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猪肉为什么掉价(2017年猪肉为什么掉价了)

最近市场上的猪肉价格,那真叫一个便宜,目前普通猪肉价格每斤大概也就维持在10元一斤的水平,对于喜欢吃猪肉的消费者来说,再也不用“画肉止馋”了,但对于生猪养殖户来说,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心境。为什么猪肉价格跌得这么惨,仅仅就是因为产能过剩吗?为什么饲料价格涨得越厉害,而猪肉价格却跌得越深?为什么要进行猪肉收储?等等,这些问题背后的真正逻辑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话题。

猪价大跌,仅仅是因为产能过剩?

今年猪价的持续下跌,的确主要是因为产能恢复引起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生猪存栏量已经达到了4.39亿头,和正常年份2017年末的4.4亿头基本持平。在现货端的持续发力而需求端持续疲软的情况下,生猪供应不断向价格施压,导致猪价一路下行。那么,猪价大跌,仅仅就是因为产能过剩吗?

如果仅仅是因为产能过剩,其实解决的途径有很多种,其中通过出口来消耗过剩产能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其它国家不说,离我们较近的韩国及日本,目前猪肉价格可以和我国2020年的猪价相似。但事实上我们不但没有出口,反而大量从国外进口猪肉,根据海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末,我国共累计进口猪肉293万吨,同时,目前进口猪肉价格和国内猪肉价格相比,已经没有了价格优势,这又该如何解释?

如果我们单纯从产能恢复的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肯定是行不通的。其实,这里面更深层次的逻辑是,猪肉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出口猪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出口粮食,而我国将长期处在粮食紧平衡的状态,尤其是饲料用粮食,如大豆和玉米等,仅大豆近两年的进口量每年都超过了1亿吨,而今年的玉米进口量也是创下了新高,2021年1-8月份,我国已累计进口玉米2140万吨,而这两种粮食,都是饲料的重要原料。所以,为了保住十四亿人的饭碗问题,猪肉不管怎么跌,都是不能出口的。

为什么饲料价格上涨,猪价却不涨反降?

从正常逻辑来说,当饲料价格上涨时,因为成本增加,也就会对猪价形成支撑,毕竟养殖成本中60%~70%都来自饲料费用。就在近期,短短的半个月之内,饲料价格已经进行了两次调价,而且每次的上调幅度都在50~100元不等。

饲料价格上调,主要和产能恢复有关,毕竟4.39亿头的生猪存栏量以及4654万头的能繁母猪存栏量,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饲料。饲料需求增加价格上涨,这也符合供需关系的变化规律,但饲料价格大幅上涨同时反过来又会影响生猪的存栏体重,在生猪达到出栏条件后,迫于成本压力,养殖户就会被迫出栏,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市场供应量,因此,饲料价格越是涨价,猪肉也就越便宜。

为什么要进行猪肉收储?

根据生猪市场产能调节机制规定,当猪粮比价达到5:1的时候,就要启动猪肉收储工作。如果拿收储量和全国生猪产能做对比,可以说是九牛一毛,但收储带来的消息面影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在抑制猪价过度下跌的同时,能够稳定养殖户的心理预期。

而当猪粮比大于5:1的时候,收储就会停止,但从目前我国整体养猪利润来看,对于自繁自养模式的养殖场户来说,猪粮比价在6:1的时候才能达到盈亏平衡。而收储线为什么不是6:1而是5:1?

这主要和我国的生猪产业调整有关。近几年的猪周期,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养殖场户,都深受其害,这也和我国的生猪养殖水平有关。有的养殖场户能够将利润盈亏线控制在8元甚至更低,但有的养殖户的盈亏线就控制得不那么好。而控制住这个猪粮比价,就是要让一些养殖效率低下的产能,主动退出养猪产业。

加快建立现代养猪产业,是有效缓解和拉长猪周期,避免猪价出现大起大落的根本前提。从根本上说,我国要想增强养猪业的整体行业竞争力,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生猪养殖体系、疫病防控体系和猪肉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因此,对于生产效率低下的养殖场户而言,是时候该退出了,而对于成本和防疫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中小养殖场户,也要及早做好转型升级。

抑制猪肉价格上涨,可以有效稳定CPI

所谓的CPI,是指居民物价指数,通俗来说反映的是我们老百姓的购买能力,在食品中,由于国人对猪肉消费“情有独钟”,因此,在CPI指数中权重也比较高,占比高达2.5%左右。因此,让猪肉价格处在合理价格区间运行,也就是在稳定CPI。只要CPI稳定了,也就反映了居民的购买力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其它的一些指数涨跌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以上就是这些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作为养殖户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根本原因,避免在下个猪周期来临时“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