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与康震哪个水平高(郦波和康震比)

对于诗词大会第7季,诗迷们是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它的重新开播!早前,第一期播完后就没了下文,让诗迷们对这档节目充满了担忧。生怕它因为收视率等原因,从此就停播了。

说实话,看完第一期后,很多观众的评价都是12个字:题太难了,节目趣味性降低了。不过看完这第二期节目后,大家基本收回了这样的评价。因为在这期节目里,我们看到了康震和郦波的幽默互动,看到了龙洋妙语连珠。

甚至,颇有意思的是,在这期节目里出现了龙洋、康震、郦波都同时点评李白的千古名作《上李邕》的情形。都点评这同一首诗,把龙洋和康震、郦波放在一起,对比就出来了。我们先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写于公元719到721前后,当时李白还年轻,曾四处结交官员,希望他们能举荐自己。这一次,他又在渝州遇到了当地高官李邕。

咱们都知道,李白是爱展现自我的性格,所以席间难免高谈阔论。而对于像李邕这样又有才又有权势的人,自然更喜欢稳重的年轻人,因此对李白没有表现出欣赏之意。这下子,李白可就郁闷了,他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于是写了这样一首诗给李邕。从字面意思来看,李白写此诗时是既不满李邕,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自信。

那么,这次诗词大会考的是什么呢?大家且看下图:

考的是其中一个千古名句,说实话确实没什么难度。但不知为何,现场百人团还是有18%的人答错,令人遗憾。不过,考虑到百人团的水平一直忽高忽低,加上紧张等因素,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接下来,龙洋、康震、郦波的点评,则颇有意思:

首先是康震老师。

康老师重点讲的是此诗的写作背景,他指出:“当时的李白真的是少年,20岁左右,目空一切。而李邕则很有家学渊源,博闻强识,而且也自诩有宰相之才,唯我独尊。他们谁也瞧不上谁,但确实都有本事。”康老师的点评,介绍了李邕这个人物。

我们再来看郦波是怎么点评的。

郦老师指出:“少年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成长的空间。过了10多年后,当李白到了中年的时候,他对李邕的态度就变了”。为了证明自己这一观点,郦波抛出了另一个名句: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这句诗是李邕死后,李白特意写来凭吊他的。

不得不说,此次郦波的点评,显然要更有深度,信息量也更多。他从一个变化的角度,点出了少年的特点,以及诗人在不同阶段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

那么,有了两位老师的专业点评,龙洋在其中扮演的显然是“串联”的角色。就这一点来说,她和两位老师点评的出发点就不一样,自然方式就完全不一样。

听康震老师说了那么一大段点评后,龙洋把诗意归纳为:“我走了,我不和你玩了”。而郦波老师点评后,龙洋则把他的观点归纳为:“锐意不减,但敬重有加!”

不得不说,龙洋虽然只是淡淡地说了这两句,但确实也是有水平的。一来,她不是专业点评,而是非常接地气的,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二来,她的概括能力很好,概括郦波的观点时,可谓是字字珠玑。

综上:

点评《上李邕》这同一首诗,把3人放在一起,差别就出来了:康震老师稳重,郦波看问题的角度比较独特,而龙洋则既接地气、又很凝练。

其实,我们不用评谁点评得更好,毕竟1000个人心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3人的这次配合点评,确实是非常完美、非常有看头的。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