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的鼎字的意思(一言九鼎的鼎字的意思是什么)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仍为世界四分之一人口使用的古文字。它是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象形符号和刻画记号为基础而形成的独特的东方文字。


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起源的问题,据专家研究,主要是导源于原始的记事方法,包括: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和图画记事三个方面。众所周知的“结绳记事”,说的其实就是一种物件记事法。虽然目前尚末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民族学资料表明,近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仍在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

结绳·来自今日头条图库


新石器时代考古明确发现的物证,主要属于符号记事,例如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遗址,发现了28件陶片标本上的陶符。这些符号笔画规整,均匀流畅,形式多样。郭沫若认为:“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仰韶文化半坡陶符·四库全叔拍摄


唐兰先生主张“文字的起源是图画”,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灰陶缸上,就发现了同早期汉字结构相似的图画符号。如照片中的这幅“画”,上面的圆像个太阳,中间的弯像个月亮,下面的类似于大山,这“日月山”的组合,于省吾先生认为“这是原始的旦字”。可以看出来,早在创始阶段,萌芽期的汉字便属于典型的象形文字,而非拼音文字。

大汶口文化大口尊·四库全叔拍摄


历史进入龙山文化晚期,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扁壶上,残存有两个朱书文字,其中一字被专家一致释读为“文”。

陶寺遗址陶壶·四库全叔拍


汉字字形的演变

从史前符号到形成批量通用文字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经历了长期积累、创造、整理、完善,从少到多,分批认同流行的漫长过程。迄今为止,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汉字形体中最古老而又有科学体系的汉字。

商代武丁时期卜骨·四库全叔拍


青铜在古代被称为“金”,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也叫钟鼎文。金文是最接近甲骨文的汉字体系,与甲骨文之间有明显的承袭关系。

西周宣王时期四十二年逨鼎铭文·四库全叔 拍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

秦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四库全叔摄影


隶书由小篆发展而来,其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小篆变为隶书的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拓本·来自网络


在隶书形态的基础上经过“楷化”之后的楷体字,更趋简化,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楷书从汉末起沿用了两千余年,直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颜勤礼碑》拓本·来自网络


文物中的“鼎”

我们今天透过“鼎”这种文物,看看“鼎”字的创始、演变和形成的词汇。

“鼎”是古代的一种烹饪之器,和现在家里的锅差不多,主要用来煮或盛放肉类,如猪肉、羊肉、牛肉、鱼肉等。它的形体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如著名的西周“大盂鼎”。

西周大盂鼎·四库全叔摄影


当然,也有四足的方鼎,如现存世界最大最重的古代鼎中之王“后母戊大方鼎”。

商代后母戊鼎·四库全叔 拍摄


最早的鼎并不是青铜质地的,而是用陶土烧制的陶鼎。

陶鼎·四库全叔 拍摄


对于经常去博物馆参观的读者,无论是青铜圆鼎,青铜方鼎,还是陶鼎都不会太陌生。进入西周时期,鼎成为贵族进行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核心礼器之一,是“名尊卑、别上下”的标志物。列鼎的使用,以奇偶数相配,按大小依次排列,有严格的规定,代表着主人身份和等级。

天子与贵族列鼎数量及肉食种类图·四库全叔 拍摄


鼎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西周宣王时期四十三年逨鼎铭文局部·四库全叔 拍

“鼎”字的形体演变

“鼎”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均为独体象形字,字形的上面部分像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像鼎足,只是足部多简略为双足。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件器物的形体特点。


“鼎”的字义与词汇

1、“鼎”最初的本义就是指上面我们看到的烹饪容器,原本为陶质,后来出现了青铜鼎。由于材料获取不易,制作工艺复杂,属于当时的高科技产品,因此,青铜鼎被作为祭祀、宴飨等最重要的礼器!


二里头文化方格纹铜鼎·四库全叔 拍


常用的词汇如“钟鸣鼎食”,语出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这是说古代的贵族用餐时,要一边听着敲击铜钟奏响的美妙音乐,一边列鼎而食,以此形容贵族们的豪华排场。大家都很熟悉的曾侯乙墓,就不仅出土了规模宏大的编钟,而且还有一套列鼎。只不过,原本只有周王才能享有的“九鼎八簋”,在战国“礼崩乐坏”的氛围下,也被诸侯拿来享用。

2、随着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


商代铜圆鼎·四库全叔 摄影


常用的词汇有“定鼎”,语出《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鄏”。传说大禹时,九州贡奉铜器,铸造了九鼎,鼎上除了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还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被视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世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再来看“问鼎”,这个词出也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当时楚庄王去征伐陆浑的戎人,路过雒邑,阅兵于周王的疆界。周定王派遣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借机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拥有天下,在德而不在鼎,只要君主行仁德,那么九鼎虽小,却似很重,如果君主无德,那么九鼎虽大,但也很轻。如今周的仁德虽有衰败,但天命未改,这九鼎的轻重不可以问。鼎在这里就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问鼎”,心中所想不言而喻,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作“问鼎”。

还有“一言九鼎”,这个词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一句话能够抵得上九鼎那么重,比喻说话有分量,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3、在所有的青铜器中,最重的就是鼎,而且形制也很高大,又是祭神祭祖的礼器,导致国人对鼎始终都保持着一种崇拜的意识。因此,“鼎”字被引申出“显赫”、“尊贵”的意思。


西周龙纹鼎·四库全叔 摄影


常用的词汇有“鼎臣”,这个词出自《《汉书·叙传下》:“雕落洪支,底剭鼎臣”。“鼎臣”是指朝廷中地位非常显赫的三公重臣。“三公”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说法,如《周礼》中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尚书》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

再来看我们熟知的“鼎鼎大名”,“鼎鼎”是盛大的样子,由显赫引申而来,形容非常有名。

还有不是特别熟悉的“鼎铛玉石”,这个词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铛”是平底锅,我们烙饼的时候会用到它,把祭祀用的鼎当作铛,把名贵的美玉看作普通石头,这很有点《红楼梦》中说薛家“珍珠如土金如铁”的意思,也就是形容生活极端奢侈。

4、从鼎的形制我们可以看出,其能立稳,最关键的是下有三足,由此引申出“支撑、树立”的意思,以及“三方并立或三方分立”的意思。

春秋鳞纹铜鼎·四库全叔 拍摄

常用的词汇有“革故鼎新”,语出《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它的意思是说革除旧的,建立新的,过去多用来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

还有“三足鼎立”,只要知道魏、蜀、吴三国的,没有不知道这个词的,它比喻三方分立,相互抗衡。

另有一个类似的词“三分鼎足”,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三分鼎足”用来形容三分天下,鼎足并立的局面。

5、由于当时的烹调方法还比较原始,也没有后世这么多的花样,鼎作为炊器,主要是用滚水来烹煮肉类,因此,引申出“沸腾”的比喻义。

春秋环带纹铜鼎·四库全叔 拍摄

常用的词汇有“四海鼎沸”,语出《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比喻局势动荡,天下不安,犹如鼎中水之沸腾。

还有一个词“人声鼎沸”,语出《醒世恒言·卷一〇》:“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嘈杂,像水在鼎里沸腾一样。


参考文献:《中国古文字学通论 》高明著《汉字形义与器物文化》朱英贵著《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左安民著《古文字类编增订本》高明编《中国青铜器综论》朱凤瀚著《中国古代青铜器》马承源著《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源》注:文中图片除注明来自网络外,其余器物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