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亚迪(莉亚迪亚波罗)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开头很震惊:莉迪亚死了,一个表面看似很幸福的青春少女走进了那片深幽的湖水。

她的父母不知道,她们给莉迪亚塑造的家庭就像牢笼,紧紧捆住了她,用所有的要求来表达爱,用失望来施加压力,只有在她拿到优异成绩单的时候才有一丝笑容。

莉迪亚父母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成为学校的社交明星,成为他们的骄傲,按照他们的意愿成长为他们期望的样子。

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们在操纵孩子的一切,从来没有关注过孩子的内心,没来没有尊重过孩子的想法。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然而很多父母却把孩子当成了私有物品,任意支配。他们以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其实只是为了自己内心的私欲:虚荣感。

突然想到前阵子备受大众关注的一则报道:“北大留美高材生拉黑父母,12年不归家”。一位昔日的高考状元,留美硕士,在文章里控诉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肆意操控,他认为是父母长久以来的过度干预导致自己性格内容,敏感,不善交际,缺乏自信和幸福感……

其中,他详细列举了许多事情证实了父母根本不在乎他的意见,强行让他服从,不关心他的内心,只在意他的成绩单。

甚至,他连难过,哭泣的权利都被父母剥夺。

多么恐怖的一幕,也是多么常见的事情。

大多数父母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理念,从小就把孩子像人中龙,人中凤的要求打造。他们像雕塑家,孩子就是他们手中的泥,按自己的理想在雕刻。

而有些父母,像莉迪亚的母亲一样,自己没有成为医生,就把这个愿望放在女儿身上,希望她替自己达成愿望。

可是,父母们曾经也是孩子。他们是否忘了,自己小时候也有自己内心的渴望和理想,小时候不想听父母的话,就发誓快快长大,这样就不受父母控制了。

可悲的是,长大后他们都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无声告白》里的父母未能成功融入上流社会,于是极力打造自己的孩子,渴望自己的孩子造成他们未达成的目标,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哪有尊重可言,他们的眼里,孩子就是他们达成目的的工具。

这很残忍,生在这样环境里的孩子只能像个木偶一样活得。

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

越是温顺乖巧的孩子,内心越是压抑痛苦。

莉亚迪死了,父母才会醒悟吧!然而,一切都晚了。

有一段说过:我们要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们争门面,不用传宗接代,不用帮我们养老。

我们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们有机会和Ta同行一段。

自从孩子诞生那一刻起,Ta就是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做的是成为孩子路上的引路人,在孩子迷茫的时候给点意见,而不是全程干预孩子的成长方方面面。

每个人都是一座岛,孩子也不例外。

Ta在笑,你在看。多么舒服的相处关系。

龙应台说过:所谓子女一场,不过是今生今世我在一次次的目送中与他告别,而那背影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