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集采续约,想就集采续约聊一下守价格这件事。目前集采接续工作主要有两大流派,一个是广东联盟为代表的分A、B、C组流派,一个是以国家局指导文件为主的的竞价、询价相结合的流派。
其实,对于就单品种来说,原中标企业不想丢标,未中选的企业想入局。而从整体来讲,企业想要维系好的价格空间,把价格打到地下其实也赚不了什么钱,即使中标了也是惨胜。所以就有了守价格这个概念,根据各地的不同的政策合理地放弃和进攻。同时,适合守价格的品种主要是部分询价品种。而当询价和独家中选或多家中选医疗机构自主选择供应企业相结合,就有通过筛选找出一部分有价值的品种然后做工作的可能性。续标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严格的量价挂钩,当量价不再挂钩,其实就有可能在部分产品出现“倒退”。而现在的续约到期的产品,第一批集采部分产品和第三批部分产品其实从集采规则上来看已经帮企业做了第一步筛选。但其实在仿制药上守价格只是暂时的,规则会根据实际实施调整,未来大的趋势是仿制药价格会打到底,想单纯的通过仿制药赚大钱基本已不可能,维持温饱而已。未来,仿制药业务也许决定了企业的下限,多元化的调整——无论是创新药还是泛大健康决定了企业的上线。
下面我列几个数字:海折麦布片6.7元/片/10mg、11.39元/片/20mg(依折麦布:默沙东6.79元/片/10mg)、氨氯地平叶酸片(Ⅱ)1.58元/片/5mg/0.8mg(叶酸:斯利安1元/片)、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Ⅰ):1.21元/片/500mg/5mg(恩格列净集采最低中标价约1.84元/片/10mg)。前面是国谈价,括号里边的是同类竞品或单方的价格。现在回看这些品种的医保价格,会发现有些品种可以说非常低,甚至日用药价格都和前几年的低价药标准看齐了,谁能相信这是医保给创新药的价格。
但从守价格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就会有一些不同的体会。举个例子,现在看海折麦布的价格和依折麦布没什么差别,但不久的将来依折麦布就会面临进入集采价格下跌,而海折麦布价格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出现类似于集采降价这种断崖式的下跌。所以其实现在怎样定义me too类药物和一些fast follow的项目呢,我觉得是不要对这些药品有过高的定价期待,医保对于这类产品的溢价现在非常低,甚至说低的有些对行业发展会造成一定伤害。但同时这类产品的医保身份相当于一种单独定价权,对于守价格方面的意义比较重大。基于这两点,这类产品的选择逻辑也比较清晰了。一是适应症的市场要足够大,对标药物的市场教育要比较完善,迭代产品不会快速大规模涌现,受DIP/DRG的冲击不会非常大,同时要是自身公司有一定积累的领域。其实现在看,只有了解了自己能做什么,才能明白更精准地找到合适自己的东西。
随想随笔,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