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靠什么赚钱(房地产靠什么赚钱的)

作者观念研究院,吴昊

一样米养百样人,为什么世间人都用同样的手机,刷一样的抖音,经历共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悲欢并不相通,差别那么大呢?

是认知的不同。也就是,同样的事情,人和人的看法不一样。高手之间,对同样的事情也不尽相同。为了拆掉内心的墙,多问为什么,是个好习惯。

那天,拉着一帮人,我就提了一个问题:

为啥房地产创造这么高的GDP,到现在爹不亲娘不爱,房地产到底干了什么?从行这么多年,有否想过,房地产业,到底是干什么的?

有同学从业多年,他将买地设计施工报建营销回款再买地的庞大流程,用一句话概括了:

赚取土地和房子之间的差价。

他回答得很好,一笔资金,从买地到卖房,就是一次轮回。土地和修建以及运营的费用,是成本,销售的价格是回款,两者的差即利润。

从业这些年,你经历了多少次资金的轮回?

这就是行业困局所在,自8.31(招拍挂)制度实施之后,我就没有见过静态价差:也即当时的地价加上成本,以当时周边的房价来计算,存在价差的利润空间。

在地价2万的时候,售价3.5万,价差是不明显的,我们认为土地成本占比过高;但是在地价2000元的时候,房价也只有4K不到。

到底是房价上涨推高了地价,还是地价上涨推高了房价,这种灵魂反思,不是今天才有,早就在2005年就开始了。

18年前,国土局长和开发商见面,互怼模式就是:一方说房价有限地价高,咱们怎么创新和做品质?另一方说,你们自觉自愿的把地价抬上去的,难道拍卖场上,我还能让大家适可而止?

也即从18年前开始,就没有土地和房子之间的价差。

那同学不解,追问到:既然没有价差,那这些年地产业是活过来的?不早就亏死在郊区高价地上了么?

这就好比,1.3号我发了一个愿望,希望春天快来取代冬天。果然,春天在2022年3月8日准时到来。如果把这两者关联起来,那么,我认为我是神。

我的理解:房地产生意,做的是“空间机会”买卖。

买到一块地,计算上所有成本加上利润,成功卖掉。这是制造业的思维,好比卖了20斤肉,最后卖了50份价格,这是生产制造业的逻辑。

过去,你不是这样赚钱的。

房地产不是制造业,制造业买原材料,不管是钢还是铜,面粉还是猪肉,在保质期以内,它永远是钢/铜/面粉/猪肉,不会自己变化。

但是你买了一块地,放在那里不管它,过几年再去看,这块地已经变化了:要么更加繁华,要么破败了,绝不会维持现状。这就是地王能解套的原因。

好像有点懂了,时间会解决一切问题,长期看人口?城市红利嘛。

不,你还没有懂。

至少讨论高周转/低周转的企业,都没有懂。这不是快销或者惜售的领域,这是空间价值的范畴。

你买的不是一块地,而是城市里的一处空间。空间的价值,随着这个城市的价值而变化——崛起或者衰落。

显而易见,这样的机会几乎消失了,第一是城市化的人口红利阶段已经过去了;第二,所有人都认识到这样的机会,也即机会没有了。

拿着500亿资金,把中国地图翻烂,到底哪个城市还存在巨大人口爆发的机会?让我今年买的地王,变成明年的性价比?这是若干地产人的困惑。

你看,这就是还没把空间价值吃透的体现。

有没有想过,顾客买的不是一套房,而是城市的空间机会呢?不要以售价/面积去看顾客买的房子,因为顾客并不这样看,除非售楼部傻得非要给客户讲房价上涨。

除了专职炒房人,才唯一看中房价的上涨;但凡带点自住想法的顾客,仅仅是希望房价不要卖了就下降,多恶心人;当然,每年上涨更好,就相当于领了个大红包。

咱们弄两个极端的选项,让顾客自己选:

选项1:某套房子,工作和生活十分满意,但房价永不涨,每年还贬值5%;

选项2:某套房子,每年涨10%,但对工作和生活无改善,甚至很痛苦。

没有第三个选项,不存在这套房涨价10%,然后再去买一套房子住的可能。多数人会选择1,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了,房价下降与自己有关,为市价1万的房子交2万的月供,断供更划算,但是房价上涨与自己无关,不可能将其卖了变现。

一家老小,还得在此生活!

你看,今天的中国城市,有20万的房价,也有5000元的楼盘。设想一下,两方业主坐在一起打麻将吃饭,相互都不会羡慕,甚至,都有点同情对方。

为啥呢?因为这两个楼盘的城市空间价值完全不同,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工作机会、社交圈层,以及不同的人生可能。20万房价的业主和5K的业主,他们活在不同的社会,都在自己的闭环里,不理解对方的乐趣,只是站在自我的立场,看到了加入对方社会的苦恼。

房价20W的楼盘,所在的微型社会,一定得提供年赚千万的工作机会。否则,哪个傻B才来买,凭你临海湾么?想要得到这年赚千万的工作机会,你还必须住周围20W的楼盘,因为:职住平衡。

年赚千万的人,得花20w买城市机会;年赚几万的人,花5k买城市机会。这本身就是一种平衡,一种共同富裕的社会机制。

至于买80㎡还是300㎡,这取决于家庭成员对空间的需求;要不要给太太一个带岛台的餐厨空间,给孩子一个学习空间,更取决于阶层地位提高后,对家庭所能承担的角色责任。

以上20W和5k房价的例子,落差十分大。只是为了阐释一点:

顾客并没有为房子的地段付费,而是为获得楼盘所承载的城市空间付费。

站在顾客视角,每个楼盘所提供的空间机会,完全不一样,所以应该付不同的代价。

显然,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物理空间的扩大,而变成了新生的阶层顾客,对空间机会的争夺。

以20W那个区域为例子,如果它持续提供年千万的赚钱机会,那么每年都会有人为争取这种城市空间而来,但这里没有新的空间供应,就会产生两种情况:

1)20W变30W,给原居住者价格诱惑,让出这里的城市机会;

2)周围板块发展起来,城市机会外溢,形成新的板块空间。

20W的房价,所代表的城市机会很吓人,不适合全国所有城市的类别,但你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城市,将其替换为1万,或者2万。

把话说得再明白点:过去开发商赚的是城市红利,人口从500增加到1000后,对空间面积的强需求生意。将来,这1000人口很难突破,或增加到1200或者降到800。

但是,依然有很多生意做,因为这1000人,会根据自己的周期及角色,寻找匹配的城市/生活/家庭/群体空间。

换言之,你的城市,无论建设得再好,都需要进行空间升级,还存在大把的:

1)残缺空间,即板块的基本面不全;

2)落后空间,即空间的格局,不匹配新的社会关系;

3)低能空间,占着好口岸,但空间使用频率很低。

空间,匹配自己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才是顾客一直买房的动力。而让城市的物理空间,匹配城市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就是房地产业的终极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