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有什么谐音(603的谐音是什么)

鹿泉,石家庄市辖区,1994年以前叫获鹿。鹿泉来自于韩信射鹿得泉的传说。安史之乱后玄宗将这里改名为获鹿县,因为\"鹿\"\"禄\"谐音,意即擒获安禄山。

鹿泉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东麓。总面积60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3.3万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辖9个镇、3个乡1个区。

鹿泉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为13.3℃,1月份平均温度为-2.1℃,7月份为25.9℃。有大理石、石灰石等矿藏,农业以小麦、棉花、蔬菜种植为主。石太铁路和石家庄-太原高速公路贯穿该县,交通便利。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

鹿泉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4000多年,春秋初属鲜虞国,后属晋地。战国初属中山国,称石邑,赵灭中山后归赵国。秦时属钜鹿郡。西汉高后元年属恒山郡,称石邑县。隋设立鹿泉县,唐改称获鹿县,金、元时称镇宁州,明恢复获鹿县建制 ,清、民国及解放初期均沿设获鹿县。河北省会石家庄在历史上原为获鹿县属下的一个小村庄,民国初时因太铁路开通,石家庄由一个小村庄逐渐发展成为大都市,获鹿县成为石家庄的下属县。1994年5月鹿泉撤县建市(县级),仍属石家庄,201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鹿泉成为石家庄的一个区。

鹿泉碪称省会石家庄的后花园。境内有抱犊寨、动物园、双龙山、龙泉寺、封龙山等多处景点,并有土门关、威远门、十方院、铁行会馆等文物古迹共29处。

石家庄市区去鹿泉非常方便,从市里乘坐洲、游12、320路公交均可到达。我是乘坐的游12,我的第一个目标是威远门。

鹿泉依山襟水(太平河),走在城里,抬头就能看见西边的抱犊寨、莲花山。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威远门。威远门即鹿泉的西门。据史料记载,鹿泉县始设于隋代开皇六年,因为设县必有治所,可以推断至迟这时候应该开始修建城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拆城墙的时候,曾经从里面发掘出一面铜镜,呈八瓣菱花形,直径12厘米,背面有\"朵云\"连续图案,中间为平顶弦钮,样式和隋代铜镜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古代有修建城池时往里面埋东西、作为建筑的镇宝之物的风俗,这也印证了隋朝置县,修建鹿泉城的说法。

也有专家认为早在汉代就有鹿泉城了。因为获鹿镇内出土了上自战国、下到汉朝的很多陶器和漆器残片,从这些出土文物在全城的分布范围来看,鹿泉城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了。当然这只是推断,史书上没有记载。考虑到隋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凭空修建一所城池的可能不大,隋朝修鹿泉城应该是在原有城池基础上的修建。

鹿泉城最初是一座土城,用夯土垒好。获鹿县志记载:\"旧有土城\",可惜土城如今几乎不存,我们已经无缘得见它原来的真面目了。鹿泉城墙改为砖城是在明朝,鹿泉县志载:\"明成化十六年增筑, 以砖\"。明正德十六年,知县柴士元用砖石新修东、西、南三座城门。城门上各建有门楼三间。当时的东门叫做迎恩门,南门叫做和薰门,西门叫做威远门,此后这些名称一直没有改,沿用到了今天。

嘉靖二十年,知县刘坤用石包城北面。嘉靖三十一年,兵宪朱公增修敌台五座。三十四年,知县赵惟勤又用石料包砌了东西门的瓮城城墙,鹿泉两座瓮城的门都是向南开的。门是隔间门,中间露天,这些建筑形式都是为了战争防御)。时至今日,鹿 泉城的城墙和东、南城门都已不存,保留下来的只有这座西门——威远门。

鹿泉地位十分重要,这里地处太行八径之一,秦皇古驿道井径关的东口处,由山陕诸省经井陉出太行,一出山看到的第一个城池就是鹿泉,因此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在这一带的战争无数。

因地位重要,鹿泉城建的即高大又坚固,其城门基座为砖砌,上边建有两屋的木结构楼阁一座。两侧的城墙为石墙,这样的筑城方式可以充分的利用当地特产的石料,即坚固耐用又来来源广泛,可谓一举两得。清代《获鹿县志》记载,获鹿城墙周长为三里六分零一步(约合1800米),高三丈一二尺不等,城墙宽一丈五六尺左右。这样一座城池立于太行脚下,堪称一座铜墙铁壁。

资料记载,鹿 泉的东瓮城内原来建有关帝庙,西瓮城内建韩信庙。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西门瓮城内还有一通北宋名臣韩琦题诗、曹泾书丹的《过井陉淮阴侯庙》诗碑,该碑高2米有余,宽将近1米,以诗、书、刻俱佳而深受人们喜爱,堪称\"三绝碑\"。旧时过往文人名士争相捶拓作为珍藏,清代的《常山贞石志》对其有详细的著录和考证。

因兵家必争,历史上的鹿泉城饱经磨难。获鹿县志载,1638年,满清多尔衮,岳托奉酋长皇太极之命,入关劫掠。多尔衮率军由青山关入关,岳托由墙子岭入关。虏骑在华北平原上纵横扫荡。清兵在此次行动中,共计攻陷一府三州五十七县,掳去人口五十余万和大量财物,这次灾难史称“戊寅兵难”,获鹿也在沦陷的五十七县之中。当时的正定卫指挥是曹时熙,字企山。当清兵入侵获鹿城时,他和魏天贵及魏的三个儿子知节、知简、知策入城支援,并说\"邑有兵,当共御之\",为了安定民心还带全家入城。清兵围城五日,攻不可破。但是鹿泉城城内兵力不足,魏天贵派知策突围,到正定府去搬救兵,可是当时的巡抚\"漠然如不闻\",不肯派援兵相救。当天夜里,魏知策又突进县城,扬言援兵马上就到,以鼓舞士气。但他还是将实情告诉了他的父亲和一同进城支援的曹时熙。他们和城里的百姓誓死坚守。又过了三天,城池为清兵所破,魏天贵悲愤战死,知节冲入敌阵英勇战死,知策将自己的子女杀死推入井中,奋勇巷战最后战死。唯有知简幸存未死。和魏家父子一同进城的曹时熙也英勇杀敌数名,在城池被攻破的时候,他将自己的妻儿用砖垒到夹墙里,灭其痕迹,随后触墙而死。当时的县令吕之荫和多名官员也都战死,士兵和守城百姓战死700余人。

现在的威远门前是个广场,广场北侧是个戏台子,这个广场地处鹿泉的市中心,又是多条道路交汇处,交通方便,是群众的健身场所。

宣传鹿泉丝弦的宣传画,不知为何钉在了威远门的城墙上

威远门南侧有一纪念碑亭,亭为四角亭,飞檐斗拱,上覆黄色琉璃瓦,亭中安放有墨黑色青石碑一座,碑呈八面,此碑为1986年立的鹿泉人集资兴学纪念碑。

广场周围四通八达的道路

广场最南侧,太平河边的绿地中立有一尊高大的塑象,座上无名,四周转了转也没有介绍的铭牌,我不知塑像为何人,是汉淮阴候?还是明末卫城而死的明军将领曹时熙,或是率三个儿子一起抵抗清兵的勇士魏天贵?不得而知,按服饰,不象是明代的服饰,汉候韩信的可能性最大吧。

威远门东侧,原来的西大街位置现在僻为一个公园式广场,为鹿泉人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个休息、活动的场所

太平河,鹿泉城的护城河

在太平河的南岸,和河北侧的兴学碑遥遥相对的还有一座纪念碑亭,这就是19584年立的引岗渠纪念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干旱缺水对获鹿人民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旱收平原涝收山,凑凑合合八成年\",多少年来保持的\"老八成\"局面受到冲撞。山区丘陵的一些地方还在饥饿之中熬煎,获鹿人民盼水的渴望引起了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经过充分的酝酿之后,1968年征询设计方案,1969年初勘测设计,年底引岗渠破土动工。在上级领导和驻地军民的大力支持下,获鹿、平山、元氏三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团结治水,经过五年时间的顽强拼搏,投工1939万多个,动土石方750多万立方米,投资5571.5万元,于1974年11月15日全线竣工通水。三县人民用心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颂歌--\"引岗战歌\"。

引岗渠以岗南水库为水源,流经平山地面22公里,到冶河枢纽分高低两线。低线由倒虹吸穿过冶河河床引入源泉渠。高线经冶河渡槽、七亩隧洞,又经8公里出平山到获鹿地面,在获鹿西部山区蜿蜒近58公里到达元氏县地面,在元氏山前丘陵经14公里到八一水库,引岗渠全长102公里。该渠设计流量22立方米/秒,直接灌溉面积18.5万亩,并为三县的五个灌区和两座水库配水,间接灌溉37.5万亩,总受益面积56万亩。引岗渠是石家庄地区历史上重大的水利工程,在河北省亦屈指可数。陈永贵视察以后说:\"这是中国的第二条红旗渠\"。

引岗渠建成20多年后。1996年,石家庄一带发生特大山洪,鹿泉是重灾区,李鹏总理亲自到鹿泉城乡慰问。山洪给引岗渠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明渠、大中型垫方、石墙、混凝土墙等防渗工程多处滑坡,桥涵、斗口等建筑物被冲毁,山体滑坡造成淤积到干渠内一到二米,有的甚至高达七、八米,水毁工程造成渠道不能正常运行。,从1998年开始,引岗渠进行第二次创业,连续奋战9年,累计投资9760万元,干渠垫方加固及险段处理和明渠防渗51.24公里;明渠改暗渠4.5公里;源泉渠倒虹吸1.19公里;支渠防渗改造配套21.6公里;新建、改建及配套改造桥、闸、涵、渡槽等渠系建筑物201座。累计完成工程量1157.06完万立方米。工程竣工后,即可投入运行。

引岗渠水从岗南水库主坝右侧的泄水闸流出,沿太行山腰曲曲盘绕,穿过无名山、常峪岭、光禄山、九里山、狸虎山等20多个山头,跨过温塘河、马冢河、冶河、太平河、洨河、北沙河等50多条河流。经过总长12华里的七条隧洞和两条倒虹吸,经过全长六华里的21座渡槽和386座桥涵。把清澈的渠水送上丘陵岗坡的层层梯田,送到大大小小的塘坝水库,使大地披绿,山河换装。

引岗渠建成通水,不仅实现了\"引来一渠水,换来万担粮\"的最初愿望,而且,沿渠绿化,森林面积增加,沿渠建了水库、塘坝,有效地补给地下水,对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好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特别是获鹿县受益最大,引岗渠通水,粮棉增产,百业俱兴,跨入了先进行列。1990年,经济实力跨入河北省\"十强\",1993年,跃居全省\"十强\"第二位。199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获鹿县建制设立鹿 泉市,为鹿泉的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环境,2000年跃居全省\"十强\"榜首,2000年以来连续跻身全国百强,在鹿泉的发展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鹿泉有座十方院,又称金阙宫,坐落于城西的太平河畔,幸福桥桥南。引岗纪念碑西侧。据县志载:“金阙宫,即十方院,在西门外,清幽僻静,近城胜地也。康熙七年,知县唐彝,道人唐国琇、张志贵建。\"按此记载,十方院始距今已334年。但近年来文物专家发现该庙元辰殿(斗姥殿)后墙的装饰檐瓦形制是元朝的,按此推算,该宫观早在元朝就已存在,其始建年可追溯至1368年前,比县志记载早300年。

十方院座南面北,整座建筑南北长135米,东西宽32米,为一座四进院古建筑群体。建筑形制严谨,规模宏大,高低错落有致,是鹿泉市规模最大、河北省内少有的道教建筑,也是我国古代北方较大的道教丛林之一,是十方道众向往的著名的高等道教学府和文化学术中心。其取名由道教一贯倡导的“十方丛林”(东、南、西、北、天、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十个方向组成的)之说而来。历史上十方院历经沧桑,几次重修,在药王殿前墙上至今还嵌有记录光绪年间十方院遭受地震灾害后重修的碑文。

十方院的山门为琉璃瓦顶牌坊式大门,褐红色的琉璃墙饰有墨绿色花纹,开三券,两侧的偏门一般不开,出入只走中门。中门门楣上书三个大字--十方院,两侧挂有“河北省道学院” “河北道协直属宫观十方院道观”两块招牌。大门两旁飘拂着两面旗幡,上边分别绣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个大字。纵观整个大门,即庄重又典雅,高贵中还透露着几分神秘。

门口的石狮,是近年新雕的狮子

十方院占地近梯形,南北长135米,东西最窄处宽32米,最宽处约56米。在布局上十方院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从前到后共有五进,依次为山门、灵官殿。再往里依次是玉皇殿、三祖殿,最里面是三清殿, 三清殿后是后建的楼房,为道学院的办公兼宿舍楼。这些主要建筑均分布在中轴线上。在这组主建筑两侧,东路分布有拟事房、慈航殿、药王殿等,西路有元辰殿、城隍殿、财神殿等,布局规整而严谨 ,属我国古建筑中的典型模式。营造出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礼堂效应,同时也体现了我国道家文化严肃认真且井井有条的传统理性精神和道教徒追求平稳、自持、安静的审美心理。

历史 上的十方院是北方箸名道教场所,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解放后,十方院为机关企业占用,后改为老干部宿舍。1985年县图书馆迁入,1986年被市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县文保所迁入。1996年春,鹿泉市政府遵循党的宗教政策,做出了\"同意十方院重新作为道教场所,将房产移交道协\"的决定,1996年4月十方院正式交还河北省道教协会。此后民政宗教等方面大力支持道协的恢复建设,时任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北京白云观监院、河北道教协会会长的黄信阳亲自指导。经过多方努力,海内外道教徒鼎力协助,捐资数百万元,历三期工程建设,建成包括山门、灵宫殿、玉皇殿、东西元梁殿、财神殿、药王殿等规模恢弘的道教宫观,历经苍桑的十方院重又焕发青春。

走进十方院大门,一侧是道缘坊,即祭祀用品销售部

十方院大门的迎面是灵官殿。

灵官是道教护法尊神。道教有众多护法神,王灵官是众多护法中地位最高、最崇奉的的一位护法神,灵官殿内,供奉的就是王灵官。王灵宙亦称“王灵官元帅”、“豁落火车王灵官”、“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或“隆恩真君”。他三只眼睛耀天地,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统领百万神将神兵,能走火行风、穿山破石、飞腾云雾、祈晴祷雨、镇妖伏魔、至刚至勇,还能治病驱邪,收瘟摄毒,普救生灵,法力无边。因此为镇受山门的护法神。对他的传说记载不一。有说是王灵官本名叫王善,是宋徽宗时候之人。有说他原是湘阴(今江苏淮阴)城隍庙的城隍,因威猛无敌,刚正无私,嫉恶如仇,普救生灵,而被玉皇大帝封为“都天纠察豁落先天主将”。老百姓赞之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中人。又传王灵官为唐太宗时人王恶,\"有臂力,性刚暴质直。\"曾因为民除害焚烧一江怪古庙,致怪风大作,幸值萨真人赶到,作法反风灭妖。玉帝欣赏王恶疾恶如仇,敢作敢当,便封他为豁洛元帅,赐金印掌监察之职,后被道家尊为护法神。

由灵官殿再向里走要走两侧的甬道。按规矩应该是走顺时针路线。走左侧的甬道来到十方院的二进院。二进院中心线上正座的是为供奉玉皇大帝的玉皇殿。玉皇殿为五脊歇山顶、四周24柱回廊式宫殿。

玉皇大帝是人们取民间传说中的姓氏,道教信仰中的诞辰,人间帝王的形象而融合为一的至尊天神,是统辖神仙世界的天神,俗称老天爷。玉皇大帝姓张名有人,道号自然,上界神王。其职位有如世间的帝王。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在道教有一句名言:\"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扶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就是说的玉皇大帝是何等的正气凛然,又是何等的神圣不可侵犯。

民间有传说玉皇王母平级且为夫妻之关系,这实是误传。西王金母为女仙之长,二者并无夫妻关系。

灵官殿一侧的甬道

殿中的玉帝

玉皇殿的背面

过玉皇殿是第三进院,三进院的主建筑是三祖殿。三祖殿与玉皇殿款式稍有不同,围栏台阶、前檐突出、拱桥顶式。典内供奉的是道教三祖即始祖黄帝、道祖鄙人、教祖张道陵。

道教和儒教一样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原生的宗教形式。道教以始源於黄帝,乃尊黄帝为始祖,以阐扬道教精义的鄙人为道祖,以组成道教的张道陵为教祖,是谓道教三祖。道教三祖也特指张道陵,就是道教”第三\"祖的意思。

道教起源汉魏两晋时期、兴盛于唐宋,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并红极一时,清以后步入衰落期。

沿三祖殿左侧甬道继续向前是第四进院。

第四进院的北侧,三祖殿的背面是门冲南开的救苦殿。救苦殿与三祖殿实为一座建筑,一座建筑前后分两殿,这样的结构并不多见。

救苦殿:原名\"宗师殿\",殿内奉祀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即太乙真人,骑九头狮子,左手执甘露瓶,右手执宝剑。据道经说,太乙救苦天尊是天界专门拯救不幸堕入地狱之人的大慈大悲天神。受苦难者只要祈祷或呼喊天尊之名,就能得到救助,化凶为吉。据书载为: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民间盛传《拔度血湖宝忏》是由太乙救苦天尊所传授的。

救苦殿的对面,与之南北相对的是十方院的主殿——三清殿。三清殿是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师的殿堂。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尊神,故而每个道观都必须供奉。三清殿内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故名\"三清\"。

元始天尊是\"三清\"中地位最高的神,是道的化身,为道教开天辟地之神,居住在玉清境,也称元始天王。尊称为道宝。灵宝天尊居住在上清境,是道的化身,又号太上道君、上清大帝。居住在上清境。尊称为经宝。道德天尊居住在太清境,又叫太上老君、太清大帝。居住在太清镜。尊称为师宝。本劫运之时,化身为鄙人,人间尊为道祖。

十方院的三清殿是一座双屋檐的歇山顶建筑,其双檐高挑,斗拱、枋木彩绘辉煌,就连门前的石阶都 是双层勾栏,高贵大方,特别气派。

三清殿中的主神——元始天尊

十方院布局严谨,除中路的主要建筑外,在其东西甬道两侧还厢房式布置有多个配殿,东侧有慈航殿、药王殿等,西路有元辰殿、城隍殿、财神殿等,东西配殿相互对称,相邻配殿间有各种附属房相接,从外界看十方院,各种高低错落的建筑相互连接犹如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四合院格局。

东侧的甬道

东侧的书画院

东侧的慈航殿

西侧的醒庐

西侧的元辰殿

三清观本已是十方院的最后一组建筑,现在三清观后边又多了一个院,构成下方院建筑群的第五进院。去后院要从三清殿先向西走,走进十方院的西跨院再向南拐。

三清观后院是道教学校的校区,里边只有两组建筑,一是一栋两层的红楼,应该是道学院的办公场所及宿舍,另一座建筑似乎是食堂。后院所有建筑都 门窗紧闭,似乎道学院现在处于休学状态

三清殿的后墙

虽已是天寒地冻的腊月,十方院里游人却络绎不绝,游人中有如花侯玉的青春年少,有牵手父母的孩童,有精神矍铄的花甲老人,更多的是中壮年之人,他们或仨俩为伴,或举家齐行,或孤身一人,或成群结队。

其实这个季节来十方院道观的人并不是为了求仙问道,他们大多是来十方院里赏梅的。十方院里有一株300年树龄的蜡梅。中国的古树大都存在于寺庙道观,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古树里又以松柏槐为主,特别是北方梅花很少,据说在石家庄一带,唯有井陉县文庙的梅花可以与十方院里的这株蜡梅媲美。每逢腊月,这株蜡梅都会盛开,清香四溢,吸引着大量游人前来观赏。或许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株蜡梅,十方院才更加的英名远播,就像元氏白果寺前那棵千年白果树。树因寺而栽,寺因树成名。

十方院里的蜡梅长在玉皇殿和三祖殿间的第三进院里,西墙根下。这株古梅清乾隆年间栽种,树龄已有三百余年,每逢寒冬到来,便是腊梅开花时,满树朵朵腊梅花,竞相争妍,香气浓郁,满院清香,花从没进腊月一直到来年二月十五真元节(太上老君的诞辰日),绿叶生出之时,花期竟有三个多月之久。期间如遇雪,雪中赏梅更有一番情趣,曾有文人箫玉,触景生情,慕名题诗:\"十方仙客地,闻道腊梅开。踏雪寻幽境,岁岁冰魂来\"。

梅花品种繁多,无锡、上海、南京等南方多处公园内的梅花,大多类似北方的桃树、杏树,开的多是红、粉、白花,乍一看好像春天北方的桃树杏树开花了。

国人爱梅,爱它的冰雪高洁,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写诗作画。远的不说,现代伟人同时也是诗人的毛泽东就曾写诗“梅花欢喜温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一句诗,写出了诗人的伟大情怀。

十方院梅花与其它地方梅花不同,它是一株真正的蜡梅。

蜡梅(拉丁学名:Chimonanthuspraecox(linn.)Link.)蜡梅别名然黄梅、黄梅花、蜡梅。时珍曰∶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时珍又曰∶蜡梅小树,丛枝尖叶。种凡三种∶以子种出不经接者,腊月开小花 而香淡,名狗蝇梅;经接而花疏,开时含口者,名磬口梅;花密而香浓,色深黄如紫檀者, 名檀香梅,最佳。结实如垂铃,尖长寸余,子在其中。其树皮浸水磨墨,有光采。

蜡梅为蜡梅科蜡梅属。落叶灌木,高达4米左右,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圆柱形,灰褐色,无毛或被疏微毛,有皮孔;鳞芽通常着生于第二年生的枝条叶腋内,芽鳞片近圆形,覆瓦状排列,外面被短柔毛。叶纸质至近革质,长5-25厘米,宽2-8厘米,单叶对生,卵圆形、椭圆形、宽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表面粗糙,顶端急尖至渐尖,有时具尾尖,基部急尖至圆形,除叶背脉上被疏微毛外无毛。

花为两性花,单生于一年生枝叶腋,先花后叶,花梗极短,被黄色,带蜡质,具芳香,直径2-4厘米,花被片圆形、长圆形、倒卵形、椭圆形或匙形,长5-20毫米,宽5-15毫米,无毛,内部花被片比外部花被片短,基部有爪;雄蕊长4毫米,花丝比花药长或等长,花药向内弯,无毛,药隔顶端短尖,退化雄蕊长3毫米;心皮基部被疏硬毛,花柱长达子房3倍,基部被毛。;12-3月开花。栽培变种有磬口蜡梅;柴油心蜡梅;狗绳蜡梅。

蜡梅性喜阳光,耐荫,耐旱,较耐寒,在不低于-15℃时能安全越冬,北京以南地区可露地栽培,是冬季观赏主要花木。蜡梅好生于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壤土上,在盐碱地上生长不良,怕风,忌渍水,花期遇-10℃低温受冻害。

十方院的这株古梅高有四米,无主干,地面有一个直径约一米的馒头状树墩,树墩上生出十数根树干远观整棵腊梅树像一棵十分巨大的灌木丛。这株古梅虽然历经三百余年,树十也不十分高大,然个个枝岔都有茶碗粗细,树冠很大,枝杈交错,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毫无老态龙钟之态。胸径挂有标牌,上书:“国家二级古树,编号0032,腊梅科,腊梅属,树龄300年。”

梅花大都绽放于初春,常做迎春之物。这些梅花均不及腊梅耐寒,只有腊梅才是冬日里唯一绽放的花卉,故被称作寒梅、冬梅。因其耐寒,花在腊月开放,因此以讹传讹,常常被写为腊梅。查阅资料,蜡梅之所以耐寒,因其花瓣上有一层耐冻的蜡质,黄如蜜蜡。

蜡梅是真正的凌寒独开,因此让那些饱学之士青睐有加,自古被谓之“岁寒三友”;迁客骚人往往自比自况,称为君子之风。国画中也把梅列为兰梅竹菊四君子画,就是看中了它孤傲坚毅的高风亮节的。诗词歌赋中专咏蜡梅的句子很多,其中宋人白玉蟾的《蜡梅》最具形象感:

破苍如凝蜡,

粘枝似滴酥。

恍疑菩萨面,

初以粉金涂。

津ICP备05004140号-10 ICP证 津B2-20110106 天津信一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户外有风险,8264提醒您购买户外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