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有什么分类(保证有哪几种分类)

分类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精确?还是模糊?| 分类的迷思 第二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654篇推文。

全文共3004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1 引言

大约2500年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关于“分类”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说,

事物形成“分类”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它们的边界是清晰的,是非黑即白的。

比如,在天文学分类里,定义了太阳系;

那么这个“分类”就一定意味着,“太阳系”将区分于其它所有“非太阳系”;

也就是说,

一颗星星如果属于太阳系,那么它就一定不属于“非太阳系”。

他们之间的边界必须清晰。

这个“分类”原则,听上去似乎是废话;

就好比我说,如果一个人是男人,就他就一定不是女人。

而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Euboulisdes)却提出了一个疑问。

欧布里德用“沙堆”这个分类来举例;

如果一个分类叫“沙堆”,那么就意味着存在另一个分类叫“非沙堆”(不属于沙堆这个分类的东西)。

当然,“非沙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们确实不知道,但别急,我们可以一点点来尝试认识它。

比如,我们从“沙堆”里拿出一粒沙子,放到旁边;

此时,“沙堆”还是“沙堆”,而旁边这粒沙子,自然还没有形成“沙堆”,所以它就是一个“非沙堆”。


看,是不是很清楚,“沙堆”的旁边,放着一个“非沙堆”。

这个“沙粒”的移动,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定义,

一,一颗沙子不能称为“沙堆”;

二,增加或减少一颗沙子,不会改变“沙堆”的性质。

于是,让我们再从“沙堆”中拿出一粒,放到“非沙堆”里,一切还是没有改变。

再移动一粒,再移动一粒......

移动多少粒会让“沙堆”变成“非沙堆”,让“非沙堆”变成“沙堆”?

这似乎没有答案。

等等,不对啊,不是所有“分类”之间的界限必须是清晰明确的吗?

为什么“沙堆”和“非沙堆”之间的界限这么模糊呢?

亚里士多德和欧布里德的说法,似乎存在矛盾?

如果“分类”的边界并不是清晰的,那么“男人”和“女人”呢?

难道“性别”分类,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吗?

2 精确与模糊的平衡

我们依然在“分类的迷思”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这也是“模糊谈判论”的第二个系列推文;

我们在第一个系列里,简单地打开了一个复杂的话题,“分类”;

人,是通过“分类”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但“分类”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分类的边界。

因为边界,决定了“分类”是精确的,还是模糊的。

文首例子里的“沙堆”问题,就是欧布里德最著名的“连锁悖论”;

它向我们揭示了“分类”在哲学上的“模糊”特性。

而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分类界限必须清晰”,是在告诉我们“分类”的“精确”特性。

亚里士多德和欧布里德,说得都对;

“分类”是找寻找事物间的共性,

而这些共性必须要足够多,能够保证“分类”的有效,这就是“精确”;

同时,这些共性又必须要足够少,能够保证“分类”可行,这就是“模糊”。

这是一个平衡。

3 正品原型

伯克利大学的心理学家,爱丽诺-罗什教授,对“分类”有着独特的研究。

她深入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丛林里,研究一个特殊的人类群落,杜古姆达尼人。

这个群落生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中部,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

在他们的语言体系里,描述颜色的词语,只有两个:

一个叫“Mola”,意思是暖白色;

另一个叫“Mili”,意思是冷黑色;

这意味着不管他们看到的颜色到底是哪一个,在他们互相交流的时候,他们只会把看到的颜色叫做黑,或者白;

比如,你拿正红色和淡绿色放到他们眼前,他们也会把它们叫做“Mili”和“Mola”。(请留意,这并不代表杜古姆达尼人的视觉无法区分更多的颜色,这仅仅是因为语言系统的问题)

这是一个典型的“非黑即白”的人类群落,他们的语言特性让他们对“颜色”只做了一分为二的分类;

或者说,

杜古姆达尼人,在颜色分类要求上,非常模糊。

爱丽诺教授觉得这个特点很值得研究,于是她做了一个实验;

她让很多的杜古姆达尼人参加了一个叫做“颜色记忆”的实验中;

他们没法叫出更多的颜色名称,没关系,这个实验只需要他们把记住的颜色找出来即可。

实验的步骤很简单,首先给他们看一种颜色卡,比如可乐罐红(一种正红色),或者西瓜肉红(比正红略淡,偏桃色)

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记忆一会儿;

再拿出一大把颜色卡,把之前的可乐罐红或西瓜肉红随机混在里面,让他们试图找出刚才记忆的颜色卡。

实验结果发现,杜古姆达尼人对可乐罐红的记忆力和识别力,要远远高于西瓜肉红;

也就是说,尽管他们的世界里并不需要区分这些看似区别很小的颜色,但他们依然对“正”色,非常敏感。

类似的颜色,还有柠檬黄(正黄色),在实验结果里,要比其它黄色更容易被识别。

爱丽诺进一步解释道,

颜色实际上可以有三个维度分类,色调、饱和度、亮度,柠檬黄,就是一种在色调、饱和度、亮度,三个维度上数值都极高的颜色。

当然,如果要对比一下,色调、饱和度、亮度都偏低的“黄色”,你可以想象一下胳膊被撞之后,正在逐渐褪去的“淤伤”,就是这种黄。

理论上,人类肉眼可以识别的颜色,有750万种;

但你真的要尝试去“识别”它们,几乎不可能。

用下图来举例,这A-B-C-D-E五种颜色,只有A和F是标准色(正色),红色(RGB:255,0,0)和黄色(RBG:255,255,0),其它四个你能叫出名字来吗?


好吧,我相信有人能说出B是橙红(RGB:255,51,0),D是橙黄(RGB:255,102,0);E是橙色(RGB:255-153-0)

那C呢?

如果我单独把C拿出来,你会犹豫很久,橙?红?

其实它的RBG数值是(255-79-0),处于B和D之间。

可很有可能,这六种颜色在杜古姆达尼人看来,都会被叫做“Mili”;

但这却不妨碍他们在颜色记忆实验中,最快最准确地找出A和F这样的“正色”来。

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凯文教授对此,给出了一个解释;

在我们人类的“分类”天性中,我们的精确或模糊,有一个特点,

更善于捕捉“正品”,或“原型”。

这就好比是一张中国地图,上面有各种地理位置的分类,从粗到细,从模糊到精确。

“正品”或“原型”分类,就好比是地图上那些最大的节点,它们是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直辖市,代表着地图上交通汇聚最粗的节点;

它们在我们分类天性中,最容易被我们感知,有着最有效而可行的精细度。

但如果精细到上海市-闵行区-梅龙镇-景彩路,那么这种分类级别就远没有“上海”,这个节点更加有效而更容易被人感知。

又好比,

当我们在聊天时,让你想象一只鸟的样子,它的原型特征是羽毛、飞行、喙;

接下来映入你脑中的,很大可能是一种飞翔的大雁,而不是一只企鹅。(尽管它们都是鸟类)

这正是因为“大雁”,更具备“鸟”这个分类的“正品”或“原型”特征。

4 性别分类

回到文首的那个问题,如果“分类”的边界并不是清晰的,那么“男人”和“女人”呢?

性别,总是存在明确清晰的边界的吧?

嗯,先别太早下结论。

截止到今天,Facebook上当你注册新用户的时候,你可以发现“性别”这个选项里,有58个选择!


好吧,如果开天辟地之时,只有男女两个性别,那么“非黑即白”似乎是一种合理的分类习惯;

但在2022年的今天,性别的自由,已经很大程度上让这个分类不再那么简单。

就在三年前,有一个英国人,名叫海登-克罗斯,TA出生时是女儿身,但20岁的TA通过变形,合法成为了一个男人;

但在变性手术周期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TA暂停了这个过程,因为TA想要在完全成为男人之前,怀孕生子。

TA保留了自己的卵子,并从精子银行获得精子,让自己受孕;

于是克罗斯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怀孕并产子的男人。


这是一个绝对会让传统人群很难消化理解的事情,但却已经不是一个新闻了。

好吧,“性别”这个曾经绝对不会存在界限模糊的分类,似乎也动摇了。

但请注意,这依然不会影响我们对这个分类的“原型”,男和女,有着最强的感知。

5 小结

“分类”的精确和模糊,不再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

尤其是当你看到人们在固执的“非黑即白”,或是在58种性别选项中产生迷思。

分类的迷思,还远远没有结束。




-

这里是“谈判思维”!

“分类的迷思 第二篇” 待续

--- 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