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什么信用卡比较好(2017什么信用卡比较好用)

又是一年的中报季,2021 年各大银行的中报基本都已发布。从整体来看,各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都已经逐步恢复常态;那么具体如何呢,来聊聊看。


消费总量格局稳定,农行增长率亮眼

从消费总量上看,银行排名没有太大的变化。前两名依然是招商和平安,它们依然牢牢把持着第一梯队;而在第二梯队里,农行的上升趋势明显,排名提升了两名,同样提升两名的还有中信,兴业则提升了一名;在第三梯队中,邮储则是超越华夏。


再来看看增长数据,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招商、平安、中信、兴业、农行、邮储和上海银行这几家上半年消费额都增长了两位数以上。尤其是农行上半年实现了 31.45% 的增长,想必是推出「天天享红包」这一现象级活动的直接反应;兴业摘得榜眼,而探花则由邮储银行收入囊中。



我觉得信用卡行业说到底还是看投入。毕竟在已经日趋饱和的市场中,要想促进刷卡交易,除了搞活动别无他法。一般来说,银行对于信用卡业务的关注度越高、投入的资金越多,增长也就越迅猛。比如 2014 年的中信,再如 2016-2017 年的浦发,都在拓展市场的阶段大量投入,结果大家也都看到啦。而近两年来的平安、邮储、农行也都类似,总的来说,选择表现好的股票运气不会差。


不良率控制成效显著,增长趋势回暖

再来看看不良率的情况,从去年开始,各大银行纷纷狠抓不良率的问题。毕竟无论是监管的要求,还是还款逾期对银行的风险威胁,都促使银行宁可放弃增长指标,也要把不良率压下来。比如浦发银行,宁可背着消费额下降的风险,也要把不良率控制在 2% 以内。



看起来,只有平安、交通、中信和民生这四家银行的不良率还高于 2%,不过整体的态势依然是下降和可控的。而且可以发现的是,大多数银行都已经在控制不良率的同时,开始发力交易和用户增长,为什么这么说呢?


为了方便理解,蓝翼用图表来做个直观的分析:X 轴是不良率同比(2021 上半年 / 2020 整年),Y 轴则是消费额同比(2021 上半年 / 2020 上半年)。取 X = 0 画一条坐标轴,再取 Y = 5% 再画一条坐标轴,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这样一张图(消费额/不良率之图):



第一象限:不良率的增长情况 > 0,消费额的增长 > 5%代表银行:中信银行,增长态势好,在控制不良率的前提下保证有质量的增长用户第二象限:不良率的增长情况 < 0,消费额的增长 > 5%代表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和上海银行,这个是大多数银行处于的一个状态,表明增长态势良好第三象限:不良率的增长情况 < 0,消费额的增长 < 5%代表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这表明银行们处于风险控制期,力争控制不良率。第四象限:不良率的增长情况 > 0,消费额的增长 < 5%代表银行:无,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好在没有银行落在这一象限。


第一和第二象限代表了那些已控制住不良率,并开始发力交易和用户增长的银行,可以发现还不少。


活跃卡量:招行超一亿张大关,邮储来势汹汹

从数据上来看,各家银行的活跃卡量基本都在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招行终于在 2021 年上半年超过一亿张活跃卡量,可喜可贺!邮储近来有持续发力的趋势,2021 年上半年新增活跃卡量已经超过交行、浦发和华夏新增之和,国有银行还是给力啊。



发卡量,农行和上海银行增速最亮眼


至于蓝翼认为「水分」比较大的发卡量数据,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日渐发力的农行,增速非常可观。考虑到农行作为四大行之一的发卡基数,还挺可怕的。除了农行之外,增长亮眼的则是上海银行,蓝翼认为这归功于美团卡;此外光大和中信也比起以前有可观的增长。




结语:日趋稳定的支付市场,新增长点在何方?


按照惯例,在汇总各家银行中报的信用卡数据的同时,蓝翼也看了下央行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统计数据:


从发卡量来看,由于各家银行大都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因此总量上面倒是没有啥变化,算是缓慢增长吧……



好消息是在六个季度以后,逾期半年未偿信贷又迎来新低。不过蓝翼观察到一个现象:未偿信贷的比例一般会出现一三季度偏高,二四季度偏低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与工薪阶层的消费和收入模型有关。不过总体向好的趋势,对于支付行业来说是个好事。



随着支付宝、微信、云闪付这些数字化支付手段的普及,支付市场的基础规模增长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更何况马上还有数字人民币入局。


各家银行从争夺用户和商家,到争夺绑卡率,再到通过刷卡活动刺激消费,可以说是能用上的招数也基本都用尽了。再结合由于疫情导致严重缩水的境外线上和线下消费市场,尽管不愿意承认,但是各家银行之间的争夺已经开始逐渐演变为存量市场的厮杀。


那么新的增长点到底在哪里呢?是依托精准的消费场景的更加细分的支付产品?还是挖掘新兴人群的市场?高端用户比如私人银行客户的消费需求是否还有挖掘空间?这些可能是各家在完成 KPI 的同时,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