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舰和驱逐舰的区别(巡洋舰和驱逐舰的区别是什么)

巡洋舰

历史发展

是一种以远洋巡航为主,具有火力强、用途广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巡洋舰常与战列舰组成海上舰艇编队的核心,并担负为战列舰巡舰、护卫的任务。是伴随战列舰发展而发展,随战列舰衰亡而消退的舰种。 在航母未诞生之前,可以率领舰艇编队进行远洋巡逻和作战;航母诞生后,可以依赖岸基飞机而独立在近海水域作战,亦可以作为航母的护卫舰在远洋作战。与驱逐舰相比,巡洋舰的吨位更大、续航能力更强,有的还采用了核动力;其攻击和防卫能力亦更加强大,如前苏联的“基洛夫”级巡洋舰,可携带500多枚舰--舰及舰--空导弹,每枚舰舰导弹的装药量达一吨之多,一颗导弹就足以将敌军的航空母舰送入海底,而且火控系统可以使其同时打击数十个活动目标;此外还备有3架反潜直升机以及鱼雷、深水炸弹等多种武器,故被冠以“战列巡洋舰”的美称。但作战亦是要讲究军事经济效益的,从经济性、可修复性及作战性能等指标上综合考虑,驱逐舰可能更胜一筹,因此巡洋舰有逐渐被驱逐舰所代替的趋势。

舰炮是巡洋舰的主要战斗兵器,根据巡洋舰在战斗中承担的任务以及其自身性能的否同,巡洋舰又分为重巡洋舰、轻巡洋舰和辅助巡洋舰三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巡洋舰几乎与战列舰一样退出海军装备库。但随着导弹、核动力、电子装备的出现,巡洋舰又复苏了。经过现代改装的巡洋舰一改昔日的舰炮为主的面目,而以导弹作为主要武器,因此常常将以导弹为主要兵器的现代巡洋舰称做导弹巡洋舰或战略导弹巡洋舰。其动力装置也纷纷改装为核动力,有了较大的续航力和较大的航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出现排水量万吨以上的重型巡洋舰。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导弹巡洋舰是苏联于1959年开工,1961年初下水的“格罗兹尼”号。它的满载排水量为5500吨,最大航速约为67公里/小时,续航能力为12500公里,它装备有2座4联装的反舰导弹身发射装置和3座双联装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反潜武器为2座12管反潜火箭发射器和2座3联鱼雷发射管,火炮驻为2座76毫米双联装全自动平高两用炮和4座30毫米管全自动远射炮,突出了防空,反潜的作用。由此可见,导弹巡洋舰火炮的重要作用是防空,而不是进行舰艇间的炮战。

用途

现代巡洋舰的主要任务是为航空母舰或其它舰艇护航,以它为核心组成海上编队,保卫海上交通线,攻击敌水面舰艇、潜艇和岸上目标,进行防空和反导弹作战,登陆作战时进行火力支援等。

特点

巡洋舰在排水量,火炮,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多用途大中型水面战舰,它具有较高的航速和远洋机动作战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巡洋舰在多次海战里有出色的成绩。巡洋舰的排水量一般在5000-20000吨,主炮口径在150-280毫米之间。

驱逐舰

发展历史

驱逐舰是伴随鱼雷艇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个舰种。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种以鱼雷为武器的鱼雷艇,它艇小、速度快,能给敌方大型舰艇造成巨大威胁。为了对付鱼雷艇,人们建造了反鱼雷艇——鱼雷炮艇,它是驱逐舰的前身。随后,不断更新装备提高航速的鱼雷炮艇改名为鱼雷艇驱逐舰,简称驱逐舰。它不仅有火炮装置,还有鱼雷武器,可用来对付敌方的鱼雷艇和其它舰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驱逐舰已能随舰队远航。故那时的驱逐舰又称“舰队驱逐舰”。驱逐舰随着时间推移,排水量越来越大,从最初的400吨发展到现在的8000多吨;航速则提高到38节。多种新型的海军武器装备也大都装备到驱逐舰上了,甚至有的国家还建造了反潜用直升机驱逐舰。

用途

驱逐舰是现代海军舰艇中,用途最广泛、数量最多的舰艇,是一种装备有对空、对海、对潜等多种武器,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水面舰艇。它的排水量在2000—8500吨之间,航速在30—38节左右。能执行防空、反潜、反舰、对地攻击、护航、侦察、巡逻、警戒、布雷、火力支援以及攻击岸上目标等作战任务,有“海上多面手”称号。

特点

驱逐舰号称海上一霸,现当于空军中的战斗机,主要用于攻击敌军舰船和潜艇。速度快、火力猛、用途广是其显著特征;舰对舰、舰对空、舰对潜导弹是其主要的进攻武器;自动装弹、射速较快的舰炮是其辅助武器,只要进入其射程,它可以将炮弹雨点般倾泻到敌舰艇或敌岸上目标,虽然舰炮门数不多,但由于射速快,其火力估计可以相当于陆军的一个炮兵营。现代驱逐舰续航能力较强,配备有先进的导弹、直升机和电子战设备,除可执行攻击敌水面舰艇和反潜任务外,还可以执行海上巡逻、封锁、警戒、侦察、防空、救援及炮击岸上目标等多种任务。驱逐舰排水量大约在4000-8000吨左右,是目前海军水面舰艇中的主战兵器,是世界海军最多的水面舰艇。

所以不论是巡洋舰还是驱逐舰,都有大排水量的型号。两者的主要区别还是在用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