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军事演习什么时候(北京军事演练)

1981年9月14日,河北省张家口以北的一片大平原上,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

排列好的炮车率先发动,向着远方的既定目标打出一发发炮弹,紧接着坦克部队顶着阵地上弥漫的硝烟出动。

坦克车后,一架架武装直升机有序升空,在天空更高的地方,轰炸机群、战斗机排成序列,也在向地面喷泄炮火。

机械部队出动后,步兵紧随其后,战士们冒着猛烈的炮火奋勇向前……

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军委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演习,这次演习,部队共投入海陆空共11万兵力,总花费有2500万之多。

在这次演习之前,有人以花费太大为由反对,但邓小平同志却拍板定了下来,事后收到的效果,也证明了小平同志的高明和远见。

“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华北大演习”,是在当时环境下一次展现中国实力的行动。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政治经济都在飞速发展,但是外部环境仍然不容乐观。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前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就一直想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为了在争夺中取得优势地位,他们又不约而同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划分地盘”。

这一时期,虽然随着尼克松的访华,中美关系进入了难得的“蜜月期”,但也只是表面上的和睦。

另一方面,中苏关系此时也不断恶化,在边境地区甚至两国陈兵百万,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虽然中国不惧战争,但对于当时想要稳下来发展国内经济的中国来说,必须有一个合适的机会,来展示中国的军事实力,让美苏安分。

而在这个时候,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是体现中国军事实力的最好方法。

军事演习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检验军队的战斗力,看军队能不能适应当当下的作战要求。

适应当下的作战要求,也是在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自卫反击战虽然胜利了,但是解放军在这一战中,伤亡情况也很不乐观。

实战中暴露出来的,除了干部指挥能力弱、部队协同作战能力不强之外,基层官兵对于先进武器的使用,也有明显的不足。

用模拟实战的方式,让官兵在演习中得到锻炼,也是组织这次实战演习的目的。

1955年,1959年和1973年,解放军也先后组织过大规模的实战演习,只不过当时最大的一次只有5万人参加。

当时的实战演习也各有侧重点,而在内外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的1981年,再进行一场有针对性的大演习,对于全军来说,也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所以在中央军委举办的全军高级干部战略问题研究班,大家决定了要在华北地区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演习,当时为了保密,中央军委把这次秘密会议叫做“801会议”。

在“801”会议召开之前,总参谋部针对当时的形势,提出“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也得到了聂荣臻、叶剑英和徐向前三位开国元帅的认可。

1980年9月30日,总参的杨得志、杨永和张震三位将军在向邓小平同志汇报时,将这一战略方针,还有三位老帅的意见一一向邓小平同志做了汇报。

邓小平同志不仅明确肯定了他们的观点,还当场表示,自己要在“801”会议上讲话。

在随后的讲话上,邓小平同志明确赞成“积极防御”这个方针,并表示我们要持续作战,叶剑英元帅也做了发言。

叶帅在发言中提出:在这个方针下,全军要抓好训练,特别是合成军队的作战训练。

为了落实“801”会议的精神,总参提出,可以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实兵演习,演习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方向,各有针对性。

当演习的方案上报到中央军委之后,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同志却拍板决定:要搞,就搞大的!

要搞就搞大的

“801”会议决定了举行实兵演习后,就立即制定了演习的方案。

总参最初制定的演习方向有三个:在华北地区组织防御作战演习,在西北地区组织阵地防御战、运动战和游击战的“三战”演习。

在渤海湾一带,可以根据地理条件,组织防御登陆的演习。

经过大家的反复研究和讨论之后,总参最终决定,首先在华北地区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的主要方向为防御作战。

演习的具体地点就定在张家口以北的地区,由北京军区组织实施,因为这次演习是在“801”会议上提出的,所以演习代号为“802”。

总参决定出来之后,北京军区也迅速制定出了具体的演习方案,北京军区司令秦基伟作为演习负责人,在1981年2月底举行的军委办公会议上做了汇报。

会议原则上同意了北京军区对于演习方案的计划,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志仍有顾虑,他们担心这么大规模的演习,会在国际上产生不良的影响。

而且北京军区这次制定的演习方案,在建国以来,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军委的同志也担心这会给财政造成压力。

所以会议上也有些同志提出:演习规模是不是可以小一些。

但是秦基伟贯彻“801”会议的精神,重申了大规模演习的重要意义,双方在会议上并没有达成一致。

会议的最终结果,是让总参和北京军区再讨论一下,准备大、中、小三个方案,最后再由军委审批。

最后制定的三个方案把演习规模分别定位方面军规模、集团军规模和师一级规模。

根据规模的不同,参与演习的兵员数量分别是10万人、5万人,最后师一级规模的只搞图上作业。

后两个规模小的方案是总参拟定的,第一个方案是北京军区拟定的,这个方案除了规模大、参与人数多之外,训练的科目也最全,一共有四个。

这四个训练科目分别是:模拟敌军坦克集群进攻、空降和反空降、阵地防御和反突击训练。

这三份演习方案制定出来后,就被统一报送到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处,由他做最后的决定。

邓小平同志听完汇报之后表示,大规模的演习,我军很长时间没有搞过了,通过演习也可以鼓舞士气,要搞合成军,地上有,天上也要有,要搞,就搞大的!

邓小平同志还表示,大规模的演习,对于提高军队的实战水平是有好处的,所以就按照第一个方案搞一次,既然要做演习,就要收到训练军队的目的。

对于花费过大的事情,邓小平则大手一挥:钱还是要花的,节约一点儿就是!

除了实战训练,邓小平同志提出,阅兵式和分列式也很久没有搞了,这些可不是形式主义,这对部队的作风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邓小平同志还特别提出,实战训练完之后,搞一次阅兵,把军队的威风摆出来给大家看一看。

邓小平拍板定下演习规模的事情之后,参与演习的部队都沸腾起来了,这么大规模的演习,是我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也让大家非常振奋。

外亮军威内显团结

随后演习的各项工作就有条不紊地进行起来。

在军委的批准下,全军成立了以总参谋长杨得志将军为组长的全军高级干部战役集训小组,演习导演部则由北京军区的参谋长周衣冰负责。

5月20日,总参对全军下发通知,将演习的参加人员、内容、时间等具体安排做出了详细规定。

演习的设想是以红蓝对抗的方式进行的,蓝方为假想敌,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起全面进攻。

蓝方的攻击方式是,先使用核武器和远程航空部,对红方的纵深目标实施打击,然后再出动装甲车和坦克集群,夺取红方战略要地。

红方为防御方,代表中国,在发现蓝军大规模进攻后,迅速组织防御,掩护国家进入战时机制,粉碎蓝军的进攻。

详细方案制定好之后,各参演部队就投入到了军长的训练中。

由于演习训练时,正是夏季最热的时候,官兵们克服困难,白天在酷热的天气下摸爬滚打,晚上就住在简陋的帐篷中。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参与演习的官兵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大家都兴致高昂,只等“亮剑”的那一天。

1981年9月14日,演习正式开始。

随着号令响起,炮兵先发制人,炮弹像雨点一样,密集地投向预定的目标地点。

炮兵轰炸过后,地面上,红蓝双方上千辆坦克、装甲车展开对战,在空中,双方的武装直升机、战斗机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空战。

在这样强大的阵势下,演习场地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时不时有爆炸声响起。

红方步兵也不甘示弱,冒着猛烈的炮火向前冲锋,看着精彩的演习场面,观摩席上掌声不断。

在演习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也来了,他在观摩席上看完了演习的整个过程。

最后一天的演习中,红蓝双方展开激烈空战,蓝方飞机不断打击目标,红军也以火炮回击,看到紧要关头,邓小平同志也忍不住起身鼓掌。

当看到代表中国一方的红军在航空兵、炮兵的支援下,对蓝军实施“反突击”时,邓小平同志再一次高兴地站起身来,边鼓掌边夸赞“打得好”。

9月19日,对抗演习结束,参与演习的部队迅速整队,进行了阅兵式和分列式的汇演。

当天上午9点30分,装甲兵、工程兵等组成53个地面方队,以整齐又威武的步伐,走过检阅台。

航空兵组成6个空中梯队,也按照预定的队列,通过阅兵场上空接受检阅。

之后,邓小平同志在秦基伟的陪同下检阅部队,参与检阅的11万官兵排成整齐的队列,接受全军统帅的检阅。

阅兵仪式之后,邓小平同志发表总结讲话,称这次演习检验了部队建设的成果,不仅体现了现代战争的特点,又提高了部队的整体素质和实战水平,演习是非常成功的。

事后统计,这次演习除了出动的兵力是建国以来最多的一次之外,花费2500万元,比之前的预算少了很多,这也是切实贯彻了邓小平同志“该花就花,力求节约”的要求。

结语

华北大军演,不仅对我军是一次锻炼,也让国际上看到了我军的整体实力,也收到了震慑外部力量,为我国发展经济赢得了和平安稳的环境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我们准备华北军演的时候,前苏联也于1981年9月初,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

前苏联的这次演习,也以红蓝对抗的方式进行。

在这次演习中,苏联投入的兵种有机械化部队、防化部队、中远程战略导弹部队和空军航空部部队,演习中的坦克数量,比当时中国全部的坦克数量还要多。

苏联的军事演习是以“北约”为假想敌进行的,但是在当时复杂敏感的形势下,对中国也有相当大的压力。

如果当时中国没有这次华北大演习,其他的不说,光声势就会被前苏联死死压制,那么国际环境上中国的处境也会变得相对艰难一些。

所以当时的“华北大军演”,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重大,这无疑也体现了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领导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