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中砂金效应都是什么石(宝石中砂金效应都是什么石头)

珠宝知识310:彩色宝石入门篇(十二):宝石的砂金效应及其评价【何为砂金效应】

“砂金”一般只指的是原生金矿中形成的自然金经过风化作用、河水的冲刷作用之后,与围岩相互分离而形成的金,聚集在"砂子"当中,由于这类的"金"颗粒非常细小,就像砂子一样,因此称作“砂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如果"金"的聚集达到可供开采的品位,称之为金的砂矿(次生矿床)。

宝石"砂金效应"的名字是否引自"砂金"这个名词不得而知,也无确切的资料将两者联系起来,但是"砂金效应"在光的照射下同样会有闪闪发光的现象,而这种发光效应主要是由宝石内部的一些片状包裹体引起的,他们具有较强的反射率能够对光起到很好的反射作用,就像"砂金"一样闪闪发光,这种现象称之为砂金效应,引起砂金效应的片状包裹体主要为云母、赤铁矿、金属铜片等,通常情况下这些片状包裹体是肉眼可见的。

具有砂金效应的天然宝石相对较少,主要包括日光石、堇青石、草莓晶、方柱石等,有些天然玉石也是具有砂金效应的,主要为一些石英质玉石,例如东陵石、南红玛瑙、广西鸡血玉等。下图为产自俄勒冈州日光石内部片状的铜包裹体,具有较为强烈的金属光泽,同时可以观察到彩色的干涉色。

【那些具有砂金效应的宝石】【日光石】

日光石是所有具有砂金效应的天然宝石当中该效应最为典型的一类,所以有些人会直接将砂金效应命名"日光效应",与长石族中的"月光效应——变彩效应中的单色变彩"相对应。引起日光石呈现砂金效应的包裹体主要为铜片、赤铁矿、磁铁矿、针铁矿等,例如俄勒冈州所产出的日光石是由片状铜包裹体所引起是,下图即为该地区所产出的具有双色的日光石,属于拉长石的一种。

下图为产自澳大利亚中部,被称之为"rainbow lattice"的日光石,其砂金效应主要与出溶的赤铁矿和磁铁矿有关。

【草莓水晶】

水晶是一类包裹体非常丰富的宝石,根据包裹体的种类可以将其分为幽灵水晶、发晶、水胆水晶等,含有漂亮包裹体的水晶受到了很多宝石爱好者的青睐,而草莓水晶是水晶中含有大量片状包裹体的一种,其内部含有大量的红色的片状包裹体,主要为赤铁矿、纤铁矿有关。

【堇青石】

堇青石是一种蓝色-紫色,并且具有肉眼可见多色性的宝石,外观上容易与紫水晶相混淆,能够具有砂金效应的堇青石也相对较少,主要与内部的赤铁矿和针铁矿有关系,由于这两类矿物主要呈现红色,就像颜色鲜艳的"血液",因此具有砂金效应的堇青石还被称之为"血滴堇青石"。

【方柱石】

方柱石本身就是一种稀有宝石,在市场上并不多见,同时具有砂金效应的方柱石也相对的更加稀少。下图这颗方柱石从外观上来看与俄勒冈州所产出的日光石较为相似,但是经过鉴定为方柱石,显微观察发现片状的包裹体为赤铁矿,是引起砂金效应的主要原因。

【绿柱石】

我们熟知的祖母绿、海蓝宝石、摩根石等等都是属于绿柱石这个大家族的,具有砂金效应的绿柱石较少,例如新疆可可托海地区出产这种类型的绿柱石,显微观察可以发现片状赤铁矿、云母等矿物。

【尖晶石】

尖晶石较为常见,例如我们熟知绝地武士、钴尖晶石等等,但是具有砂金效应的尖晶石非常较少,下图来自莲花宝石实验室,为一颗产自斯里兰卡尖晶石中的榍石包裹体,呈骨架状,是引起尖晶石具有砂金效应的主要原因。

【如何评价砂金效应?】

由于砂金效应主要与宝石内部的片状包裹体密切相关,因此评价砂金效应可以近似的等同于如何评价宝石内部的片状包裹体。

【片状包裹体对光的反射程度】

砂金效应的本质其实就是这些片状包裹体的所反射出来的闪闪发亮的效果,因此这种"闪亮"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宝石的美观度,因此反射强度越高、其美观度越高。

【片状包裹体的排列】

多数引起砂金效应的片状包裹体是肉眼可见的,因此这些包裹体的排布规律同样会直接影响到宝石的美观度。下图中的堇青石虽然含有大量的片状包裹体,但是由于排列较为杂乱,却给人一种较为脏乱的感觉,其美观程度明显不如下图。

【包裹体的颜色】

一些具有砂金效应的宝石,其主要的颜色与包裹体密切相关,例如部分日光石、草莓水晶等,下图中的草莓晶,第一张图颜色明显深于第二张图,并且更加鲜艳,具有相对更好的美观度。

【片状包裹体的稀疏程度】

包裹体的疏密,会直接影响到光的反射程度以及宝石的颜色,片状包裹体越密集,反射光越强烈,砂金效应越明显,颜色越浓艳;相反,片状包裹体越稀疏,反光强度越弱,砂金效应月暗淡,颜色越浅淡。

好了,关于砂金效应的成因简介以及评价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是艾昊,珠宝培训师,十余年从业经历,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大家分享专业的珠宝知识,如果你有珠宝方面的问题,欢迎私信、留言或关注。本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艾昊讲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