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金融中周期匹配法什么意思()

我国地方性中小法人银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三农’”为市场定位,一直是服务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践行者。推动普惠金融取得长足进步,将更有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

努力实现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质升”

一是提升专业能力。发挥出其决策链条短、决策效率高、响应速度快等特点,体现出其专、精、灵活等优势。不断健全专业化经营、管理、明确分工,形成合力;设立专业支行、特色支行,成立普惠金融服务中心或事业部,建立普惠金融敏捷组织,打造普惠专营团队。匹配差异化服务,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移,针对普惠金融需求短、频、快、急等特征,推出更便捷、灵活、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客户需求而变。

二是构建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内部机制体制,强化对普惠“敢贷愿贷”的内生动力。严格落实“普惠金融类指标在内部绩效考核指标中权重占比10%以上”的政策要求,改进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优化内部绩效考核评价,根据普惠金融特点,单设考核指标,加大分值权重,完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机制,并给予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优惠或经济利润补贴。将授信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度有机结合,探索建立授信尽职免责工作机制和申诉异议渠道,解决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认定难”“申诉难”等问题,激发从业人员工作动力。

三是推动科技赋能。不断提升数字化水平,推动金融科技赋能,解决普惠金融中信息不对称,突破存在的困局和短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完善针对普惠金融的信用评价模型、风险管控技术和批量授信审批机制,提高客户识别和信贷投放能力;增强能贷能力,实现普惠金融中的首贷、信用贷的突破,实现营销模式和服务模式的突破。

不断细分普惠金融市场、服务和产品

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金融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普惠金融领域还需要做许多工作。为此,中小银行应发挥出自身“地缘、亲缘、人缘”的天然优势,不断细分普惠金融服务市场,在经营模式、服务、产品等多方面充分体现差异化和特色化。

一是打造特色化专业机构。中小银行应全面提升对本土市场的深刻洞察和差异化深耕能力,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位优势、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情况等,把握国家重大战略及地方发展规划等带来的发展机遇,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在特色普惠领域进行深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打造特色金融专业品牌,如科创金融、文旅金融、绿色金融、贸易金融等,实现与其它类型银行错位竞争,共同发展。要发现和满足真实金融需求,对普惠金融市场进行深入细分、分类施策,优化金融服务的地区、产业、行业分布结构,丰富供给手段,让客户经理成为某一细分行业的专家,提升在各细分市场中服务的能力、水平和效率。

二是突破金融服务周期。普惠金融客户多是成长型企业,经营发展是跨周期的,收入波动也比较大,需要与之匹配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中小银行应进一步发挥对客户知根知底的优势,改进信贷产品、技术和服务,不断提升跨周期金融服务能力;要结合客户所在行业资金需求特点,根据其发展阶段、经营周期、资金需求特点,提供在期限、使用条件和还款安排等方面更具弹性、更有稳定预期的金融产品,尽可能与客户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实现产品梯度划分,丰富年审制贷款产品,推广“随借随还”模式,客户“有钱就还、需要就用”,可以随时办理、支用,满足不同情形下的普惠金融需求。

三是聚焦园区和社区。做好社区金融,中小银行应充分发挥其网点集中在某一区域的优势,深入社区、深入客户了解实际情况,进一步发扬“扫街查数”和“走村串户”精神;构建社区生态金融圈,推进社区建档和客户建档,开展社区客户全面授信。做大园区金融,中小银行应依据各地产业、行业发展优势,在园区金融方面深挖细掘,制订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做出特色,做到独创;可在园区设立专业性网点,深化产融合作,发掘和创造有效融资需求。

四是下沉到县域和乡镇。中小银行应持续下沉服务重心,服务好县域乡镇小微企业和“三农”。统筹布局县域网点,努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便民网络,完善“县域支行+乡镇支行+农金站或惠农服务网点”的布局体系,将小微金融服务不断向下、向小、向农村延伸,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乡村居民提供结算、理财等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推进“整村授信,覆盖到户”,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办妥授信,获得生产周转款、生意启动金和家庭备用金。

五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赋能,建立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型,改造信贷发放流程;深入挖掘整合银行内部客户信用信息,加强与征信、税务、市场监管等外部信用信息平台的对接,实现普惠金融精准滴灌;增加信用贷款额度,加大对“首贷户”的信贷投放力度,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使普惠金融群体能够均等占有金融资源,享有优质金融服务。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赵然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