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时代媒体是什么意思(营销40时代是什么意思)

广播收听率4.0于新媒体生态下之应用

收听率调查是手段,收听率调查体系是数量化研究思路的体现。升级完善后的收听率4.0数据产品和服务将为广播新媒体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绩效管理

收听率4.0指标能够为频道反馈及时的收听情况,使收听率成为对频道以及节目收听表现的针对性数据指标。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看,其为频道节目研讨、改版升级、提升收听率和市场份额提供数据依据以及数据支持。收听率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方面是有多少人在听(到达率),另一方面是听了多长时间(人均收时长),如何优化这两个因素就成为电台的重中之重了。

将收听率4.0指标融入绩效考核机制当中,能把电台全体员工的自身利益与整体发展更加紧密联系起来,这就使收听率指标考核成为一种重要手段来使用,这种机制能够成为利益实现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这样,对绩效考核指标的接受(哪怕最初是被动的接受),也就意味着对数据指标的逐渐适应和接受,能够更快地在广播从业者中间普及推广使用数据的习惯,把使用数据指导节目运行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许多电台的实践也慢慢的证实了这种判断。从最初的不适应,到现在对数据指标的越来越重视,甚至主动学习相关数据知识和分析方法,了解相关指标对节目和频道发展的意义,逐渐学会使用收听率数据分析指导实践,正在成为电台内部一线内容制作队伍的自觉和共识。

在广播新媒体发展阶段,随着FM在地收听所占比重的不断缩减,已经由早期的占85%以上回落至目前的约55%左右。由此,原来主要针对FM传播效果的收听率考核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广播发展需要,更加完备的直播流收听数据将更加立体客观呈现广播新媒体的传播矩阵的实际功效,并对广播新媒体发展导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营销管理

在数据营销方面,利用大数据优势,在互联网上抓取用户位置变化、信息检索浏览以及社交互动记录留存,作为用户画像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算法为用户推荐适配的信息内容,实现受众市场进一步细分,提升广播节目到达的准确性,从而抓住受众痛点,精准进行相关信息投放,提高信息有效到达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收听率4.0能够很好的对数据驱动的广告投放效果进行评估,为不同主体的听众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可获得更大的收益。

在窥探经营方向方面,绝大部分的广播电视台将广告收入作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而这种单一的收入结构使得整个广播行业对风险的规避能力大大减弱,单纯靠广告支撑营收,广播行业未来的日子或许比较艰难,而个性化定制服务或许会成为营销的新方向。类似传统报业的付费墙模式,它是指传统印刷媒体为其网上数字内容建立的支付模式,其由一开始单一的“硬付费”模式已改为多种方式结合的付费墙模式。硬付费是指通过缴纳订阅费的模式,将读者与内容隔离开来,这对内容的独特性与独家性要求很高,并且需要对目标受众进行精准定位;而软付费则采用了迂回的方式,先给受众一点“甜头”,浏览超过一定限度的内容后就才需要付费,其内容吸引度与免费开放的数量以及后续付费价格往往决定了受众是否会进行后续购买行为。


(三)创新导向(内容生产、助力创新)

在内容生产方面,作为传媒业就是要牢牢的掌握的时代的密码,把握自身的经营管理战略,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实现自己的转型和再造。在 “内容为王”的时代,内容的质量是传媒人的核心竞争力,这强调了制作出精良的、符合受众取向的广播节目内容的重要性。而目前的第五媒介——新媒体作为一种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一种新型传播形态,个性化与定制成为了内容创新生产的重点。目前博客的诞生便是这一时代的特有产物,类似于过去流行的博客,其作为自我录制广播节目并通过网络发布的人,所涉猎的内容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广播三巨头类型,他们更多的是踏入了音视频市场,在有声书、短视频、短音频等领域发光发热。他们充分利用了目前市场个性化的特性,有针对性的定制相关内容,吸引不少有明确需求的受众;同时,播客们制作的内容往往时间短,内容精炼,直击碎片化时间市场,在音视频产品市场中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助力发展创新方面,收听率高低即反应频道或节目收听表现的优差,也是其广告和商业价值高低的其中一种体现,而广播的主要创收与其商业价值成正比,创收意味着需要创新,也只有创新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在新媒体爆发的时代,传统广播与新媒体新载体相融合,完成新的一轮变革,塑造成新媒体电台,为传统广播媒体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传统广播为新媒体电台广告提供更多的内容选择及线下互动渠道与资源,其中收听率4.0则为创新提供数据依据参考,依靠收听率指导和优化广播节目内容、频道、新媒体载体的创新。同时,在数据信息化、时效性的需求下,为了获取及时有效的收听数据,也要求收听数据监测技术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融媒语境下的新媒体广播。


出品:赛立信融媒研究院

美编 | 王政贺

文案 | 刘婉婷

审核 | 曾婷婷

责编 | 李倩宇

监制 | 张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