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事故为什么会追尾(723列车追尾事故)

日前,美国海军学会网(USNI)报道了美海军康涅狄格号核潜艇(SSN-22)事故原因:潜航时撞上了一个未知的海底山脉。


在上月的10月2日,美英航母进入南海时候,这艘潜艇同期进入,可惜耀武扬威的结果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康涅狄格号在潜航时撞上了不明物体,随后紧急上浮,以水面状态低速返回关岛基地。有限的公开照片与卫星图片显示,撞击部位位于艇首下方,导致潜艇前部的压载水舱损坏。

之前的文章,对美军潜艇的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撞上海底障碍物,二是撞上水下潜艇,三是撞上潜航器……综合比较,美军自己犯错的可能性比较大,例如人员失职导致潜艇撞击海底。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倒霉,不信你看麦凯恩,还有菲茨杰拉德。”

现在看来,当初的猜测非常准确,美军现已启动了追责程序,潜艇指挥官与当班人员将面临责任追究。至于导致人为失职的原因,可能包括:一是人员思想麻痹,想当然地觉得水深安全。例如,当班作战官问:水深安不安全?航海值班员海图都不看一眼,说:安全!然后,就撞上。二是人员疲惫,随后导致了第一种的原因状态。2017年,两次宙斯盾舰撞船也是因为“缺觉”导致。


统计20世纪以来的美国海军核潜艇事故,加上这一次,一共是11起。从时间上看,前13年较为集中,事故间隔时间短则1年,长为3年。从原因上看,包括触礁、与民船相撞、与军舰相撞,还有纵火,其中与水面舰船撞击占据大部分,原因自然是人为失职导致。这13年中,美军集中打反恐战争,用兵频度高。

2013年后,核潜艇事故减少,水面舰艇事故增多,并且日趋严重,2017年达到顶点,这与对我们的军事围堵有关。在军事威慑中,水面舰艇是最为有效的平台:可展示决心,可被对方感受到,并且可以长时间实施。有理由推断,随着水面平台的老化与优势丧失,在过去几年美国核潜艇的水下威慑进行了强化。

这种措施带来两方面的直接结果:事故概率增加;被发现概率增加。核潜艇属于国家的重要威慑力量,操作需要严格地执行章程,事故背后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例如安全制度落实差、战备要求松懈、人员疲惫、盲目自大等。如果这些问题属于普遍现象,祸不单行不是危言耸听。

一叶而知秋。从这些事故来看,美军想继续进行全球控制以维持现有的利于美国及西方的规则体系,可是世界大局变了,简单来说:一方面是美国已经不是过去的美国:阶层撕裂、经济乏力、疫情失控。具体到海军,堪用的平台越来越少,这就导致现有舰艇处于疲于应对的状态。

另一方面,外部世界已经不是90年代的世界,世界多极化是历史大势。

总之,美国任意妄为的时代结束了。


下面简要统计下20世纪以来的美国海军核潜艇事故:

2001年2月9日,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格林维尔号(SSN-772)向艇上“贵宾”展示紧急上浮,由于没有按照程序进行观察,撞上日本渔业实习船爱媛号,日方9人死亡,包括4名实习的高中生。次年,退役后的艇长到日本向丧生人员亲属当面下跪致歉。

2002年,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俄克拉荷马城号(SSN-723)在直布罗陀海峡与挪威液化气运输船相撞,潜艇严重受损,艇长被免责。

2003年,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哈特福德号(SSN-768)在撒丁岛搁浅,潜艇被拖回国大修,美国隐瞒了事故事实。

2005年,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旧金山号(SSN-711)潜航时撞上了一座海底山脉,导致旧金山号艇艏严重受损,60多名艇员不同程度受伤,一名机械师伤重身亡。

2005年9与5日,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费城号(SSN-690)核攻击潜艇在波斯湾和土耳其货船相撞,未造成严重后果。

2007年,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纽波特纽斯号(SSN-750)在阿拉伯海与日本油船相撞,未造成严重后果。

2009年3月,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核潜艇哈特福德号(SSN-768)和新奥尔良号船坞运输舰(圣安东尼奥级)在霍尔木兹海峡相撞。新奥尔良号水线以下受损,哈特福德号舰桥被撞歪,歪着脖子返回了港口。


2012年5月23日晚上,在船厂维修的洛杉矶级核潜艇迈阿密号(SSN-755)被纵火,耐压壳体烧出裂缝,最终提前退役。调查显示,一名船厂油漆工在和女友吵架后,一怒之下将迈阿密号烧毁泄愤。

2012年10月,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核潜艇蒙彼利埃号(SSN-765)和圣哈辛托号巡洋舰(提康德罗加级)在训练中发生撞击。

2013年,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核潜艇杰克逊维尔号(SSN-699)在波斯湾和拖网渔船相撞,一具潜望镜被撞失。

歪着脖子凯旋的哈特福德号核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