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象力的人是什么(没有想象力的人是什么人)

【材料】

《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建安十三年 公元208年

周瑜、程普将数万众,与曹仁隔江未战。甘宁请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

益州将袭肃举军降,周瑜表以肃兵益横野中郎将吕蒙。

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

【译文】

周瑜、程普率军数万,与江陵的曹仁隔江对峙。甘宁请先取夷陵,甘宁军一到便轻取夷陵,入城防守。

益州将领袭肃率军投降孙权,周瑜上表请求把袭肃的部队拨给横野中郎将吕蒙。

吕蒙极力称赞说:“袭肃有胆识才干,而且仰慕归化,远来投奔,从道理上讲,应增加他的兵力,而不应夺去他的军权。”孙权赞成吕蒙的看法,归还袭肃的军权。

【解析】

一、江陵之战的意义

赤壁之战后曹操率军退回北方,留了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其目的就是要控制长江以北的荆州地区,将半个南郡半个江夏抓在手里,以图卷土重来。

江陵这个长江边的城市是刘表的军资重地,城防必然坚固,物资必然充沛,让曹仁捏在手里就是进攻江东的桥头堡,孙权是绝不会答应的。

为什么说江陵是曹操进攻孙权的桥头堡呢?

众所周知,东吴水战牛逼陆战垃圾,水军三万可完虐荆州水军六七万,陆军就不用说了,毕竟合肥城下孙十万的名头不是白给的。

在这种形势下,曹操要灭东吴,必然要派出中原的陆战部队渡江作战,但军队不是钢铁侠,要吃要喝的。

而如果在长江里干不过东吴,那就不敢轻易派兵渡江,渡江的部队少了会被包围歼灭,渡江的部队多了,东吴是打不过,但人家可以通过水军断补给线啊。

你人过江了粮食过不去,人家坚壁清野不跟你打,百万大军三天就要饿昏头,而占领了江陵,假以时日就可以在长江上训练出一支足够和东吴匹敌的水军,剥夺东吴在运输线上对大部队的威胁,这样一来,渡江部队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补给,一旦曹军在长江南岸拉拢到人心建立起根据地,东吴的末日就不远了。

所以江陵城周瑜势在必得,包括刘备时期也是一样,南郡的江陵在关羽手上,孙权决不罢休,因为这事关东吴政权的安危,哪怕背弃盟约也要夺回江陵。

于是乎,赤壁之战后由周瑜领衔的江陵之战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二、关于周瑜

益州牧刘璋闻曹操克荆州,遣别驾张松致敬于操。

当益州牧刘璋听到曹操轻取荆州以后,便立刻派益州别驾张松向曹操示好结交。

那么刘璋是怎么示好的呢?我以为这就涉及到材料中的益州将领袭肃了,曹操南下荆州时期,刘璋同时派袭肃从巫山秭归一线出夷陵,其目的其实就是提前布局,见机行事。

如果形势混乱,打得不可开交,那刘璋就趁机浑水摸鱼,命令袭肃攻占荆州西部的土地;如果形势明朗,不管是刘琮还是曹操获胜,那刘璋就会说自己是派袭肃来帮忙的。

结果战事大大出乎刘璋的意料,根本没有什么抵抗,荆州就投降了,曹操胜出,所以这个时候刘璋就派出张松,表示自己派袭肃来助战,共击江东。

但当时曹操势力正旺,拥兵二十五万,根本看不上刘璋派来的这点部队,加上张松颜值又太低,以及反感刘璋这种变色龙墙头草的做派,于是直接把张松轰走了。。。

紧接着就是曹操赤壁大败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逃回北方,刘备趁机拿下荆州南四郡,周瑜乘胜追击进攻江陵,甘宁建议先拿下夷陵。

结果就是甘宁轻取夷陵,甘宁也是益州将领出身,不知道怎么回事,同为益州将领的袭肃竟然率部投降了东吴。

像这种成建制的投降,是很难想象的,毕竟士兵都是蜀地人,将士家属都在益州,袭肃在荆州率部投降,在四川的家属肯定是会遭到清算的。

袭肃的投降,我以为至少有两个步骤,第一是被逼入绝境,第二是队伍已经被清洗;不逼入绝境,绝对不会有这种成建制的投降,可能是回益州的路被切断了,同时这种成建制投降肯定会有很多将士不同意,那么队伍清洗在所难免,不同意的都被清洗了。

为什么周瑜建议孙权剥夺袭肃的军权,其关键就在这里了,在这种情况下投降孙权的,在品行上都不会是好人,毕竟抛家弃子保命的家伙,这样一伙人,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要了,又怎么会效忠孙权呢?

把这样一伙人成建制的交给袭肃统帅,那这就是一群没有制约的家伙天天聚到一起,天天叽叽歪歪想馊主意,迟早是要出事的,所以周瑜建议还是把他们打散编入吕蒙的部队。

三、关于吕蒙

为啥周瑜建议把降军编入吕蒙的部队,而不是建议编入自己或者其他将领的部队呢?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江东是部曲制,本地将领大多是率领私兵的,周瑜也不例外,将这些降兵收到自己的部下不合适,孙权会不满意,而吕蒙不一样,吕蒙是汝南人,他的兵都是孙权给的,吕蒙是孙权的铁杆亲信,所以周瑜建议编入吕蒙部下,其实也就是编入孙权部下。

第二是这些降兵降将很棘手,他们家属都在益州,对于将领来说,率兵成建制投降,留在益州的家属必然遭到清算,为了保命这样选择的将领,其忠诚度堪忧的。

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其家属都在益州,而自己却投靠了东吴,一方面这些人在东吴都是单身汉,短时间内孙权没办法制约他们;另一方面这些人原来的家小都在益州,一旦有紧急情况就难保不会变成内奸。

所以不光周瑜不想要这些兵力,吕蒙也不想要因为这些人,这些人其实就是个烫手的山芋。

鲁肃的榻上对,规划的是取得荆州和益州,和北方政权划江而治,在这种情况下,杀他们也是不合时宜的,这样的话以后就没人敢投降东吴了,将给东吴后续的攻城略地制造极大的政治阻力。

所以最终,孙权还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让袭肃继续带着这些人了,总而言之,为什么以袭肃为首的这一票投降益州军人会陷入到爷爷不疼姥姥不爱的尴尬境地?

我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面对困难放弃了作为一个人的良好品格,人不讲信义,又怎么能获得信任呢?失去了所有人的信任,虽捡了条命,但背井离乡,新主又不喜欢,不过苟活而已。

这就叫人无信不立,不是说不能活,而是没法站着扬眉吐气的活,甚至跪着活人家都嫌弃。

人一旦失去了品格,就只能像袭肃一样在地上爬,这辈子想翻身是不可能了,可以想象孙权及江东圈子对于袭肃的防备与嫌弃,一个放弃人格的人,等于被终生剥夺了政治权利,是没有任何机会可言的。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免费获取10万册电子书 。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