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人喜欢干什么(发达国家人喜欢干什么工作)

一、消费为什么疲软

今天我们聊消费,在五一黄金周之前,广东各地都开始撒消费券。让大家赶紧出门吃吃喝喝,旅游购物,已经成了各地政府的重要工作。

如今我们的政府,真的太需要居民去消费了。

因为中国这边疫情反复,同时美欧一直希望把订单交给到东南亚,我们今年的外贸出口确实出现了下滑。

欧美那里赚不到钱,那只能多靠自己,靠我们自己的大市场,内循环。

但是客观分析,五一这波消费券撒下去,效果肯定没20年那波好。原因很简单,大家口袋里是真没钱了,剩下的那点钱,也是真不敢花。

遥想当年,中国游客还在满世界买买买,怎么现在让大家在家门口买买买,就这么难呢?

有钱的不消费,是因为资产在缩水。房价不涨了,股票基金崩塌了,公司规模缩小了。有钱也不花了,得给未来做准备。

而广大的无产兄弟,消费主要靠工资收入,我们国家现在一半都是从事服务业。在疫情影响下,服务业的打击是最凶的,就算是体制内的工作,收入都在下滑。很多人,甚至已经从原来的公司光荣毕业,短期直接没了收入来源。

居民没收入,市场就没消费,企业赚不到钱,更加发不出工资。

这样的恶性循环不打破,撒再多的消费券,结果你我都知道,看破不说破。

其实这样的消费困境,日本在上个世纪也遇到过。

回望那段历史,你就知道,接下来的中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这里提前剧透,接下来的剧情很刺激。

二、日本消费由盛到衰

在消费低迷之前,日本人是先风光过的,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进入泡沫经济,那个时候日本人消费有多狂?

一到假期,每天有4万大妈飞奔海外。机场放的歌,歌词翻译一下是:无敌的国民性不可一世,钱,有的是。张召忠跑去美国,隔壁日本旅游团指着一栋楼,就商量要买下来,骑了举座一脸。

日本政府在1989年,不但不用发消费券,反而是推出了消费税,但丝毫没能阻止日本人花钱的欲望。

戴安娜王妃数次访日,10万民众涌上街头围观王妃。全日本女孩都在抢购王妃款波尔卡圆裙与垫肩夹克。

那几年,与日本女孩约会有通用法则:去餐厅消费不能少于5万日元,一周至少去一次电影院,一个月要看三场偶像演唱会。

过一个平安夜至少要花40万日元。卡地亚经典戒指,蒂芙尼心形钻坠和东京赤坂王子酒店,是平安夜标配礼物。

日本第一批月光族诞生了。每个年轻人平均手握6张信用卡,全国个人金融消费暴增至1.7兆日元。

泡沫总是美好的,什么都来得那么容易,欲望肆意挥洒,无敌的国民性不可一世,钱,有的是

随后90年代泡沫破裂,日本的好日子结束了。整个社会的消费转向低迷。

没了金主,银座夜总会每晚12点准时打烊。下班后,陪酒女郎再无无豪车接送,只好坐地铁骑单车。

残存的高尔夫爱好者只能在家挥杆。昂贵的镶钻球杆卖不出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游戏,《大众高尔夫》97年倒是卖出了213万套。

同时,另一种生意开始崛起,一个叫柳井正的男人,眼看自己西装生意不行,转型做廉价休闲服。

一开始担心没生意,跑去电视台打广告。

结果清晨6点,广岛的第一家店外便排起长队,门店实在太火,柳井正跑去电台劝说,“请大家不要来了,排队也进不了店”,但是囊中羞涩的日本顾客,依旧踏破了这家店的门槛。

几年后,门店改名优衣库,并于1999年成功上市。

繁华坍塌之后,村上春树迷上去二手店淘旧T恤。

一次,他在夏威夷用1美元淘了件印有托尼瀑布字样的T恤。

此后他灵感爆发,写出短篇小说《托尼瀑布》。

小说大获成功,那件二手T恤原主人,一位美国议员找上门,想请村上春树打一场高尔夫球。

村上春树说:我TM最烦高尔夫球。

三、后来发生了什么?

那个时候日本这类的故事很多,繁华落尽,消费低迷,很多行业萧条了,新的机会也会出现。

我们总结一下,90年代后的日本,消费出现了哪些特征?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速一直放缓,那么这些特征无疑将在中国一一上演。

1、人们不再为高品牌溢价买单,优衣库、无印良品这种象征去品牌的品牌崛起,大家消费的关键是性价比,最火的品牌都是便宜的品牌。

2、商场开始萧条,便利店和药妆店兴起。商场代表的是消费升级,居民手里没钱了,各种需求就倾向于去更近的便利店完成。而药妆店,其实也是各种廉价的护肤用品,而且还可以赚海外的游客的钱。

3、单身比例显著提高,因为结婚的人少了,买房买车的人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精神类消费,比如宠物经济,动漫手办等等,这一点当下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应该很有感触。

归纳到最后,特点就是两个字:便宜。所有的消费需求,都在寻找更便宜的解决方案。谁能更便宜,谁就能在这个困难的消费环境中,生存下来。

90年代后的日本,还有特征十分突出。那就是老龄化和少子化,我们今天还在焦虑的问题,日本早就麻了,年轻人不生孩子,老年人长命百岁,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消费现象的诞生。

首先,年轻人不生孩子会发生什么?那就是一个孩子,上面有一堆大人看着,因为老人长命百岁,很容易就四世、甚至五世同堂,一个孩子出身,就有25岁的爸爸,50岁的爷爷,75岁的曾爷爷和100岁的高爷爷同时看着,这一个孩子的消费空间能不大吗?

今天的中国,老龄人口占比是 15%,和 90 年代的日本又刚好相当。

如果我们中国也发生超级老龄化,你也不用太害怕,因为日本已经发生了。

在日本, 65 岁到 74 岁的人群,不叫老年人,而叫超中年人群,他们还是在上班的,对他们来说,职业训练中心、体能保健类产品,甚至健身俱乐部,都还很有市场。

而 75 岁到 84 岁的老年人,基本上已经退休,闲暇时间很多,他们更关心如何盘活手中资产,所以一些养老地产会兴起,比如日本的永旺商场,就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商场。商场里,不仅会放很多老年人听的音乐,在商品设计上,比如杯子,走的都是半个世纪前流行的风格。

到了 85 岁以上,这时候需求又不一样了,钱存着没意思了,他们会购买一些提升生活质量的服务,比如保姆机器人,这些年规模直线上升。机器人可以把老年人从床搬到轮椅上,而且自带排泄处理装置。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公司大多诞生于日本的 90 年代,而中国目前老龄人口占比正好相当于 90 年代的日本。中国在这几年也会有很多类似的公司诞生。

四、总结:

同样是面对美国贸易战,经济增速放缓。

日本趟了一条路出来,对我们是有启示意义的。

比如当高端产业被压制,日本成功的开辟了第二战场。

比如家电、电子消费被美国压制,日本就转向了上游高附加值核心部件,今天各种电子产品产品的核心零部件、上游化学材料,日本保持着绝对优势。

比如面对养老金的压力,日本2000年出台了《介护保险法》,规定所有国民,从40岁开始就要缴介护保险费,然后个人到65岁以上,护理费用的90%由保险承担。

当然失败的经验也有:比如日本政府于 2003 年首次提出了“观光立国”战略,是所有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把旅游业作为支柱型产业的,且这个所谓的支柱产业,有一半收入靠的是中国游客,这两年这根柱子肯定是被疫情干瘸了。

对我们来说,我们不想要那种死气沉沉的“低欲望社会”,就需要中国找到自己的产业突破口,创新再难也要创新,因为人民改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不会变。

本文源自同花顺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