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月12日是什么节(每年12月12日是什么节日)

经夜渔祭后, 大家白天集中休息,夜晚出海捕鱼,连续 个月后,给每人分配已捕得的飞鱼,然后分散回家。

五月一日,是举行“昼渔祭”的节日,过了这一 节日 后,就开始白天捕鱼,用钓丝钓鱼,可以获得除飞鱼外的 其他种类的鱼。可见他们的节日祭仪与渔业生产的关系十 分密切。

居住在湖南、广西等地山区的瑶族,过去主要以从事 狩猎为生。现在滇桂边界的蓝靛瑶人,还经常从事狩猎活 动,猎获物按照“见者有份”的习俗进行分配。除枪手多 得一份作奖赏以外,其余的全部平均分配,连外寨来的客 人也可以得到一份。他们在农历三月初三要过“干巴节”。 从二月下旬开始作准备,决定在节日上山打猎的村寨,要 烧炭、修枪、春火药、打码子(枪砂)等;决定节日下河 捉鱼的村寨也备办有关的用具。家家用糯米制粑粑,酿酒 以备节日食用。到节日清晨,男子扛枪上山猎兽,猎得后 大家平均分配。 妇女在家宰杀鹅鸭,制作五色糯米饭,准 备丰盛的宴会。下河捉鱼的也于清晨出发,一天所得的鱼 也是平均分配。到夜晚,大家互相走访,饮酒吃肉,将 部分鱼和兽肉制成有特色的佳肴,剩下的就放在火塘上方, 慢慢烤干,做成美味的“干巴” 用以招待亲朋好友。这就 是十巴节名称的由来。

云南省鹤庆县东、西山区的彝族人黑话支系,每年农 历正月十五日要过巴乌节 ” 即打猎归来,庆祝猎获丰收的日子。过去这里的猎人每逢猎获野兽以后,都要当即开剥猎物,将兽头交给组织指挥人,兽皮归开枪命中者, 兽肉则交给有关的人去烧烤。随后,猎手们拿兽头的在前 披兽皮的在后,其他猎人扮成兽类尾随在后,跳起欢乐的 巴乌舞,共庆狩猎的成功。兽肉烤熟后,大家停止歌舞, 共享美味。后来逐渐演化为定时举行的节日。届时,以12 面木鼓、12面铜锣、12支唢呐(闰年时用13之数)组成 乐队,由36名年轻姑娘分别披上虎、豹、熊、鹿、麅子 麂子、狐狸、兔等毛皮,或头插锦鸡、 、鸟雀的羽毛,扮成 各种鸟兽,围着火堆起舞,模仿兽鸟叫声,并表现它们的 各种姿态。而猎手们则手持钢叉、弓弩,围住装扮成兽鸟 的“猎物”,以相反的方向旋转跳舞,边跳边作狩猎的动 作。这一天的节日,也就称为“巴乌节”。除此以外,还有 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表演。

云南的纳西族重视畜牧业生产,每年二月初八,要举 行建丹节,即牧童节,主要是慰劳牧童。到了这一天,村 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代替牧童放牧,而附近的年轻伙伴要 拼凑肉食好菜,请牧童在野外欢聚用餐,以示慰劳。同时 还要举行祭三朵神(北岳神).的祭仪,以求神灵对牧童和 羊群的保佑。居住在泸沽湖边的纳西族支系摩梭人,则要 在每年十二月十二日祭祀牧神,过“祭牧神节”。这天 早,家家准备丰盛的早餐,必须要煮一个猪心,在饭前先 祭牧神,以求对放牧牲畜的保护。在节日这天,牧人要受 到优待,给他们穿新衣,主妇分食时要把最好吃的部分给 他们,并要多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