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能干什么(财经能干什么工作)

在财经领域,世界的变化是以分钟、以秒来计算的,在“第一财经”做了20年财经新闻的黄伟,身经“万变”。

一方面,他早已适应了一切的快节奏;另一方面,他也不断地强调“长期主义”,由当下推导未来,是“财经思维”带给他的本能惯性。


一场14个小时的单人直播

2011年,3·11日本地震发生之后的第二天,黄伟换上一套西装,单枪匹马走进第一财经频道的演播室,“一个人,一瓶水,一张嘴”,整整做了14个小时的直播报道。

“那个时候手头什么资料都没有。地震的破坏到什么程度了?接下来还有什么样的次生灾害?还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有余震?那里人民的生活到底怎么样?没人知道,因为这是一个进行的过程。”

迄今黄伟还依稀记得,直播那天是周末,上海下了一场大暴雨。他驻扎在演播室,充当着铁打的主播角色,与流水般来往的嘉宾们交换信息、探讨可能性,样样细节都要记在脑内,以便随时回顾、跟踪事件各方面的进展。

那一天,他早上8点进演播室,9点开始直播,到了下午2点的时候,疲劳开始显现。“有一点嘴巴跟不上脑子了,这和跑马拉松是一样的,在跑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个瓶颈期,觉得自己再也跑不动了。”

但一旦跨过了这个坎,黄伟的小马达又开始电力充沛。过了下午4点,就靠着一张嘴,一直说到了夜里11点。那14个小时的直播里,他只喝了一瓶水。


20年时间练成了“财经思维”

这些年来,黄伟所拥有的“说话”能力,是被广为认可的。在同事们看来,哪怕把他一个人“扔”到直播间里,也不需要操心。“他会说、能说,讲究逻辑先行。”

到手的信息资料呈网状分布,黄伟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理出一个头绪。“主播不是对事情做一个流水账式的播报,不是所有配料都端给你,你自己看着办,而是要告诉大家,这盘配料最终可能会做成一道什么样的菜。”

不是幕前的背景板,而是真正意义上拥有播报的主导权,黄伟主持突发特别节目的时候,串联单都是他手写的。而先说事件背景还是先做事件解读,由他来决定。“在这个时候,你必须只听一个人的,我要感谢一财的团队,他们把这个权限全部放给了我。”

在第一财经工作了20年,黄伟觉得,自己的整个思考方式,都被锻炼成了“财经思维”模式。所谓“财经思维”,其实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细节推导全局。或者说,一件事情发生,会导致什么样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结果的概率又是多少。

在黄伟的职业生涯中,值得一提的重要采访和直播还有很多。例如,他是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第一位面对面专访张文宏医生的主持人。在英国脱欧公投的重要时刻,他和观众一起等来了结果。还有,今年7月7日英国首相约翰逊突然宣布将会辞职并即将发表声明,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遭到枪击身亡。

每每面对这些震动全球重大突发事件时,黄伟立刻架好摄像头,手写串联单和采访提纲,与同事配合,第一时间开启第一财经的网络直播,连线嘉宾,分析重大事件背后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密切关注资本市场的动态反应。

“说什么?怎么说?问什么?怎么问?”这些都在时刻考验着主播的积累和经验。就像关于安倍晋三的直播足足进行了六个多小时,结束后,黄伟立刻赶去录制《来点财经范儿》,这还是档录制时同步进行网络直播的卫视节目,之后还有当天的财经晚新闻等他直播。工作压力和强度由此可见一斑。


在瞬息万变的世界寻找不变

今年4月底的时候,黄伟加入了新节目《来点财经范儿》。

和以往走精英化路线的财经节目不一样,《来点财经范儿》每一期的话题,都显得很接地气,哪怕是对财经知识毫无概念的年轻人,也可以从中获得关于经济的常识、关于未来的启示。

从黄伟的角度来看,《来点财经范儿》依然是专业的,但不会去说那些你听不懂的话,更不会去说教。“它会告诉你一些经济生活中的常识,而这些常识要坚持长期主义才能看到效果,并不是你今天知道了,明天就能有所回报。”

边录边播是这档节目探索的一种新模式——录制期间的网络直播,是完整版本,而放到电视上播出的,则是经过剪辑的精华版。

“我们要建立一个舆论场,拉几个嘉宾,有一个话题,然后主播起头来进行讨论”。用黄伟的话来归纳,这种聊天式节目,既要懂得“放下”,给人以轻松的氛围,又不能完全“放下”。“并不是随便聊,像脚踩西瓜皮,聊到哪儿算哪儿,主播和嘉宾还是要有状态,有主题,既不端着也不躺平”。

5月份,《来点财经范儿》做了一期有关“职校生”的话题,请来各方嘉宾探讨职业教育和职校生的未来,节目一播出,这个话题立刻上了好几次热搜,引发了一轮关注度。之后,节目又以“城市烟火气”为题,由表及里,展开了一个话题的深层次挖掘。

在黄伟眼里,面对随时都在经历变化的外部环境,努力去探究一种不变的内在规律,对寻求自身的锚定大有裨益。“在改变的过程中,哪些是要因时而变的,哪些是不能变的,你不能说因为今天不知道明天,我没有办法做任何准备,所以就躺倒了,这是不对的。只有做好了准备,才能够应对不确定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