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的金子是什么(彼得所指的金子是什么)

偶尔看到三年级有篇文章《金子》,感觉很有意思。附原文:


  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拥而至。他们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结果,绝大多数一无所获,只好扫兴离去。


  彼得•弗雷特不甘心落空,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也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面对着坑坑洼洼的土地,他失望了。

  六个月后,他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于是,他准备离开这儿,到别处去谋生。

  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来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终于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发现眼前的土地和以前不一样了: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这里没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

  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这篇课文的作者想传达的首要主题是什么呢?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作者想告诉孩子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致富,才能成功,才能获得财富。一言以蔽之:勤劳致富。文中的彼得就是通过5年的辛勤劳动获得了成功。画龙点睛:标题“金子”不是实物的黄金白银,而是辛勤劳动。这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勤劳才能致富。

这使我想起牛仔裤的创始者大概是一个叫李维的美国人去西部淘金,淘金时经常听到同伴抱怨裤子不经穿,时常破,由此产生了用帆船布做裤子,得到淘金者的青睐,最终发明了牛仔裤,结果赚取了比其他淘金者更多的财富。

两个故事内容大致一样。那么这两个故事传达的真正主旨是勤劳致富这种传统的价值观么?我想,恰恰相反。应该是勤劳未必致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找到生活中更需要的产品生产出来才能致富,才能成功。这才是文本表达的真正要义。彼得本来想通过淘金结果做了农场主致富了,而李维则改弦更张生产出了牛仔裤,广受欢迎。如果一味地主张勤劳,那这二位可能最后得累死在金矿,淘金的人太多了,狼多肉少,可能淘来的一点鸡零狗碎的金子还不够买裤子穿。

意外的是,这样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就渗透经济教育的意识在里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