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异征诛(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的下联)

吴氏世系(始祖)

第一世 泰伯,古公亶父长子

【吴君第一代】【得姓始祖】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正月初九生,立国“勾吴”,以国为氏,在位49年,卒于殷帝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岁,娶卜氏,吴氏开氏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葬今江苏无锡鸿山。

【古迹】泰伯墓: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高2米,直径3米,墓顶填黄土,墓碑四方形,正面刻“泰伯墓”,墓前矗立两根高大华表,华表上雕威武雄狮,墓前建有供祭祀的享堂,建于1818年,享堂门旁石上镂有齐彦槐书的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同天辟一杯万古江南”;泰伯庙:又名至德寺,为纪念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大殿前有明代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唐代诗人陆龟蒙《和泰伯庙》一诗“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事迹】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之子昌,太伯携弟仲雍逃到荆蛮句吴,建立吴国。

【考证】《诗经·皇矣》曰:“帝邦作对,自泰伯、王季”。孔子:“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下天让,民无得而称焉。”刘昭云:“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界上坪有旧宅,其井犹存。” 

一作太伯,姬姓。岐山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人,后南奔荆蛮,定居梅里平墟(今无锡县梅村镇)。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年,卒于武乙四年。泰伯父亲亶父,号古公,居豳时,克缵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戴之。然被狄人所侵,事之以币皮、犬马、珠玉、不得免,遂离豳迁居岐山下周原,改国号为周。古公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子昌有圣瑞,古公昵爱之。欲立季历以传昌。是时,商道衰,周室盛,古公有翦商之志。泰伯、仲雍望风知指,便遵依父志,让弟季历继承王位。 殷帝祖甲年间,古公患病,泰伯、仲雍托命采药远走,联袂奔至荆蛮,随乡入俗,断发文身,示不可用。荆蛮义之,从而归附得千余家,被奉为当地君主,僻处东南梅里,自号“勾吴”。“泰伯三以天下让”精神可嘉,闻名于世。泰伯立国后,治理有方,数年之间,黎庶殷富。是时,殷末世衰,中原侯王屡相用兵,恐及于荆蛮,故泰伯起城。 泰伯城周三里200步,外郭300余里,在西北隅,名曰“故吴”。自21世夫差亡国后,此城才废弃,称为“故吴墟”。至唐代还保存城内宅、井等遗迹,世变沧桑,历遭破环,至今故城遗址已荡然无存。 泰伯立国后,大力兴修水利,开凿太伯渎职(俗称伯渎港),这是一条长七十八里,宽十二丈的人工运河。又复教民耕织,从西北移植文化于东南,并且逐渐兴起了制陶和冶铸业。 泰伯在位四十九年,上寿九十有一,于梅里东之皇山(今称鸿山)。东汉桓帝永兴二年(一五四),命吴郡太守麋豹监修泰伯墓,并在泰伯故城中“即宅为祠,建造泰伯庙。每年正月初九,相传为泰伯祭祀瞻仰者众,形成闻名于世之“泰伯庙会”。  

《史记 吴太伯世家》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索隐述赞】太伯作吴,高让雄图。周章受国,别封于虞。寿梦初霸,始用兵车。三子递立,延陵不居。光既篡位,是称阖闾。王僚见杀,贼由专诸。夫差轻越,取败姑苏。甬东之耻,空臱伍胥。

第二世 仲雍- 古公亶父次子

【吴君第二代】【传姓始祖】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四年庚子,与兄泰伯同奔吴,在位5年,卒于殷小乙九年辛未,享寿92岁,娶万氏,葬虞山。子二:季简、居简

【古迹】仲雍墓:在江苏常熟西北的虞山,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是清乾隆年间建,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第二道正面是江南督学使曹先题的四字牌“南国恭友”,第三道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两侧石柱上刻一楹联“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牌坊之后,墓上有四块墓碑,正间一块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题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  

【事迹】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之子昌,太伯携弟仲雍逃到荆蛮句吴,易服毁容,完全改从吴人文身断发习俗,以江苏无锡东南梅里(今梅村乡)为都城,建立吴国。


名熟哉,一名虞仲。生于殷武丁四十四年,卒于殷帝乙二年。古公亶父次子。古公三子季历之子昌有圣瑞,古公欲以国及昌,仲雍承父意,遂从胞史泰伯借为父采药为名,南奔荆蛮,断发文身,示不可用。泰伯无子,薨后由仲雍即位为勾吴国君。在位五年,享寿九十有二,卒后葬海虞山,即今常熟市之虞山。武王灭商后,追封为吴伯。  

【资料】仲雍(生卒年不详),吴国第二代君主。又称虞仲、吴仲、孰哉。商末周族领袖古公亶父(后称周太王)之次子。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钟爱幼子季历之子昌(后称周文王),意欲传位于季历后立昌。仲雍与兄太伯体父意,主动避位,从渭水之滨(今陕西岐山之地)来到今无锡、常熟一带,断发文身,与民并耕,当地人民拥戴太伯为勾吴之主。太伯身后无子,仲雍继位。仲雍死后,葬于虞山,其子季简即位。仲雍历来被奉为吴地和常熟的始祖。今江苏常熟市虞山东麓有仲雍墓。

【附】季历 古公亶父三子

【资料】季历,姬姓,即位后称公季,周武王灭商后追尊为王季。是作周之祖古公亶父少子(三子),周文王之父,其兄太伯(也称泰伯 ) 、虞仲 。  

  据《史记》的《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周族的开基之祖古公亶父觉得自己的少子季历最为贤明,更为可贵的是,季历的儿子昌有圣瑞之兆。古公亶父赞叹道:“我的后代当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历,以便将来能传位于昌,所以两人便逃亡到了荆蛮,按当地风俗身刺花纹,剪短头发,而让位给季历。而太伯和虞仲后来在太湖流域创建了吴国。  

  季历继位后,称公季。他秉承古公遗道,发展农业,推行仁义,诸侯很多都归顺了他。在加强与商的政治联系的同时,他还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使周族成为商朝后期在西方的一个强大的部族。商王太丁(文丁)时,季历受封为“牧师”(牧畜之官)。后因来商王文丁害怕周族不断强大,就找机会杀掉了公季。  

史书印证

《史记·周本纪》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犇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史记》中对季历的具体活动记载不多,而《竹书纪年》中却简单留下了季历的一些记载:     

1、(商王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珏,马八匹;     

2、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3、(商王)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     

4、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     

5、太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6、太丁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7、文丁杀季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