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了不知转型做什么(40岁了如何转型)

在职场中,决定你境遇好坏的本质不是勤劳苦干,而是选择。

决定选择对错成败的关键又在于审时度势。

审时度势是竞争斗争的智慧,也叫前瞻判断。

职场奋斗的过程,其实就是不停地做选择,做判断的过程。

决定你是发达还是平庸,取决于你的判断和眼光。

你任何的投靠和投入,都决定了你未来的格局和结局。

导读:见过很多35岁左右离开了曾经很牛的岗位换行业从零开始找工作的,你们怎么看?

人到中年面临着许多关键性的抉择,换行业重新开始一份工作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常常在自媒体平台上看到关于“35岁”的明显字眼充斥着许许多多关于35岁的提问:

“35岁的人得有多少存款才是正常的?”

“男朋友35岁还没有成绩,是否值得一起走下去?”

这个年龄似乎成为了评判人生成败的分水岭,而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年龄从来都不是职场人的累赘,关键在于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做出正确的抉择并为之付出努力。


为什么要在中年时转行

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也不断出现新的行业模式和新兴岗位,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十年之后不换工作。

有些工作吃的是青春饭,过了三十岁就要筹谋转行;也有些人在自身领域已经有所建树,希望通过转行来完成人生新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需要不断掌握新的工作技能,以适应新的工作机会,这其中也要付出相应代价,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代价是多少以及是否值得。

让一个人放弃他所熟悉的、甚至已有成就的领域而转投他行属实不易,不仅要从零学起、从头干起,更要承担经济上的损失和精神上的压力。

但倘若我们将这些失去都看作是投资,中年转行这件事就变得不再那么难以理解:你并不是在换工作,而是在对一个全新的领域进行投资。

中年转行就像另选树干,在旧有树干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来转爬新树干的难度也越大,在这个过程中,收入的减少和职位的降低在所难免。

但只要选的方向正确,超越旧有职位和薪水也不过时间的问题,因此“退一”能收获“进二”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国外有研究者实验发现,一个人80%的财富是在40岁之后获得的,虽然这只是一个统计数据,甚至含有取巧成分,但是它至少能够说明年龄并不是获取财富的绊脚石。

关键在于如何拥有一颗愈挫越勇、坚忍不拔的心,因此只要认为转换方向是必然,则坚决不能犹豫,等待的时间越长,我们在后半段人生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中年转行意味着重新的开始

转换行业的传统做法是进行周密的规划,按照步骤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发展策略、采取实际行动,一步一步地转行成功。

但这个做法有一个前提——通过总结反省过往经历发掘出“真实的自我”,而“真实的自我”是一个流动的概念,不断在头脑中分析容易陷入决策瘫痪。

正如山本耀司所说:“自我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了解自我的更好方式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通过不断试错以体验各种人生从而塑造新的自我。

两年前朋友用“要换个活法”的说辞离开了从事八年的通讯行业,当时毫不犹豫转身的姿势十分帅气,但做出离职决定的那一刻却需要巨大的勇气,是经历了无数个辗转反侧夜晚的结果。

即便通讯行业是朋友最擅长的领域,但是通宵达旦的加班和日益衰退的职业前景让朋友苟延残喘,强烈的中年危机感已让他无路可退。

因而做出了中年转行的决定,就在迷茫无助之时,朋友考取消防工程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行业前景和政策改革,如今在这个全新的领域做得风生水起。

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我们才能获得不惧怕未来变化的底气,才有可能让生活变得更好。


人生不该被年龄束缚

35岁离开熟悉的岗位选择重新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选择,而产生“35岁危机”的根源是对过去的纠结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因此我们首先要带着归零的心态轻装上阵,抛弃过去的成就、地位和光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正如马云在35岁时辞去公职,带领着底下员工凑出50万创立了阿里巴巴;罗振宇在35岁时因为和领导发生矛盾,被迫从央视辞职,四年后卷土重来推出了全新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

这些故事无一不在告诉我们:对过往背负得越多,身上的行囊越重,脚下的步伐就越慢,迟早会被身后的人超越。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三十而立”,其中的“立”主要指人格层面的独立,可现今社会却对此进行夸大,越来越多人执着于这串数字,并依此对自己进行道德绑架,强行要求自己跟上同龄人的节奏。

比如前段时间建议身边朋友继续考博深造,干回自己喜欢的本行,可对方淡淡一句:“都三十多岁的人了,哪能做不切实际的梦?”

无论在哪个时代,每个人都是独立行走的动物,而年龄也不过是细胞增长的时间,不能成为自我设限的理由。

就像84岁高龄的摩西奶奶不为年龄所绑架,坚信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和儿子骑行川藏线,把人生活得淋漓尽致。

因此不要急匆匆地给自己的人生按下快捷键,更不要为了向年龄妥协而放弃心中的梦想。

文/老夏分析师

有时候,虽然素未谋面。却已相识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