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多少日产车(南京有日产车吗)

最近大家被日本人在俄罗斯对世界杯上的高素质刷屏,日本这个民族总是以文明、高素质出现在国际视野中。

但不得不说,中国人面对日本人,总是怀着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被这个民族的高度自律所折服,另一方面历史的伤疤还在隐隐作痛,尤其是南京这座城市。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六朝古都早已变了当年的模样,可人还是来来去去川流不息永不变的那群人。

在南京,有多少日本人在生活?据南京市政府统计,大概在500人左右。

而在几百公里之外的上海,这个数字却是南京的几百倍,侨居在上海的日本人约为6万。

为什么会这样?

从日本论坛CH2上的一个讨论大概可以窥得部分原因。有人发帖问过,“日本人们,你们会去南京旅游吗?”

帖子下的回答大多数都是:“不可能”、“会被扔石头吧”、“会被要求下跪吗?”、“不可能活着回来的”,这类否定的回答。

这或许是大部分日本人不愿也不敢前往南京定居的一个原因。

的确,对于中日两国人民来说,提到南京,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想到那吴侬软语和秦淮河景,取而代之的是这片土地曾流过的血和三十万人民被践踏的生命。

那段历史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太沉重。

可实际上,无论是老南京人,亦或是新南京人,都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仇恨新一代侨居而来的日本人。

前段时间,在玄武门附近做过一个社会实验。实验中,一名日本留学生在南京街头问路,问到的二十多个路人都给出了友好的回应,无论老少无一例外。

在他人的想象中,南京该是一个“谈日色变”的城市。然而,在南京街头营业的是MUJI,南京市民放松时会选择吃日料,南京马路上跑着的也不乏日产车。

一切都在诡异而又和谐地融合着。他们并非遗忘了历史,只是学会了和解后接着再往前走。

藤岐贤人,36岁,日料店老板

我来中国已经生活了12年了,北上广我都曾经生活过。最后选择了定居在南京,不为别的,因为我娶了个南京女孩。

我现在算是个地地道道的南京女婿了,小女儿今年刚出生,大儿子已经五岁了。

儿子的日本血统,目前也没有影响到孩子的校园生活。

日本街头

其实如果我不主动说“我是日本人”的话,其他人一般是很难发现的。但一般情况下我都会选择坦诚,不为别的,只是不想在未来的交往中伤害到彼此。

大部分时间,日本人这个身份,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困扰。

这个身份对我来说,造成最大麻烦的一次是我的夫人决定嫁给我的时候,岳父岳母反应极大,甚至和夫人提出如果结婚就和她断绝关系这样的话。

那个时候我真的是痛苦的,恨自己为什么是个日本人。

他们犯下的错和我有关系吗?又真的没关系吗?

南京街头

我说不清,一方面我了解岳父岳母的反应,另一方面我又对我们陷入僵局的关系感到痛苦。

感谢我的夫人没有放弃,十几年过去了,岳父岳母对我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缓和。我们会默契地不提起那段历史,不提起国籍。

我们的生活算得上是美满幸福。春天我们会去鸡鸣寺看樱落,秋天我们会走明孝陵前的金色大道。

虽然我是一名日料师,但是我也会和妻子去吃南京大街小巷的小吃,皮肚、汤包、锅贴、鸭油烧饼。

我慢慢的也养成了一个“中国胃”。

日料店生意还算不错,基本上全年无休,除了每年12月13号的那个礼拜。

现在我唯一担心的就是,孩子长大之后,怎么和他们讲述和面对那段每个人都不会遗忘的历史。

我很怕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心理造成影响。

秋元真白,23岁,日本留学生

我来中国三年了,平时住在留学生公寓里。可能是因为在这里住的都是留学生的缘故,所以没觉得自己有多特殊。但是的确,我们学校只有几个日本留学生而已。

除了特定的时间里,在平常,我觉得南京和我去过的大多数中国城市都差不多。既有传说中古都的魅力,也有现代化的一面。

刚来中国的时候其实中文不是特别好,平时坐车买东西的时候,也会有叔叔阿姨问我,“潘西哪里人啊?”

一般我都会说自己是韩国人,刚开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直到后来终于有一次,我鼓起勇气去了纪念馆。

尽管做了很多心理准备,但真的到了那一刻,真的还是失声了。真的,在去过那里之后,我第一次对自己的国籍产生了羞耻的感觉。

愧疚,羞耻,抱歉,种种情感在一段时间一直在包围着我。

我终于懂了为什么我不敢开口说我自己是日本人。

后来有一次去逛夫子庙。附近有一个卖梅花糕的老奶奶,当时老奶奶用本地话说了几句我听不懂的话,我只能礼貌地微笑点头。

老奶奶抬头仔细看了我一眼,然后尽力用不太标准的、带着口音的普通话对我说,“小三子没事的,南京那美的,好好看一看”。

南京街头

就是这句话,我一看就看了三年。

我知道我没资格替我的先人们道歉,而现在生活的南京人也无法替那些已经死去的中国人谈原谅。

但我想说,这些还在南京的日本人,真的都在尽力地生活,来直面那些过去的罪恶。

现在我已经有勇气坦诚“我是日本人”这个事实,当然在有些时刻,我还是会装成“韩国人”。

不是害怕什么,只是不想再让任何人的情感受到冒犯或者伤害了。

(以上自述均为化名)

其实我们想象的势不两立或痛哭流涕,都不会在真实的生活中出现。大家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只是国籍不同,并且这两个国家之间曾经发生过让人无法忘怀的事情。

但这一切都不该是让如今的人愤愤不平或抬不起头以至于影响正常生活的原因。

或者对于太沉重的东西,放下才是更好的选择。但放下不是忘记,放下应该像是负重前行,负重并且前行,而不是被过去的苦难压垮。我们无权要求他人背负罪责,但有权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

记住曾经的事,让他们不白白发生。离开的人值得悼念,活着的人还要认真生活。放下成见,才能不错过新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