力消灭了辽国后,金国便乘势入侵了宋朝并且掳走了宋徽宗与宋钦宗两位皇帝。而败亡的宋朝则将都城南迁至临安,如东晋一般,偏居江南。

之后,南宋在与金国的和和战战之中并未取得多少的实质性进展,而北方兴起的蒙古势力则让南宋看到了机会。

为了对抗北方的金国,南宋决定与蒙古联合。然而在两国合力消灭了金国后,蒙古便乘势入侵了南宋。与金国不同的是,蒙古并没有打算见好就收,而是要将宋朝赶尽杀绝。

最终,无力回天的宋朝末代皇帝在崖山投海而亡,蒙古势力取得了中国的全部领土。

蒙古势力领袖之一的忽必烈在中国建立了元朝,但是由于严苛的民族政策和自身缺乏政治能力的原因导致了激烈的社会矛盾。最终,元朝成立不到百年便被推翻了。

当朱元璋消灭掉所有的竞争对手后,明朝在南京建立了。不知是对于古往今来权臣摄政的厌恶还是对于自身行政能力的自信,朱元璋废除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这就使得处置全国事物的权力都集合在了皇帝的手中,但是也给之后历任的明朝皇帝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之后,明成祖朱棣设立了内阁,用以程序上协助皇帝办公。而之后的明朝皇帝们则大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厌政心理,最终导致内阁首辅依旧具备了类似于丞相的职权。但是明朝的政治制度的确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强度,对于社会的约束也达到了高峰。明朝在漫长的皇帝不理朝政的期间内,全国的政治系统却依旧有条不紊的运作着,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差池与混乱,这就归功于明朝完备与健全的行政制度。

明朝末期,在现在东北的区域,先前被蒙古人赶走的金国女真人势力经过了数百年的恢复与发展,再次萌生了南下牧马的意愿。而这次的明朝没有了蒙古势力的帮助,再加上李自成起义的冲击,使得女真人如愿夺取了政权。而明朝残余势力在南方坚持许久后也难逃被消灭的命运,最终中国全境悉数被女真人占领。而这女真人所建立的新政权便是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

清朝作为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是其中最为成功的。此番成绩取决于清朝统治者良好的自身素质和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同时,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的八股取士制度也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进一步加固与强化,在维护了社会稳定之余,也造成了社会思想意识的僵化与愚钝,限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而自宋明以来的新儒学在明清两代统治者的手中演化成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得到强化与固化的伦理纲常为社会活动制定了严格的范式并得到了来自行政权力的强制与监督。这一举措在稳固了统治者的权力之余,也使得社会陷入死板的循环之中,缺乏新意与创造力,成为了中国人心中难以摆脱的思想枷锁。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直接影响了当今的中国。其所新增的对于新疆、西藏、云南和蒙古等地区的管辖为中华文明的多民族特性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清朝末期诸多的丧权辱国事件使得领土被蚕食,但是毕竟是瑕不掩瑜的。

自明朝至清朝所奉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直接导致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停滞,造成了近代屈辱的历史开端。而清朝在所谓的康乾盛世结束仅仅40多年后便被英国人敲开了国门,可见其所谓的盛世因为其封闭与僵化的特点而多少有些自卖自夸的成分。

自隋唐至明清的这一时期,专制制度被推向顶峰而后逐渐显现了固化与衰败的疲态。自身拒绝与时俱进的态度在全球化浪潮的面前就只能被动的迎来受人强制的改变。所以这一阶段被称为统一文明成熟与腐朽时期。

当1840年,英国人的军队强行打开中国的国门之时起,中国的近代史便迎来了开端。在此之后的清政府却依旧是顽固与腐朽,最终他们所等到的就只会是灭亡这唯一的结局。

五、统一文明全球化时期(近代文明时期)

由清朝末年开始持续到民国结束的近代史阶段可参见拙作《清末民初变革行止概论1840-1919》,此不复表。

声明:由远及近,史料便愈发完备。故本文前细后粗,若有兴致可自行延伸,感谢诸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